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珊珊
(陕西中医学院2012级针灸推拿系研究生 陕西 咸阳 712000)
胃痛,又称胃脘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经常发生疼痛为主证的疾病。《针灸甲乙经之脾胃受病发腹胀满肠中鸣短气第七》描述“胃病者,腹瞋胀,胃脘当心而痛…”胃病是一种常见多发病,发病年龄人群无特异性,无季节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病。
胃痛的致病因素比较多,总体可以分为外感和内伤2个方面。外感方面又分为2种情况,一是外邪寒邪由表及里的经络传变最终导致胃痛,发病慢。二是过食生冷,饮食入胃直接损伤胃阳而致胃脘疼痛,发病急。
另外情志异常也是胃痛的重要病因和诱因。临床发病以女性为多见,发病前常有情志的刺激,女性易多愁善感而致情志失和,情志致病伤肝,致肝疏泄失常,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胃失和降而发生疼痛,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曰:“木郁之发……唯病胃脘当心而痛”。中医将喜、怒、忧、思、悲、恐、惊称为七情,七情的异常变化,是胃病发生的重要原因。[1]现代医学研究表明,人们经常在兴奋和恼怒的状态下,胃液的分泌量大为增加,过量胃液中的胃酸会破坏胃黏膜屏障,甚至引起粘膜损伤性病变。如果人悲伤,忧虑则会减少胃血流量,明显地抑制胃酸的分泌,同时引起胃运动减弱。因此临床上对胃病患者加强精神方面的调护。
据临床观察针刺胃痛穴后3~5分钟后,部分病人疼痛有明显减轻或疼痛消失。其中无效者考虑与患者对针刺治疗敏感度不佳有关。我们体会到针刺胃痛穴取穴要准确,刺激量要足,要达到特定针感,针刺后进行穴位注射可以保持一定针感,效果更佳。
1.1 一般情况:90例均为门诊患者,男30例,女60例年龄18~50岁,平均年龄38岁;病程0.5~6年。
1.2 诊断标准:所有患者的诊断根据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中医内科学》中的标准来诊断:①因暴饮暴食、感受寒凉或进食被污染食物数小时至24 h急性起病。②上腹部不适、疼痛、恶心呕吐。③上腹部或脐周有轻度或中重度压痛、肠鸣音明显。
方法:①取穴:取中腕穴,胃痛穴,足三里,内关,天突穴,公孙。此外根据分型配穴如胃腧、脾腧、梁门、梁丘、天枢、中脘、太冲、腹部常规等。②操作方法: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常规消毒后,用2寸毫针直刺l~1.5寸,用平补平泻手法捻转,直至胃脘部发热发胀为止,留针30min每隔10min捻转1次,每日1次,10d为l疗程。起针后行穴位注射法,在主要穴位足三里,内关,胃痛穴以及中脘穴注射维生素B12,隔日一次,5d为一个疗程。
3.1 疗效观察:治愈:胃痛症状消失,饮食如常。好转:胃痛症状消失,但遇有诱因偶又发作,症状较轻。无效:治疗前后无改变。
3.2 治疗结果:90例患者中,治愈70例占77.8%,1~3个疗程治愈,好转20例占22.2%,无效率0例;总有效率100%。
本病属于中医“胃脘痛”。脾胃为仓廪之官,是后天之本,主受纳腐熟和运化水谷精微。《内经》描述“脾胃为仓廪之官,五味出焉。”《景岳全书.脾胃》:“胃司受纳,脾主运化,一运一纳,化生精气。”胃主受纳腐熟,脾主运化,两者密切合作,化生并输布水谷精微以充养全身。脾主升清,胃主降浊,二者一升一降,上通下达,为五脏六腑气机升降出入的枢纽。脾胃功能若不好,则水谷精微无法充养全身,脾胃失和,气机紊乱。
中脘为胃之募穴,腑之会,是脾胃生化输布的枢纽,具疏利气机、补益中焦之功。天枢为大肠募穴,“枢,枢机也。居阴阳升降之中,是为天枢”,为阴阳气机升降出入的枢纽,可健脾和胃、交通上下。脾俞、胃俞均为背俞穴,具有健脾助运、益气和胃之功。足三里为胃经合穴,又为胃之下合穴,“病在胃,及以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于合”。上五穴合用起健脾和胃、调畅气机、交通阴阳之效,为和胃安神之主穴。
此外,公孙穴为足太阴经络穴,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冲脉。[2]据报道对消化型溃疡病人进行X线胃肠检查时,观察到针刺内关穴、足三里对胃蠕动多有增强作用,尤以足三里为明显,而针刺公孙则胃蠕动多减弱;[3]据报道,针刺公孙内关等穴位有抑制胃酸分泌的作用。[4]若是肝气犯胃型的胃痛加针刺太冲穴,用泻法。健脾和胃针对“胃不和”的病机治疗,然导致“胃不和”的病因又有不同。因饮食不节或情志过极,肝气犯脾者多实或实中夹虚;因劳倦太过或久病体虚者多虚或虚中夹实。临床和胃一法应辨气血阴阳、寒热虚实。取穴以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腧穴为主,针灸应遵从“补其不足,泻其有余,调其虚实,以通其道,而去其邪”的原则。对“胃不和”而“卧不安”者,治疗上除健脾和胃外,亦不能忽视安神,此之谓“病有缓急,治有标本”之意。故配针刺百会、安眠、神庭、内关安神以治标。安神一法,既往常以“心藏神”、“心主神明”为指导,以心经、心包经腧穴为主穴。对于痰浊中阻型的胃痛加上丰隆穴,配阴陵泉、商丘、足三里治疗痰湿诸症;配肺俞、尺泽治疗咳嗽痰多。饮食伤胃型的胃痛注意饮食,足三里配天枢、中脘以及背腧穴:胃腧和脾腧。根据胃痛的分型配合不同的穴位来治疗。并且治疗期间禁食生冷、油腻,辛辣刺激之物,以清淡,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食物为主。
治胃病要标本兼治,针刺加穴位注射达到针药结合的双重效果[5],才能使长年患胃病的患者,从根本上摆脱病魔,恢复胃肠的功力。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将进一步观察疗效,以便于更好的指导我们的临床工作。
[1] 滕晶,齐向华.中医情志致病学说浅谈[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7(3);301-302
[2] 邱茂良.内科针灸治疗学[M],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1956:15
[3] 付强,崔晓平,乇建华.辩证针刺配合足三里穴位注射治疗胃癌术后呃逆33例[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7(5);62
[4] 张玉红.针刺公孙、内关为主治疗呃逆58例[J].北京中医.2007(07);393
[5] 石学敏,针灸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