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文平,史明艳
(重庆青年职业技术学院,重庆400712)
学习主动性意识是把涉及非智力因素和外部环境建立在个体起动、导向、维持和强化作用的内部动力和运用自觉。毋庸置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意识是学习质量与综合素质的重要影响因素,对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挖掘学生的创造力、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尤显重要。但是,当前高职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意识缺失严重,甚至表现为无学习主动性意识。这不但严重影响到学生的个体发展需求,而且关乎到高职院校的质量和生存,更关系到社会的健康发展。因此,讨论和研究当前高职学生学习主动性意识的缺失与重塑问题,无疑具有较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近年来,社会经济的发展为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创造了条件。高职学生在人生观、价值观、政治观等主流方面积极向上,他们有理想、有抱负、敢打敢拼,是一个使命感、责任感都很强的青年群体。但新的社会生活方式与教育环境的不断变化,高职学生无论是在社会认知还是在学习意识、自我关注度等方面,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呈现出一些明显的特点。
高职学生的生源特点决定了他们的应试成绩不理想,文化基础较差。当前的高职院校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生源危机”,尤其是部分特色不鲜明的专二批次录取的高职院校,在遇到招生不利的情况下,往往采取“上线即录”的原则或者“大范围降分录取”的政策,以保证招生任务的完成,维持学校的正常运行。这样录取来的学生,其文化基础较差,尤其是英语、数学更为突出。一些学生在公共课乃至延伸到其他课堂上,都表现为听不懂,或不愿意听,而下课后也不愿意学。所以较差的文化基础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多数学生表现出只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集体观念淡薄,纪律意识相对较差。有的学生很少参加甚至不参加集体活动,学校的大型活动或者班级活动都成了学生干部的“独角戏”;“宅男”、“宅女”成为部分高职学生大学生活的真实写照,他们不愿意走出寝室,喜欢在寝室里玩网游、看电视,无视学校的规章制度,疲软的态度令学生工作者也十分无奈;另有部分学生把精力放在自身追求的专业技能、人际交往、社会兼职等方面,逃课、旷课、校外租房、夜不归宿等现象时有发生,给教学管理带来了严重的安全隐患。
高职学生在就读的学校层次和名气方面存在较为严重的攀比心理。部分学生因为高考的阴影,逐渐开始思考理想与实际的冲突,自我认知方面不够自信,常有自暴自弃的想法和消极抵触的情绪,把自己归纳在较低层次的群体内,心理压力大。而当前的职业教育虽然已得到来自各方面的支持,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但社会大众对“职业院校是招收差生的地方,是招收家庭贫困学生的场所”等消极片面的看法,无疑也给学生带来了较为严重的心理负担。
当前高职学生学习主动性意识的缺失,主要表征为学习的内驱力、创造力、主观能动性与自主性不足,它与高职学生的群体性特点是紧密联系的。在高职学生中,学习主动性缺失症状则主要表现为游移不定、茫然失措的学习动机;落成俗套、缺乏创新的学生管理;亦步亦趋、因循守旧的课堂教学和单一片面的学生评价机制。
学习动机能从根源上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活动,是激励和提升学生学习的强大内驱力。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为生产和管理第一线培养服务型、应用型、高技能型的复合型人才。可以说,社会对高职学生群体寄予了厚望,高职学生的学习动机代表着一定程度上的社会适应发展的趋势。因此,高职学生的学习动机应该与当前个体需求和社会发展目标融为一体。
然而,在当前高职学生群体中,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景,即学生的口头禅变成了“我迷茫”、“我郁闷”、“我纠结”、“我找不到方向”等诸如此类的自白,学生对自己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兴趣不浓厚,处于被动的接受过程;对自我认识与自我认同感存在偏差,常有自卑心理,对自身的成长成才没有规划;在大学中甚至无法体验大学生应有的归属感,处于混沌状态,让本应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变得索然无味。
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互动式教学、任务驱动、目标引导、小组合作等是课堂教学所提倡的重要策略。在当前课堂教学中,教师理应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启发学生的思维,尽情彰显课堂的智慧与乐趣。尤其在高职学生的课堂教学中,更应关注和重视生源特点,摆脱教材本位的灌输形式。
然而目前的高职课堂教学大多还是沿用传统教学方式。一是“照搬主义”,用固定的教学课件来为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甚至不同阶段的学生上课;二是“一本教材走天下”的思想,即上课从教材第一节讲到最后一节,期间无其他方式的变换或更替。课堂上,学生“跟着感觉走”,教师无提醒,学生更不主动,不少学生在课堂上不记笔记,而是课后直接去拷贝教师的课件,作为期末考试的可靠性资料。可见,因循守旧的课堂教学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严重影响了高职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目标。
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评价结果是学校与社会参与评估和选拔的重要参考依据,也深刻影响个人身心发展与主动性意识的发挥。作为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者,要更加关心、关爱学生个性成长,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尤其在学生整体性评价方面要有针对性,要凸显学生成长特征。当前的高职考试方法,基本采用闭卷笔试,考试僵化,学生无法展开思维答题,“背多分”式的考试焦虑影响学生学习兴趣。而现有的高职学生评价方式,大多套用一段式的结论评语,用于评论学生的获奖、成绩与纪律方面,部分学生不能得到相关部门和老师的客观评价,处于评价边缘化的位置。无疑,这种片面单一的学生评价方式,深深地影响了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更深刻影响学生的自我认同感,影响学生主动性学习的意识和精神。
学习主动性意识对于高职学生而言,是一种成长状态。高职学生只有主动塑造学习的意识,才能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才能体验到生命中最美好的青春岁月的奋斗意义。反之,学生会因学习问题未解决而产生各种畏难情绪,无法融入大学生活。要重新塑造和唤醒高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意识,既需要自身内部条件的重塑,也需要外部环境的优化,而自身因素是前提,二者互为联系,相互促进。
学习自觉自信是学习目标得以实现的基石,是通过分析、思考、实践、质疑、创新与创造实现学习目标的学习内涵体验。在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今天,高职学生要树立学习自觉自信的学习意识,延伸学习内容、拓展学习范围、改变学习方法。只有如此,才意味着个体在大学成长过程中的角色认同和自我肯定,并乐意在此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也才能够体验个体在追求生命意义升华过程中的满足感和优越感。在学习过程中,高职学生尤其不能把学习当作一种负担,而是要主动寻找学习的乐趣,树立主体意识,发挥自身潜能,实现个体逐步超越。
学生的成长离不开教师的教育引导。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者,尤其是一线的辅导员,要指导学生树立目标,引导学生正确评估个体能力,拟定职业规划,创造性地设置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欲望,鼓励学生乐趣,调动学生内动力。以此,共同创建共生的学习环境,丰富学习内涵。
反思是自我反省,自我唤醒,是对情景再现的合理性追问和审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不断反思自身教法、学生反映与课堂环境,才能走出惯性思维,引起学生情感共鸣,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以生为本,让课堂焕发出真实的活力。教师的课堂教学,不仅要深度钻研教材教法,还要了解和把控高职学生的特殊性,增强课堂的互动性,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捕捉学生的学习兴奋点,调动学生积极性和参与度,努力营造人文的生动课堂。高职教师还要反思自身的专业与个人素质,加强学习,用自身渊博的知识与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通过思想交流与碰撞为课堂增添智慧的火花,增强学生学习的求知欲。
学生评价是教师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价值评判的活动,是教师根据学生思想品德、学业成绩、身心素质、情感态度等方面对学生做出综合鉴定的阶段性结果。在对学生的综合评价中,要建立多元评价机制,实现评价内容、评价方式与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加强评价过程的动态管理,用发展性的评价结果反作用于学生的学习。在高职学生的评价机制中,评价内容要改变单一的成绩评价,实现人文素质一体化的内涵评价;在评价主体上采取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直评、单位参评相结合;在评价主体扩展的同时,重视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的互动,用形成性的客观评价与发展性的评价发挥正面导向力量,鼓励学生信心,增强学习主动意识,促进正面学习动机。
[1] 李晓华.新时期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特点与对策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3,(4):37-38.
[2] 卢广平.高职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激发与养成[J].职业技术,2009,(6):18.
[3] 赵秋丽.湖北省中职学生学习主动性调查研究[J].湖北工业大学学报,2012,(12):30-32.
[4] 杨青.提高高职学生学习主动性之探讨[J].文教资料,2009,(7):239-240.
[5] 刘利.高职学生学习动机缺失的文化思考[J].职教通讯,2011,(17):24-26.
[6] 王爱芳.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学生学习观构建[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1,(9):76-78.
[7] 王艳梅.高职学生学习状态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1,(23):178-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