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 钦
微信是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和手段,支持跨通信运营商、跨操作系统平台的一种极速发送文字、语音、视频的双人或多人沟通网络社交通信工具。微信自2011年被腾讯公司作为即时通讯服务手机社交软件推广以来,短短两年时间用户就突破了三亿,客观证明了社会大众对它的需求热爱程度和它所具有的重要社交沟通作用,也表明以发展的观点利用微信这种移动通信网络社交工具,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较强的现实可能性和实践必要性。
微信短时间内取得如此辉煌的成绩与其客观特性发挥的重要作用密切相关。微信的主要特点有,第一,网络社交支出成本较低。通过相关资料显示,我国网络信息流量自2008年逐年递增,并成为信息流量使用最大的国家,这为微信的免费聊天功能奠定了使用基础。微信作为一种新型社交软件,没有被开发商设置较高的使用限制,使用者可以通过电脑或手机客户端直接免费下载微信。在收费方式上,微信采用了运营商微流量统计结算模式,取消了传统社交工具服务费的收取,用户利用移动网络运营商提供的流量套餐业务及自身就不高的流量费,实现了网络社交的低成本支出。第二,微信具有社会文化交流传输功能。微信具有更强大的网络社交功能,不仅可以利用已有的QQ好友信息列表及手机通信录等添加好友,还能够通过二维码扫描、微信号码或昵称搜索等方式接收新的朋友。微信的主要功能不仅仅局限在与同学、老师、朋友之间的动态交流,更由点对点模式延伸到点对面的联通模式,客观促进形成了一种全民社交圈的可能。微信的“摇一摇”、漂流瓶、用户手机绑定、信息群发、微博精选、触发彩蛋、相册功能、朋友圈和微信应用平台等,大大扩展了文化传播的横向纵向空间,以娱乐性、大众化保障了相关思想文化的有效性传播。第三,微信满足了情感表达、自我价值展示和娱乐沟通的需要。微信适应了移动信息网络技术发展需要,帮助人们实现了在有信息网络的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即时分享资源、传播信息、接收消息的技术发展愿望。现实社会因多种因素影响,使部分人群陷入了封闭、害羞、多疑、社交恐惧等交往困境中,微信交流平台相对弱化了社会地位、人格身份等现实因素对沟通交流的限制,平等的话语地位客观实现了情感表达的真实性。微信中经常联系人的交流适应了朋友、亲人等之间含蓄委婉的中国人情感表达的特质,实现了多元化交流,能够有效减少人为环境因素带来的尴尬感和不自然感。随着微信社交联通软件的不断更新,其结合成熟的网络信息技术和社会交流现实,形成了大学生个人意志表达和情感交流的最流行的移动平台,为大学生自身学习进步发展和成长提供了一条全新的具有挑战性的道路。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对其他教育学科来说是一门发展时间较短的学科,但是,因其自身对科学思想塑造和社会建设发展具有的重要作用,在有限的时间内产生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理论成果,形成了较为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对大学生中可能存在的道德观、价值观被扭曲,社会主义理念、信念选择性模糊,缺乏时代发展责任感等问题,具有再改造的积极作用。微信作为一种现代化的社会文化传播和信息交流工具,对其合理运用,将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积极作用。微信为大学生之间思想的交流和压力的释放提供了高效快捷的途径,学生利用微信的相关组件能够满足娱乐需求,有助于人性的解放与展现。同时,微信帮助大学生开阔了思维,缓解了大学思想教育的局限性,能够将其思想延伸出校园接受磨炼,更加直观的认识社会百态。了解国际政治的发展动向及我国现今取得的巨大成就,加深了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和科学发展观的理解和认识,满足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社会化需要。
微信如同其他网络信息软件一样,在网络信息大环境下,因为使用主体的弱控制性,所以会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首先表现为道德滑坡,微信的虚拟性、半匿名性,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社会规范或规则的约束性,交往主体社会交往过程中的价值评价标准、荣辱善恶观念受到冲击,为了满足自我需要,非客观评价他人,不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甚至恶意中伤他人。其次,语言暴力化现象凸显。微信的半匿名性和隐秘性的特点弱化了学生的自我道德控制底线,一部分学生的自我评价、自我约束能力受到消极影响,倾向自我现实压力的无限制释放,甚至暴露扩大自身不良思想和性格,个人的内疚感、羞耻感降低至社会道德的最低限,在微信沟通中传统的语言交流规则被忽略,暴力化、非理性化突出,夹杂着网络谩骂的庸俗内容成为交流的流行话题。最后,快餐式社交大量存在。不同于传统的投入情感的深入交流模式,快餐式社交是一种不以情感沟通为基础的,以求短时间内确定某种关系的表面化、肤浅性交往,这种交往体现的是社会主体因为现实压力和思想误区产生的空虚、焦虑心态。微信的即时性交流特点满足了这一方式的需要,一些不正当网恋、一夜情、网聊等现象的存在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和隐忧。
微信因其信息交流即时性、交流性强,可以较好地进行交互性活动,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能动性,影响大学生思想价值观的形成,方便构建和巩固师生和学生间的相互关系,便于思想教育信息的大众性分享讨论,所以被大学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有效性手段所接受。但是,任何新事物、新手段的发展都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微信尽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着独特的优势,但因各种因素影响仍有一定不足,教育工作者要根据微信的特点,避免不足,发挥优势,科学地实现微信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中的职能。
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施的是一种集体知识灌输模式,一定数量的大学生被集中起来,由老师进行课堂式的思想宣传和价值观塑造,课堂学生的基数决定了很大一部分学生只是单方面的接受,没有教育成果的组织性输出,没有经过绝对认可的思想结果难以被学生自身内化进生活和学习实践中。将微信运用在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中,科学解决了这个问题。老师利用微信平台传递信息,并通过学生的反馈与之进一步交流,点对点的交流模式使学生感到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在微信中交流主体的相对平等地位,使学生充分体会到了来自老师的重视和尊重。封闭性的交流平台可以过滤许多外在的环境影响因素,学生可以充分向老师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发表自己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和具体思想的观点看法,客观上引起了学生对相对枯燥的思想政治理论学习的兴趣。学生学习兴趣的增加必然引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影响力的扩大,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进一步展开。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通过微信展开,主要依靠的就是微信的点对点、点对面交流模式及相关信息分享平台,这些手段的充分科学应用,意味着教育工作者必须有较强的理论水平和教育实践能力,这样才能全面地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传递上公众平台,被广泛接受和认可。微信的交流模式决定了教育工作者必然面临学生现实思想政治问题的解决,只有不断提升自我修养和综合素质,才能科学地传递给学生正确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社会主义信念、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建设的信心。只有正确的指导和帮助才能增强大学生成长过程中辨别是非、善恶以及美丑的能力,增强大学生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形成大学生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文化环境。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往往面临教育信息不对称,影响思想的政治性事件教育滞后的问题。课堂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能满足学生的实时性问题的有效解决,没有现实考虑青年人的思想状况、心理需求。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展开时,大学生可能已经形成了顽固的自我评价式认识,想要通过新概念的输入加以改变,无疑大大增加了工作难度。微信保证了老师对第一手信息资料处理结果的即时性反馈,权威性信息的出现,避免了大学生走向不良思想的误区。微信交流通信平台不仅可以实现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即时性交流,而且避免了复杂的交流程序,简洁的传达了教育工作的相关情况,只需付出相应的流量费用,节约了办公用品的消耗。
微信这种信息网络社交软件工具的出现,不仅为在多元化价值体系发展冲击下的大学生思想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也为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拓展了新领域,为满足不断发展的教育需求提供了机遇,必须加强对微信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功能的理论研究,实现微信的教育工具性的积极发展。
[1]严莹.论微信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功能[J].中国报业,2013(10).
[2]陈璐.刍议微信的社会文化传播功能及其影响[J].青春岁月,2013(6).
[3]蒋琦琦.微信服务在图书馆应用的探索与实践[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3(7).
[4]王欢,祝阳.人际沟通视阈下的微信传播解读[J].现代情报,20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