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春凤
邵春凤/哈尔滨华德学院副教授(黑龙江哈尔滨150025)。
笔者以我校理工、经管、文学、艺术等专业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了调查,随机发放调查问卷,有效问卷为517份,有效率为99.4%。根据调查研究结果与数据分析,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教学中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现状为切入点,进一步了解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对培养大学生政治素质的功能作用。
在调查中,认为开设该课程“很有必要也很重要”的学生为281人,占总数的54.4%;认为“有一定意义,但不像教材和老师说的那样重要”的学生为149人,占总数的28.8%;认为“没必要也不重要”以及“开不开无所谓”的学生共为87人,占总数的16.8%。由此可见,大部分大学生支持该课程的开设,而少数学生则因没有正确认识到开设该课程的目的和意义,持消极态度。
在调查中,87.1%的学生在听到国歌或看到升国旗时会产生自豪感;87.4%的学生关心台湾问题;73.3%的学生认为多党制不适合中国国情;76.1%的学生认为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动机是为了自己更好地进步。这说明,当代大学生具有强烈的爱国热情,十分关心国家大事,树立了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但是,有58.0%的学生认为中国只能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47.0%的学生认为中国坚持社会主义是历史的正确选择;55.9%的学生认为人生价值要体现在为人民服务和对社会贡献上。这说明部分学生没有理解好爱国与爱党、爱社会主义之间的关系。
在调查中,74.1%的学生认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既要坚持、又要发展”,而15.9%的学生却认为“不能再作为指导思想”;56.7%的学生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而10.1%的学生却认为是“一种理想主义追求,距离遥远”;53.9%的学生认为“八荣八耻”是“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有机统一”,而13.0%的学生却认为“没有几个人能做到,纯粹喊口号”。由此可以看出,《纲要》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使大多数学生正确认识了中国社会发展规律,但是仍有少数学生对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道路存在认识偏颇。
《纲要》的开篇便向学生展示了帝国主义列强对我国的各种侵略、掠夺、控制和渗透,这些历史内容是国耻教育,也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良好开端,能激发学生的爱国情绪,有利于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纵观中国近代史,由帝国主义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不胜枚举,其中规模较大且具代表性的有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中法战争、日本侵华和八国联军侵华等,这对中国的经济造成了空前影响,使我国成为西方一些国家的经济附庸,导致大部分地区经济落后。教师可以帝国主义国家的种种劣行为着眼点,选择其中的典型内容向学生揭示他们犯下的罪行,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屈辱史,以此展开国耻教育,使学生清楚地认识落后就要挨打的事实,不再让各种历史悲剧重演。
从某个角度看,虽然中国近代史是一部有血、有泪的屈辱史,但也是一部反侵略的斗争史,在反抗中充分反映了民族精神。在中华民族反侵略的斗争中,较具代表性的事件有三元里人民抗英、义和团运动、太平天国起义等等,无不体现着中国人民誓死保卫家园的民族精神。《纲要》使大学生了解正是民族精神支撑着仁人义士英勇奋斗,它不但是中华民族繁荣昌盛之根本,也是推动国家持续发展的动力之源,更是我国立足于世界强国之林的精神动力。
在国家面临严重的内忧外患时,爱国人士和先进分子为了拯救国家,屡屡尝试着各种救国方案。在中国历史上,农民、地主和资产阶级均以各自的立场为出发点,对国家的发展之路进行探索,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和方案。例如,太平天国的领袖洪秀全提出的《天朝田亩制度》,体现了天下一家、共享太平的理念;以林则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改革派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救国方案;孙中山在辛亥革命中提出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这些救国方案在《纲要》中均有体现,虽然没有一种方案取得最终的胜利,但是其中的内容却向同学们展示了各种方案的轰轰烈烈,同时,也使我们充分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才是人民的光明和希望。共产党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它首次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纲领,由此拉开了大革命的帷幕。鉴于此,《纲要》课程要让学生认识到我党是历史和人民的最终选择。
部分学生对西方资本主义比较崇拜,究其原因是他们对中国的国情和人民奋斗史了解不足。《纲要》的下篇展示了中国社会发展的辉煌历程,使同学们坚信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必要性。国民党发动内战导致民心大失,共产党成为国家前进的主导力量,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是大势所趋。由此可见,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是必然结果。时至今日,中国的经济获得了空前发展,我国真正成为一个繁荣昌盛的国家。现代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具有统一性,爱国主义教育要让大学生了解中华民族脱贫致富、繁荣发展是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所致。只有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国家才能拥有更加强大的生命力。
目前,很多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与实际行动不统一,主要表现在集体意识不强、社会责任感淡薄、缺乏自信心等方面,还有部分学生对中国的历史认识不够深刻。所以,在《纲要》教学中,应当以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实际需求为着眼点,将侧重点放在爱国主义教育上,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要用历史教育青年。教师讲述历史的发展规律和种种经验教训,让学生充分理解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道理,使他们明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发展的必然选择,认准爱国主义实践的必由之路,从而真正将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统一起来,成为一名有理想、有抱负的有用人才。
一直以来,课堂教学在爱国主义教育中起着主导地位和作用。为此,笔者充分利用课堂时间,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借助中国近代史中的爱国主义事例,加强学生对爱国主义的感性认知,提高爱国主义的教育效果。此外,要将社会实践与课堂教学紧密联系起来,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进一步加深对爱国主义的理解和认识。鉴于此,结合《纲要》的特点,增添一些社会实践内容,为学生创造各种条件,积极鼓励他们走出校门融入社会,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将爱国主义教育落到实处。
由于地方文化资源具有丰富的内容和多样的形式,很容易引起大学生的兴趣,如果能够将这些资源融入《纲要》教学中,不但能够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有趣,而且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例如,在讲述《中华民族抗日战争》时,组织学生到一些抗日旧址参观,了解带有地方文化色彩的史实,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事实证明,在理性认知下的爱国主义情感更加强烈和稳定。为此,在《纲要》教学中,要结合实际,引导学生理性爱国,使爱国主义教育具有理性意志和驱动力,让全世界看到中国人的理性、团结、智慧以及自强不息的精神,进而使学生的爱国热情转化为强国动力,促进祖国繁荣昌盛。
综上所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教材,不仅能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还能够培养他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为此,该课程教学必须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功能,运用有效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增强课程教学的感染力、说服力和现实感,引导学生将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统一起来,不断提高爱国主义素养。
[1] 吴蔼君.《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教学实践[J].纺织教育,2009(10).
[2] 孟婷婷.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的几点思考[J].科技信息,2009(10).
[3] 陈卓.在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传承,2010(3).
[4] 史亚楠.吴昊.《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在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的价值研究[J].群文天地,2012(2).
[5] 刘锡芳.强化爱国主义教育理念,提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实效性[J].陕西教育(高教版),2011(6).
[6] 杨淑英.《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主要教育功能分析[J].黑河教育,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