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亮生平与家世相关文献与研究综述

2014-08-15 00:43杨吉春
关键词:交游陈亮宋史

邱 阳 杨吉春

(1.长春师范大学 学报编辑部,吉林 长春 130032;2.吉林体育学院 基础部,吉林 长春130012)

陈亮,字同甫(一作同父),号龙川,婺州永康(今浙江永康)人,南宋光宗绍熙四年(1193)进士第一名,南宋前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陈亮生平中的若干重要问题,学界尚存在诸多分歧;尤其对于其交游情况,仍欠缺较深入的探讨。研究陈亮的生平、家世情况,对了解其生活背景、思想演进及文学成就具有重要意义。

一、关于陈亮生平及家世的古籍文献记述

陈亮一生矢志恢复中原,曾六达帝廷鼓励孝宗北伐,其对国家、民族的拳拳忠心始终不渝。然其生性狂放,落拓不羁,曾接连入狱,屡遭非议。不论是陈亮本人还是其友人,在记载陈亮生平一些敏感事件时都有意无意地采取了隐晦甚至回避的态度,致使后世对陈亮的生平多有争议。陈亮的家族世系情况,至陈亮之世已显模糊,加之母族、妻族姻亲关系错综复杂,后人欲了解其家世情况愈显困难。

关于自身生平、家世情况,陈亮在其文集中有诸多记述。如记述陈氏家族情况的有《告高曾祖文》《告祖考文》《送三七叔祖主筠州高安簿序》《先祖府君墓志铭》《庶弟昭甫墓志铭》《祭妹文》《普明寺置田记》等;记述妻族及母族情况的有《祭妻叔文》《刘夫人何氏墓志铭》《祭妻姑刘夫人文》《祭妹夫周英伯文》等。这些文章是研究陈亮家世情况的最可信资料。接连入狱给陈亮的精神带来了巨大打击,故陈亮在多篇祭文及与朋友的书信中反复提及此事,以示自己对先人及朋友的愧疚之情,如《告高曾祖文》《告祖考文》《庶弟昭甫墓志铭》《祭妹文》《祭妹夫周英伯文》《钱叔因墓碣铭》《甲辰答朱元晦》《与叶丞相衡书》等。[1]但系狱毕竟属于不光彩事件,因此陈亮在叙述时也语焉不详,成为后人对此事争论的根源。

与陈亮同处南宋而卒年稍后者对陈亮的生平记载颇多,但这些记载真伪混杂,成为后世对陈亮生平问题争议的另一根源。如叶适在《陈同甫王道甫墓志铭》中对陈亮的生平及两次系狱问题作了简略叙述。[2](P482-485)叶适对陈亮两次系狱的记载后被《宋史》编撰者直接采用,而叶适对陈亮“病一夕卒”的简略模糊记载亦引起了后世之人对陈亮死因的猜测。叶绍翁的《四朝闻见录》记载了陈亮两次系狱、向孝宗建议迁都却被宰相王淮从中作梗而失败、向光宗上书建议不必拘于一月四朝之礼觐见太上皇(孝宗)等事。[3](P24-25,47,62)其中,该书对陈亮两次系狱的记载(与叶适所记之二事并不相同)亦被《宋史》编撰者采纳。赵溍《养疴漫笔》记录了辛陈初次交往过程中陈亮骑马过小桥因马退却而怒斩马首,再次相会时陈亮纵论天下形势及钱唐地理形势不适作帝王居,二人酒后陈亮惧辛弃疾虑及口误杀己灭口而盗辛之骏马潜逃等事,[4](P678-679)颇具传奇色彩。岳珂《桯史》对陈亮与朱熹因学术见解不同而互相进行人身攻击的行为进行了记述,[5](P136-137)史料本身较为可信,但不能反映陈、朱交往的全貌,易使后世之人据此产生片面性的认识。李幼武《宋名臣言行录外集》对陈亮一生六达帝廷纵论恢复大计的过程进行了详尽叙述,并对陈亮的“秉性忠谊至老弥笃”大加赞赏,刻画了陈亮悲剧性的一生。但值得注意的是,李幼武在文末记载陈亮中进士之后,“次年卒,享年五十有五”,[6](P1)首次明确记载陈亮卒年及年寿,但其关于陈亮年寿的观点后世学者并未接受,关于陈亮卒年的观点也在当代受到质疑。此外,陈亮的生平事迹还可从其友人的文集中得以参证,如吕祖谦《与陈同甫书》,[7](P105-117)陈傅良《答陈同甫》,[8]辛弃疾《祭陈同甫文》[9](P305)及朱熹《答陈同甫》《与陈同甫》[10](P1587-1594)等,此不赘述。

宋元之际的方回在《桐江集·读陈同甫文集三跋》中记载:“陈同甫两下大理……此叶水心所书墓铭也,然予闻……”[11](P407)言下之意,方回对叶适所记陈亮狱事颇有所疑。而方回所疑之陈亮下狱原因,正是叶绍翁在《四朝闻见录》中所记之前一事。至于陈亮之卒因,方回认为叶适为朋友讳而不直书,真正原因是陈亮中状元归家之后百般刁难桶匠并“欲取其女”,桶匠盛怒之下而杀陈亮。

成书于元代前期的《元一统志》[12]收录有陈亮传记性文字,该传现已残缺不全(收录于《永乐大典》卷3156),但仍有部分内容(如陈亮在太学考试间事)为正史所不载,故史料价值极高。元人吴师道在其编纂的《敬乡录》中对陈亮的生平有简要介绍,并认同李幼武关于陈亮卒年在绍熙五年的记载。[13](P557)

古籍文献对陈亮生平的记载,最详细的莫过于《宋史》本传(《宋史》卷四三六《儒林》六)。该传完整记述了陈亮悲剧性的一生,表现了陈亮英雄豪迈的性格、博古通今的才华和矢志不渝的爱国情操。[14](P12929-12943)《宋史·陈亮传》对后世了解陈亮的生平遭际及文学创作有很大的帮助。但该传作为正史传记,其编撰者对史事并未详加考辨,如在陈亮系狱问题的记载上直接采取将叶适、叶绍翁的记载杂糅在一起的做法,更加剧了后世对陈亮生平中重大事件的争论。

明代史家在记述陈亮生平时或照录《宋史》原文,或小幅增减文字,如柯维骐《宋史新编》卷一六六、[15]王洙《宋史质》卷三十九、[16]钱士昇《南宋书》卷三十九、[17](P582-588)郑柏《金华贤达传》卷四[18]及应廷育《金华先民传》卷二、[19]李贽《藏书·陈亮传》,[20](P286-288)总体皆未脱《宋史》叙述范围。

清初黄宗羲等《宋元学案》(卷五十六《龙川学案》),对陈亮生平的叙述亦基本承袭《宋史·陈亮传》,但《学案》对《宋史》所记陈亮嗾使吕兴、何念四殴杀吕天济一事并未提及,盖因《学案》作者误将该事与陈亮“药人”一案混为一事。此外,《宋元学案》对龙川讲友、龙川学侣、龙川同调、龙川门人等与陈亮有学术交游活动的人物有详细介绍。[21](P1827-1861)在此基础上,《宋元学案补遗》(卷五十六《龙川学案补遗》)对陈亮的师承、学术交游及学派传承有更详细的叙述,[22](P675-704)为后世了解陈亮交游情况必不可少之参考书。

清人孙衣言在《瓯海轶闻》中记有“水心救陈龙川”及“陈龙川论水心”条,对陈亮与叶适的深厚交谊及晚年学术思想的异路有较为精炼的概括。此外,《瓯海轶闻》中之“陈同甫与王道甫晚有异趣”、“道夫与龙川同调”条,[23](P219,253,350,351)对了解陈亮与王自中的关系有一定史料价值。

《上海图书馆馆藏家谱提要》[24]收录之《无锡锡山陈氏家乘》载:“始祖亮,南宋时徙居永康……”《高梅陈氏宗谱》载:“始迁祖文豹,南宋陈亮孙,自建康徙居晋陵县。”记载了陈亮后裔的情况。《提要》在介绍所收录之《毗陵陈氏续修宗谱》时简略叙述了毗陵陈氏的始祖陈寔及后世分迁情况,并在最后特意指出该谱“保存陈亮资料颇丰”。陈亮后裔及其宗谱的发现对陈亮生平、家世研究有着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

二、关于陈亮生平及家世的近现代研究综述

(一)传记性文章及专著

民国时期,尤其是20世纪30年代以后,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学界对陈亮的研究出现了第一次高潮,关于陈亮的传记作品纷纷问世。此方面的主要成果有:古欢的《陈龙川》(《进步》,1915年第9卷第2期),何格恩的《陈亮的生平》(《岭南学报》,1931年第2卷第2期),唐圭璋《民族英雄陈龙川》(《国衡》,1935年第1卷第6期),及邓恭三的《陈龙川传》(《图书季刊》,1944年新5卷第4期)。其中,《陈龙川传》为邓广铭先生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在北京大学历史系读书时,感于民族危亡的迫在眉睫而所作之毕业论文。在为陈亮作传时,邓广铭先生采用纯然叙述的体裁,从陈亮的先世、母系、家况开始谈起,对陈亮的生平作了一番详细梳理。该传深受胡适的赞赏,并对后世的陈亮研究产生了较大影响。

新中国建立后的头30年,大陆对陈亮生平的研究有所沉寂。港台研究相对较多,如王恢的《人中之龙陈同甫》《人生》,1955年3月16日第105期),林耀曾的《陈亮》(《中国历代思想家》第28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姚振昌的《永康状元陈龙川》(《浙江月刊》,1979年第1期)等文皆对陈亮的生平有传记性记述。但总体来说,这些文章受篇幅所限,介绍都较简略。

20世纪90年代以来,有两部关于陈亮的传记值得一提。《陈亮评传》(董平、刘宏章著,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用了全书近三分之一的篇幅,详细叙述了陈亮的生平事迹及其政治学术活动,但总体未脱邓广铭先生的《陈龙川传》叙述范围。《陈亮传》(卢敦基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11月版)是叙述陈亮一生事迹的著作。出于方便普通大众阅读的考虑,此书行文语言通俗晓畅,而又不失学术著作的严谨。在涉及一些史实的争议之处,多方参考文献,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其中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发现了《陈亮集》中《书家谱石刻后》一文的断句错误,并得出此文并非陈亮所作,而是陈亮之父作品,由于整理者断句失误而误收入陈亮作品中的结论,作者的严谨与不盲从态度尤为可贵。

(二)年谱编纂

关于陈亮的年谱有多种版本,主要有以下几种:

童振福编《陈亮年谱》,1936年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该年谱记述陈亮一生经历,侧重于其学术思想,对其与吕祖谦之交及与朱熹的学术论战有较为详尽的论述。谱前有《大事索引》,可供检索。谱后有陈亮与吕祖谦、朱熹通信年月表等及附录。附录摘录后人对谱主之评论、谱主佚事及版本考。该谱内容详赡,考证严谨,是研究陈亮生平的重要资料。颜虚心编《陈龙川年谱》,1940年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该谱共3卷,记述了谱主家世、一生经历及著述。该谱有吴其昌所作序及著者自序。姜书阁编订的《陈同甫年谱》,附于1980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陈亮龙川词笺注》书后,列谱主简历及政治主张,对重要时事及有关人物之活动多有记载。每有佐证资料或参见书目,则列于记事后。由于该谱附在《笺注》之后,所以谱中对其一些重要的作品创作时间有明确记载,是研究陈亮生平及文学创作活动的必备资料。

另外,何格恩《宋史陈亮传考证及陈亮年谱》(《民族》1935年第3卷第11期)、《陈亮的生平》(《岭南学报》,1932年第2卷第2期),匡明《陈亮年谱纠谬》(《天津益世报读书周刊》,1936年11月26日第76期),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陈亮诗文注释》小组编《陈亮年表》(1975年《文教资料简报》第35期),上海市建工局工人理论组编《陈亮年表》(附于1977年上海人民出版社《陈亮诗文选注》之后)等年谱资料对研究陈亮生平、思想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三)对陈亮生平争议问题的研究

关于陈亮的生平,由于原始史料的不足及用语模糊等原因,后世争议颇多,尤其集中在其生卒年及系狱次数方面。李幼武曾在《陈亮言行录》中称陈亮为“享年五十有五。”由于对陈亮的登第年份向来并无异议(《两朝纲目备要》卷二、《宋史全文》卷二八、《宋史》卷四三六、《文献通考》卷三二、《续资治通鉴纲目》卷十七、《宋历科状元录》卷五、《浙江通志》卷二七九、《梦梁录》卷十七皆有明载),因此依李幼武之叙述,陈亮当生于1140年。然颜虚心《陈龙川年谱》及童振福《陈亮年谱》均认为陈亮生于1143年。当今学者对此并无异议。

关于陈亮的卒年,颜虚心在《陈龙川先生年谱》中认同李幼武的记述,定为绍熙五年(1194)。其《陈同父生卒年月考》(《国学论丛》一卷一号)更将时间确定为绍熙五年三月。邓广铭《辛稼轩年谱》以为陈亮卒于绍熙五年二月二十七日以后、七月以前。今人束景南先生在《陈亮生平若干重要问题新考》(《陈亮研究——永康学派与浙江精神》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一文中,据叶适生平及《陈亮集》中《祭徐子宜内子宋氏恭人文》,认为陈亮卒年实在庆元元年(1195)正月间。受该文影响,卢敦基先生在其《人龙文虎 陈亮传》(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也将自己关于陈亮卒年的观点修正为庆元元年,并提供了相关补证。

关于陈亮的系狱次数问题,学术史上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两次说”、“三次说”。其中,“两次说”以何格恩、邓广铭二先生为代表。何、邓在各自文章中(何格恩(《通讯(陈亮的生平订正)》,《岭南学报1932年第2卷第3期》);邓广铭《陈龙川狱事考》)均认为陈亮第一次系狱为淳熙十一年,第二次系狱则为绍熙元年至三年,除此再无系狱之事。邓文对《宋史》记载的疏误之处更是作了详细考证,指出《宋史》记载所根据的主要来源是叶适《陈同甫王道甫墓志铭》和叶绍翁《四朝闻见录》的叙述。二叶之记载,或出于传言之误,或只是记载了诸多原因之一种,造成叙事的不明确和一些失实之处,而这些疏漏又被《宋史》编纂者未加考证地沿袭,于是造成了叙述史实的失当。

“三次说”以束景南先生为代表。束先生在《陈亮生平若干重要问题新考》一文中对《宋史》和《四朝闻见录》关于陈亮系狱的叙述进行了澄清,认为陈亮系狱实有三次:第一次为乾道三年至乾道九年;第二次也是最复杂的一次为淳熙十年至十一年;第三次为绍熙元年至绍熙三年。有较强的说服力。

此外,关于陈亮生平、家世的主要研究论文还有:颜虚心《陈同甫生卒年月考》(《国学论丛》第1卷第1期,1927年6月),邓广铭《陈龙川斩马盗马故事考辨》(《天津益世报读书周刊》,1936年10月15日第70期)、《辨陈龙川之不得令终》(《天津益世报读书周刊》,1937年3月25日第92期)、《陈亮的先世母系和家况》(《辅仁文苑》,1939年第2期),夷门《关于陈亮上〈中兴五论〉的年代》(《河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年第5期),唐圭璋《陈亮三事考辨》(收入《词学论丛》,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应加登《陈亮的身世及其先祖后裔》(《陈亮研究论文集》,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陈广寒《陈亮身世略考》(《永康学派与浙江精神:陈亮研究》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四)陈亮交游研究

何格恩先生在《陈亮的生平》一文(《岭南学报》二卷二期,1931年7月)中专辟《陈亮知交录》一节,对陈亮的交游情况进行了介绍,罗列颇广,但稍显简略。

吴春山在《陈同甫的思想》(台湾大学出版中心1971年版)一书中对陈亮的师友情况进行了较详尽的论述,对陈亮与芮烨、郑景旺(二人于陈氏为师辈),与永嘉诸子——薛季宣、陈傅良、叶适,及同时代其他学者吕祖谦、辛弃疾、陆九渊、朱熹之学术交游情况进行了精辟阐述。

当代大陆学者也对陈亮的交游情况给予了较多关注。如徐规、梦江在《陈亮永嘉之行及其与永嘉事功学派的关系》(《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7年第2期)一文中对陈亮的永嘉之行进行了考证,认为陈亮一生至少有三次永嘉之行,推翻了夏承焘先生在《龙川词校笺》中提出的“陈亮一生只有一次永嘉之行”的结论,并对陈亮与永嘉学派主要学者薛季宣、陈傅良、叶适的交游情况进行了阐述。20多年后,周梦江(即上述之“梦江”)与陈凡男在《陈亮永嘉之行及其目的》(《浙江社会科学》,2005年第6期)中对陈亮永嘉之行作了进一步考证,认为约有四次之多,并通过陈亮青年时期家道衰落与中年时期的家道复兴的对比,得出“陈亮永嘉之行主要目的是在经商”的结论。

方如金、姜鹏两位学者有感于“从思想交流的角度来探讨陈亮及其周边环境的文章却很少,全面具体地从思想交流的角度来讨论陈亮的思想的历史的文章更是阙如”这一研究现状,在《陈亮交游考》(《温州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一文中从师长辈、朋友辈两个维度对陈亮的交游圈进行了一番全面梳理,初步勾勒了一个陈亮交游网,但限于篇幅,文章也是以介绍为主,未作深入阐述。

金华学派代表人物吕祖谦为陈亮挚友,陈亮自己也曾说:“四海相知惟伯恭一人”。但当代学者对陈亮与吕祖谦交游研究相对不足,目前仅见周梦江先生《吕祖谦致陈亮信考释举例——兼与姜书阁先生商榷》(《浙江师范学院学报》,1984年第3期)与《吕祖谦、陈亮通讯考述》(《温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2期)二文。且这两篇文章重在考证吕、陈二人书信往来的写作年代,对吕、陈二人之关系并未作深入论述。童向飞《尹焞、陈亮、吕祖谦、朱嘉、周必大等与韩元吉交游考略》(《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一文虽涉及陈亮与吕祖谦,但对二人的直接交往并未论及。

辛弃疾为陈亮的文坛挚友,二人于淳熙十五年(1188)在铅山鹅湖畅谈十日,之后又有诗词唱答,传为文坛佳话;陈亮系狱时,辛弃疾曾极力营救。因此不论是辛弃疾研究还是陈亮研究,辛陈交往都是一个热点话题。如邓广铭在《辛弃疾传》(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版)、辛庚儒《辛弃疾研究》(人民出版社2008年)中都对辛弃疾废黜带湖期间与陈亮的鹅湖之会进行了介绍。此外,关于辛、陈鹅湖之会的文章有刘乃昌《辛弃疾与陈亮的鹅湖之会》(《山东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78年第4期),徐新国《鹅湖共饮 长歌相答——辛弃疾与陈亮》(《古典文学知识》,2007年第3期),程继红、程国栋《陈亮辛弃疾信州之会的交通居住与地理问题考察》(《江西社会科学》,2005年第4期),汲军、马宾《朱熹未赴陈亮、辛弃疾铅山之会原因再探究》(《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等。此外,对辛、陈交游探讨比较深入的文章有:台湾苏淑芬《辛弃疾与陈亮交游考》(《东吴中文学报》,1996年第2期),该文对辛、陈二人从乾道六年定交临安到淳熙五年再度相会的交往过程进行了考述,并从相似的个性、相似的遭遇及相同的政治观点三个方面对构成两人深厚情谊之因素进行了详细阐述。王昊则在《辛弃疾与陈亮狱事》(《中国典籍与文化》,2005年第2期)一文中对辛弃疾在解救陈亮脱狱过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进行了详细考证,对了解辛、陈二人关系有积极意义。

叶适为陈亮早年至交,但后来二人因政见及性格原因关系稍微变淡。韦政通《中国思想史》论及陈、叶关系时说:“同甫与水心相知的程度,不如吕东莱,与年龄有关,与东莱的地位也有关,但无疑的,他很欣赏水心,欣赏的程度,仅次于东莱。水心呢?他对同甫可谓一往深情”。周梦江《叶适与永嘉学派》(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中叙述了陈亮与永嘉学者的密切交往。朱迎平《永嘉巨子叶适传》(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则对叶适与陈亮的一生之谊对二人之关系进行了高度概括。

朱熹是陈亮一生最主要的论辩对手,亦有较深的友谊。研究陈、朱思想之论文均有不同程度的涉及,此不赘论。惟赵贯东《陈朱交往始末考辨》(《浙江师院金华分校学报》第1期,1982年1月)专文考证了二人的交游情况。田浩先生也在《朱熹的思维世界》(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一书中论及朱熹与陈亮时,对陈亮思想的演变及陈朱关系进行了论述。

另,赵瑶丹、方如金在《金华、永康市县志中有关陈亮交游人物生卒年纠错与补正》(《中国地方志》,2009年第9期)一文中对与陈亮有交游关系的唐仲友、应孟明、章服三人的生卒年进行了考辨,对地方志中记载之误进行了纠错与补正。赵、方二人合作的另一篇论文《陈亮与义乌》(《浙江学刊》,2012年第3期)则从地方文化的角度对陈亮的义乌妻族、友人、门生进行了专门讨论,视角更为细化。

从整体来看,学界对陈亮的交游研究还欠深入。尤其是对陈亮及与其有重要学术往来活动的朱熹、吕祖谦、叶适等人的关系,或语焉不详,或置之不论。这既有思想家著述繁多、思想难以把握、人际关系难以全面理清的原因,也有当今学界避难就易不良风气的影响。因此,陈亮的交游情况尚有很大的研究空间。

[1]〔宋〕陈亮.陈亮集[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

[2]〔宋〕叶适.叶适集(2版)[M].北京:中华书局,2010.

[3]〔宋〕叶绍翁.四朝闻见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9.

[4]〔明〕陆楫,等辑.古今说海[M].成都:巴蜀书社,1988.

[5]〔宋〕岳珂.桯史[M].北京:中华书局,1981.

[6]〔宋〕李幼武纂集,〔明〕张鳌山、郑汝璧校订,〔清〕林云铭、朱烈重修.宋名臣言行录外集卷16[M].顺治十八年刻本.

[7]〔宋〕吕祖谦.吕东莱文集[M].中华书局据续金华丛书排印本,1985.

[8]〔宋〕陈傅良.止斋集(卷36)[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9]徐汉明,编.新校编辛弃疾全集[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

[10]〔宋〕朱熹.朱熹集(3)[M].郭齐,尹波,点校.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

[11]〔元〕方回.桐江集[M].商务印书馆影印宛委别藏抄本.

[12]〔元〕孛兰肹撰.元一统志[M].赵万里,校辑.北京:中华书局,1966.

[13]〔元〕吴师道.敬乡录[A].丛书集成续编(集部第149册)[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

[14]〔元〕脱脱.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85.

[15]〔明〕柯维骐.宋史新编[M].中国科学院图书馆藏明嘉靖刻本.

[16]〔明〕王洙.宋史质[M].台北:大化书局,1977.

[17]〔明〕钱士昇.二十五别史·南宋书[M].林开甲,唐子恒,点校.济南:齐鲁书社,1998.

[18]〔明〕郑柏.金华贤达传[A].丛书集成续编(第257册)[M].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9.

[19]〔明〕应廷育.金华先民传[A].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编纂委员会编.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91册)[M].济南:齐鲁书社,1996.

[20]〔明〕李贽.藏书第1册[M].北京:中华书局,1959.

[21]〔清〕黄宗羲.宋元学案[M].上海图书集成局,1986.

[22]舒大刚,杨仕文.儒藏·史部·历代学案(8)[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

[23]〔清〕孙衣言.瓯海轶闻·上[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

[24]王鹤鸣,上海图书馆编.上海图书馆馆藏家谱提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猜你喜欢
交游陈亮宋史
书法作品
郑巢与僧人交游诗歌考
Topological magnon insulator with Dzyaloshinskii-Moriya interaction under the irradiation of light∗
高启与北郭诗社成员交游考
高原美景
“情—理—情”模式与《宋史·苏轼传》文本的形成
黑水城所出《慈觉禅师劝化集》作者宗赜生平交游新考
Contents and Abstracts
《宋史》中的宋代宗族义庄考
陈亮进 典藏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