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京(广西崇左市中医壮医医院检验科 广西 崇左 532200)
在近几年,对血栓止血的研究越来越广泛,并进一步完善了对止血病理和生理的认识,特别是在心脑血管疾病中,更多的对凝血功能变化进行了显示,这不管是在疾病的临床诊断中,还是临床治疗中,都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下面本文就在我院选取86例脑出血患者,以此分析凝血功能检验在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预后中的应用价值,并将其报告如下:
1.1 一般材料:选取在我院治疗的脑出血患者86例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46例、女42例;年龄为42-75岁,平均年龄为(47.83±4.26)岁,根据患者入院后检测指标结果与正常值比较情况,以≥3个指标较正常值升高或降低30%以上为明显变化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48例,观察组患者38例,两组患者各项资料对比情况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在以上患者治疗中,均依照患者出血部位以及出血量等实际病情,选择合适的方式进行治疗。
1.3 检测与评价指标:在所有患者入院时、出血后的48h和96h,均对其空腹静脉血进行抽取,以进行检验。其中检验仪器采用的是北京赛科希德全自动血凝仪。其所采用的试剂为仪器配套试剂。按照试剂说明及操作规范测定四个指标,其指标分别为: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活酶原时间(APTT)、血浆凝血酶时间(TT)。
1.4 统计分析:在SPSS20.0统计学软件中录入本研究中的所有数据,然后对其进行统计学处理,用率(%)表示计数资料,用X2检验组间比较,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的标准为P<0.05。
两组患者的预后情况见表1。观察组患者的死亡率和病残率和对照组相比较高,其差异显著,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凝血功能指标变化如表2。观察组患者的凝血功能各项指标变化情况和对照组相比,更加明显,且在发病48h其差异显著,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患者病情转归情况[例(%)]组别例数出院时状态好转植物人状态出院病残死亡
表2 两组患者凝血功能指标变化情况(±s)
表2 两组患者凝血功能指标变化情况(±s)
注:与同时间对照组相比,*P<0.05。
时间 PT(S) FIB(g/L) APTT(s) TT(s)12.0±2.0 3.0±1.0 36.0±7.0 15.0±1.0对照组入院时 11±0.90 3.8±6.4 34.7±8.1 16.4±3.7 48h 14±0.50 2.7±6.1 34.1±7.6 16.9±4.3 96h 16±0.70 2.2±4.9 37.1±7.5 17.1±4.1观察组入院时 12±0.10 3.8±5.1 34.9±7.9 16.8±4.2 48h 16±0.30* 2.9±4.4* 38.4±8.6 17.4±3.4*96h 19±0.60* 1.7±4.7* 39.3±7.1 17.9±4.2正常范围*
从以上研究结果可以看出,观察组患者的临床各项指标变化,和对照组相比,更显著,同时其预后也比较差。目前PT、FIB、APTT、TT已经成为凝血功能检测中的普遍检查对象,其中APTT以及PT和众多凝血因子具有涉及,虽然说其延长不具备定性意义,但是却可以显示出其凝血功能下降,那么患者就具有出血的可能性。另外TT主要是受到FIB水平以及类肝素抗凝物质的影响,因此可以说如果在没有抗凝物质的时候,那么TT延长也就是直接受到FIB下降的影响。其中在心脑血管疾病中,也只有在患者出现血栓事件急性期的时候,才有可能会出现高凝状态以及血小板活化等问题,其中在PT、APTT、TT中的表现并不明显,但是也具有一定的参加价值,但是FIB水平则可以作为主要的参考因素。
综上所述,凝血功能检验在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预后判断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其中如果其各项指标变化较大,则预示着患者的预后比较差。
[1]何德,马丽丽,邢秀萍.进展性脑梗死急性期纤维蛋白原和纤溶指标的动态变化及其意义[J].血栓与止血学,2012,9(3):129-130
[2]朱琳,卡米拉.心脑血管病、糖尿病与肝病凝血功能检测结果分析[J].血栓与止血学,2010(2):90-91
[3]王兆铖.血栓与止血研究的最新进展,第十九界国际血栓和止血大会简介[J].血栓与止血学,2009,9(4):189-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