刘芬芳
(武汉长江工商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65)
伴随人类社会环境的变化,转基因产业的迅速发展已成为社会生产和人类生存中备受关注的问题。转基因技术作为人类科学技术的重要进步,其应用引起了全球范围的广泛关注,而其商业化纷争也随之而来,成为国内外专家学者和社会公众所争议的热点问题。2013年10月,中国工程院吴孔明院士指出,“中国粮食产出与需求之间的突出矛盾,已不允许我们搁置转基因技术的发展。”与此同时,面对争议,甘肃省张掖市委市政府则在其出台的《关于建设农产品安全大市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严禁任何企业和个人在张掖落地进行繁育、销售和使用转基因种子的经营活动”,使其成为全国首个发布文件明令禁止转基因经营活动的地级市。转基因问题涉及生态发展、食品安全、国际贸易和其他众多领域,已经发展成为超越科学技术范畴的重要研究课题,而转基因商业化问题也成为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核心议题。为此,本文阐述了绿色经济发展对绿色资本的需求,分析了转基因的本质,回顾了转基因商业化的全球发展态势,并通过不同利益相关者对转基因的利弊考量来解读转基因的商业化纷争,由此探寻我国绿色资本的培育路径。
(一)绿色资本:经济转型需求 “绿色”、“生态”、“环保”等概念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生活中的主题概念,而“绿色”既是人们对现代生活的追求,也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方式。绿色是自然界中的常见颜色,作为大自然中植物的代表颜色,绿色通常用以表达自然界万物之间的和谐共存环境,代表着自然、环保或生态等含义。20世纪以后,伴随全球人口增长和工农业的发展,人类对自然界的干预规模与范围也愈加扩大和严重,世界范围内的森林覆盖率缩小、水土流失、沙漠化严重、草场退化、气候异常和空气污染等生态和环境问题愈演愈烈,环境严重破坏和生态严重失衡的恶性结果直接威胁到人类的健康生活与生存发展。面对人类的盲目与过度生产生活所导致的生态危机,绿色理念与绿色经济应运而生。绿色理念源自于对经济发展中所面临的生态环境容量与资源承载力等限制条件的考虑,是对社会经济与环境可持续发展得以实现的现实需求。1962年,雷切尔·卡逊(RachelCarson)通过《寂静的春天》一书展开了“绿色革命”之序幕,奠定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础。1989年,大卫·皮尔斯(David Preece)在《绿色经济蓝皮书》一书中首次提出了“绿色经济”,开启了“绿色经济”时代。“绿色经济”通常与可持续发展相联系,实质上是在知识与环境替代物质与污染的“后工业化”、网络替代市场的“后市场化”和以人为本的“后资本主义”阶段生态文明框架下,以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和谐统一为目的,强调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一种新经济模式。绿色经济的发展目标是效率、和谐与可持续,以环境资源为内在要素、以经济活动的“绿色化”和“生态化”为主要发展内容和途径。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将资本定义为“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它并非一般的物,而是一定社会生产关系的体现。马克思关于资本的属性来源于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认识,强调了资本的“效用”与“增殖”原则。资本主义经济中资本的唯一目的是效用与增殖的无限扩大化,通过无止境的资源利用实现资本的效用最大和资本的无限增值。绿色经济实质上与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之间具有相互矛盾性,这一矛盾源于“绿色”特征。绿色所代表的是生命与生态,并非价值与增殖。由此而言,绿色与资本似乎是对立的。然而,当绿色经济介入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以后,绿色经济正以多种方式对资本进行着改造,即便是在欧美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生产生活亦逐步朝向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和谐统一的方向运行。当绿色与市场相融合时,面对污染的空气、枯竭的水源和异常的气候等一系列生态问题的威胁,绿色资本成为实现绿色发展和保障未来可持续性的关键与核心。
(二)转基因本质:是“绿色”吗? 转基因作物和转基因产品是否是“绿色”的?不同学者对这一问题产生了不同的看法。(1)绿色观。转基因(Genetically Modified)是不同生物或同种生物不同品种之间的基因转移过程。转基因技术(Genetically Modified Technology)最初用于基因功能的研究,理论来源于分子进化论,它是运用科学手段将人工分离或修饰过的某种生物体中的基因导入受体生物体的基因组内,使不同生物的基因进行重新组合,达到改变原有生物自然属性的目的。2004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中农业大学张启发教授将其团队所研发的转基因水稻命名为“绿色水稻”,2005年,他又将其更名为“绿色超级稻”,从而将转基因冠以了“绿色”概念。他认为“绿色”与“环保”等概念相联系,而培育该转基因水稻能够实现减少投入、增加产出和保护环境,对经济增长与人口膨胀状态下的资源需求和环境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尖锐矛盾进行有效缓解。同时,部分学者也认为,转基因技术能够直接减少农业碳排放,增加农业碳汇,对于应对气候变化和发展低碳农业具有巨大的潜力。(2)非绿色观。中国水稻育种曾经经历过20世纪60年代的矮化育种和70年代的杂交水稻的成功研发两次重大突破,促使水稻产量不断提高,为解决我国粮食问题和世界饥饿问题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然而,水稻产业依然面临着来自环境、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挑战,要实现水稻的高产和优质,抗病防虫以减少农药用量、高效利用肥料以减少化肥用量和耐旱保水以节水抗旱亦是水稻产业发展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绿色超级稻”基于对此问题的研发提出了具有少农药、少化肥和节水抗旱特征的水稻新品种,然而,转基因“绿色”争议的反对者之一绿色和平组织却早于2004年就提出了转基因水稻可能引发人类健康风险。部分学者则认为,在转基因产业的快速发展中,尽管科学研发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官商研学媒勾结及选择性研究与宣传等手段的运用同样发挥了关键的作用。张启发院士所研发的已获安全证书的转基因水稻主要是通过将抗虫基因导入水稻之中,促使水稻分泌Bt毒蛋白,以达到防虫效果。它既然能达到杀虫效果,对人体也将会有巨大危害,因此,转基因水稻绝非“绿色”,而转基因作物和食品亦不应当以“有机”、“绿色”或“无公害”的身份出现。
(一)转基因商业化:全球发展态势的解读 转基因作物自1996年获批进行田间试验以来,在种植和研发方面获得了快速发展。根据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应用服务组织(ISAAA)发布的报告显示,1996年至2012年转基因商业化种植的17年间,在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面积、种植国家、种植作物种类和种植作物性状等方面,全球范围内均呈快速发展趋势。(1)全球发展态势分析。据ISAAA的报告数据显示,在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面积上,从1996年商业化种植面积为170万公顷增长至2012年约达到1.7亿公顷,已达到约100倍的增长。1996~2012年间,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呈现逐步增长趋势,其中,工业化国家呈现稳步增长,而发展中国家种植面积(2012年约占全球52%)呈快速增长趋势,其种植面积逐步攀升,至2012年已经超过工业化国家(含东欧国家)的种植面积,可见,发展中国家在种植面积上的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工业化国家的增长速度;在种植国家数量和分布上,从1996年参与种植的6个国家上升至2012年的28个国家,包括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分别为8个和20个。从1996年至2012年间,参与种植转基因作物的国家数量整体呈增长趋势,仅2004年和2012年略有减少,其中,由于部分工业化国家停止种植,参与种植的工业化国家数量基本保持平衡并略有波动,而参与种植的发展中国家数量却保持增长趋势,尤其是在2007年以后增长更加迅速;在种植作物的种类上,从1996年正式商业化至今,转基因作物研发快速发展,种植作物的种类也逐步扩展,然而,1996年至2012年间,转基因大豆、转基因玉米、转基因棉花和转基因油菜依然是转基因作物种植的主体,这四种转基因作物的种植基本呈增长趋势,其中,大豆的种植面积增长速度最快,一直位居首位,其次是玉米种植的增长速度亦较快,占据全球转基因种植面积的第二位,而棉花和油菜种植的增长速度相对略慢,分别位居第三和第四位;在种植作物性状上,从1996年至今,转基因作物的种植已逐步由单一性状向多种基因复合性状方向发展,但至2012年,全球依然以抗除草剂性状转基因作物的种植为主,占据全球种植总面积的首位,而两种或多种复合基因性状的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快速增长,从2007年开始已经超过抗虫作物的种植面积,占据全球种植总面积的第二位,至2012年,共有10个发展中国家和3个工业化国家种植了复合转基因作物,在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总面积中占26%。(2)中国发展状况分析。中国作为最初种植转基因作物的六个国家之一,在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上一直保持较为平稳的增长趋势。据ISAAA的数据,至2012年,我国约720万农户种植了转基因作物约达400万公顷的面积,约占全球种植总面积的2.35%,在全球范围位居第6位,在发展中国家中位居第4位。1996年至2012年间,与前五位转基因作物种植国家相比,中国在转基因商业化种植面积的增长上相对缓慢。美国一直是种植面积增长最快的国家,发展中国家的巴西在商业化种植上快速增长,从2003年开始种植即超过我国的种植面积,随后于2005年和2009年分别超过加拿大和阿根廷,至2012年在种植面积位居全球第二位。而印度则从2006年开始在种植面积上超过我国,位居全球第五位。根据ISAAA的报告显示,在批准种植作物上,2012年我国种植的转基因作物包括棉花、番木瓜、白杨、番茄和甜椒。另据ISAAA全球转基因作物状况2010年统计数据显示,我国于1997年批准了转基因棉花和矮牵牛的种植,1998年批准了转基因番茄和甜椒的种植,2003年和2006年分别批准了白杨和番木瓜的种植,而2009年农业部就转基因抗虫水稻与转植酸酶基因玉米颁发了生物安全证书。
(二)转基因商业化纷争:利益相关者的利弊考量 伴随转基因作物的商业化种植,转基因是否“绿色”的争议反映了不同利益相关者在转基因技术看法上的差异,而对转基因商业化的纷争则来源于不同利益相关者出于不同角度的利弊考虑。在转基因商业化进程中涉及的利益相关者主要包括直接研发机构、政府决策机构和社会公众等不同群体。(1)直接研发机构的利弊考量。直接研发机构主要是指直接从事转基因技术和作物等研发的科研院所、专家学者或生物技术公司等。相对于其他类别的群体,科研机构负责转基因技术的研发、转基因作物的培育及其相关安全监测试验,同时负责对所研究成果的宣传等,对转基因技术及转基因作物等有更加深入的研究与认识。这一群体代表了所处知识领域或范畴的权威,通过转基因的商业化,他们可能获取更多的科研经费支持、形成更优质的论文成果和专利技术成果、促进学术地位和社会荣誉的提升、实现科学好奇心的满足及获取商业化推广后的巨额经济利润等直接利益,构成了转基因商业化中的直接利益相关者。如美国孟山都公司作为转基因种子领域的重要研发者和生产商,若实现转基因作物商业化种植则必然能从中获取更巨大的直接经济利益。与此同时,这一群体在转基因商业化进程中也可能面临着一定的信誉风险。当前学术研究独立性的缺失使得从事科研的机构或学者等难以独立、公正和全面地对转基因技术进行科学研究,这也造成了社会公众对专家学者的不信任。因此,在普通民众没有充分知情权的情况下,直接从事转基因技术的研发机构必然在转基因商业化中招致各方质疑,承担相应的信誉沦陷损失。(2)政府决策机构的利弊考量。政府决策机构主要是指在转基因技术发展和转基因商业化中承担战略制定者、执行者、审批者和监督者责任的国家和地方政府管理部门。政府决策机构通过制定与实施有关法律法规和制度规章等,决定转基因发展战略的具体执行,提供科研经费支持转基因技术的研发,负责对转基因作物或转基因食品等实施风险评估、安全审批以及建立监督体系。以整个国家而言,其社会位置与决策地位决定了他们对转基因商业化的利益考虑主要基于转基因所能带来的国家管理目标和公共利益的实现。这些利益可能包括:一是提升粮食产量,缓解粮食短缺,推动农业发展,保障粮食主权;二是增强国际经济与贸易领域的竞争力,实现科技的独立性,保证国家经济安全;三是减少农药污染,维护生态平衡,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从这些方面看,政府决策与社会公众需求之间具有统一的利益。以地方政府而言,除与国家利益保持一致外,可能还包括招商引资或吸引外来资本等方面所带来的地方政绩的满足。然而,在转基因商业化过程中,政府决策机构也可能由于不当决策而引发的潜在生态风险、民众食品健康安全风险或社会公信力下降风险等。(3)社会公众的利弊考量。社会公众群体主要是转基因产品的消费者等普通民众,他们是转基因产品的直接消费者,也是转基因产品的直接风险承担者,构成了转基因商业化的核心利益群体。对社会公众而言,转基因商业化所带来的利益可能包括食品种类的增加、食品品质的提升或食品营养价值的增长等及由此而来的生活质量的改善,但消费者对这些利益的获取却并非立竿见影。与此同时,他们却可能为此承担更大的风险,如食品安全风险、身体健康风险和生存环境风险等。转基因产品的消费者拥有的知情权和选择权可能是最低的,由于普通民众的经验已经无法判断这种高尖端科技产品的安全性,因此,只能根据对专家学者或政府机构的信任度来判断转基因产品的安全性以及可能对自身或后代的健康影响。然而近年来一系列食品安全问题以及持续恶化的雾霾天气等环境污染事件已经让公众对食品安全和环境安全产生了极大的疑虑与担忧,也对专家学者等的信任度明显下降,因此,在转基因商业化问题上可能更注重对其所引发的风险考量。
(一)关注绿色人才培养,建立绿色人才队伍 建设具有优秀专业技术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培育和构建绿色人力资本。顺应绿色经济发展的需求,社会对于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应对生态危机和环境问题的各类绿色人才的需求迅速增长。但从我国目前的状况而言,具有高层次专业技术与业务素养的绿色人才严重不足,草场保护、水污染、空气污染治理等专业人才较为短缺。以转基因为例,社会经济发展不仅需要转基因技术研发人员,更需要转基因安全风险评估人才、转基因技术法律人才和生态农业技术人才等,只有通过共同努力才能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存。而绿色人才的培养需要政府、企业和高校等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在全社会范围内倡导绿色发展理念,培养具有绿色意识的人才,建立适应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复合型绿色人才队伍。
(二)加强绿色研发,实现多重投入均衡发展 应当加强绿色技术或绿色产品的研发,从转基因技术与生态农业技术研发等多重角度培育和构建绿色技术资本,以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安全。绿色研发以环境保护和生态可持续发展为前提,促进经济发展的实现。当前对转基因技术存在绝对神化或绝对否认两种态度,转基因技术作为一项科学技术,在生物医药、疾病防控等方面具有重要贡献,完全否认这一技术并不合理。但转基因技术也并非是解决我国粮食短缺问题的不可替代的途径,因此,我们除了应当加强对转基因技术研发的投入,更应当加强对生态农业技术的扶持和推广,注重对农民的培训与政策补贴力度,以真正实现绿色循环发展。
(三)注重绿色管理,实现管理与研发并行 实现绿色发展,应当注重绿色管理与监督,实现绿色研发与科研成果保护及科研成果监督管理的并行,培育和构建绿色管理资本。基于当前转基因技术和转基因产品在人体健康、粮食安全和环境安全等多方面所存在的不确定性风险,我们在加强转基因技术研发的同时,一方面应当加强对该技术在安全风险评估检测方面的研究,谨慎推进转基因商业化进程,尤其不应当在对其安全性无法保障的状况下,将其应用于民众直接食用的食物之上;另一方面,对所研发的转基因技术作物或产品应当注重自主研发和知识产权保护,保障我国在技术掌控上的独立性和国际竞争中的话语权。
(四)加强绿色知识的普及,提升公众知情权与选择权 应当注重绿色知识的普及,提升社会公众的知情权与选择权,培育和构建绿色社会资本。由于社会公众专业知识上的欠缺以及从未参与到相关决策中,导致他们对转基因技术或产品、生态农业技术以及其他绿色知识并没有完全的知情权和选择权。普通民众对转基因技术的科学原理、转基因技术应用在哪些方面、转基因产品有哪些、绿色产品有哪些及生态农业技术的利弊等都并非全部了解,而它们作为这些产品的主要消费者只能选择以排斥的态度面对。因此,我们应当通过学校或媒体等渠道加强对转基因技术及绿色知识的宣传普及,通过座谈会或社会调查等方式提升公众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1] 《院士称粮食产需矛盾大中国无拒绝转基因资本》,《京华时报》2013-10-05.
[2] 《甘肃张掖发文禁转基因种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2013-11-01.
[3] 郭殿生:《生态危机与21世纪的资本主义》,《教学与研究》2012年第2期。
[4] 杨志、王梦友:《绿色经济与生产方式全球性转变》,《经济学家》2010年第8期。
[5] 陈学明:《资本逻辑与生态危机》,《中国社会科学》2012年第11期。
[6] 齐振宏、李雅坤、周慧:《基于转基因技术视角的低碳农业发展研究》,《农业现代化研究》2011年第32期。
[7] 肖琴、李建平、周振亚:《我国转基因技术发展中的利益相关者分析》,《中国科技论坛》2012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