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金荣(辽宁省凌源市中心医院妇产科 122500)
近年来,民众对产科服务的要求不断提高,个性化、多样化的服务越来越收到孕妇及其家属的青睐,选择什么样的产科护理模式应用于临床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旨在探讨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在产科护理中的临床应用,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0年7月-2014年7月于我院进行分娩的孕妇37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200)和观察组(n=176)。对照组200例患者中,年龄22~38岁,平均年龄28.5±2.5岁,孕周36-41周;观察组176例患者中,年龄21~38岁,平均年龄28.1±2.4岁,孕周37-42周。376例产妇均为初产妇;两组在年龄、产次、孕周等方面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护理方法对照组行传统护理方法:包括每日对新生儿进行脐带消毒、沐浴、抚触等;对产妇进行新生儿护理知识宣教;对新生儿进行预防接种。观察组行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即母婴同室,便于产妇哺乳和观察新生儿;在室温26℃-28℃下在病房内对新生儿进行脐带消毒、沐浴、抚触等;一对一的对产妇宣传哺乳及新生儿护理知识,现场示范,强化训练,直至产妇基本掌握。
1.3 观察指标 (1)母乳喂养率:分为母乳喂养和奶粉喂养,根据新生儿是否吮吸来判断;(2)护理满意度:分为满意,较满意,不满意。以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调查,包括服务质量、服务态度、知识宣讲等方面;(3)产妇护理技能的掌握情况:分为掌握,部分掌握,未掌握。包括新生儿脐部护理、沐浴、抚触护理、臀部护理等掌握情况。
1.4 统计方法 所床资料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录入、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差异具有显著性,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母乳喂养率比较:观察组母乳喂养164例,占93.4%;对照组母乳喂养166例,占83.2%;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观察组满意135例,较满意35例,不满意6例,满意率为96.9%;对照组满意127例,较满意45例,不满意28例,满意率为85.13%;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产妇护理技能的掌握率比较:观察组掌握149例,部分掌握19例,不掌握8例,掌握率95.15%;对照组掌握125例,部分掌握44例,不掌握31例,掌握率84.38%,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母婴床旁护理模式符合产妇及新生儿的生理心理需求,是回归家庭温馨护理。母婴床旁护理将被动护理为主动护理,增强以人为本的观念[1]。将传统的母婴分开护理模式变为母婴床旁护理,使护理更具连贯性,可以直接感受到护理人员的重视和爱护,增强对护理人员产生信任和依赖,体现人性化服务特点[2]。本研究结果表明,实施母婴床旁护理可提高医疗护理安全,减少了因新生儿带离护理的差错事故,保证了医疗护理的安全。母婴床旁护理由护理人员一对一进行喂养知识及方法的培训,提高了母乳喂养率。母婴床旁护理有利于产妇掌握新生儿护理技能。母婴床旁护理通过一对一当面的讲解及演示,并亲自示范,及时解决疑问,强化产妇的理论基础[3]。床旁护理通过有计划的健康教育,提升宣教效果。总之,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应用在产科护理中可以显著提高母乳喂养率和护理满意度,增强产妇对护理技能的掌握,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1]孙娟,曹松梅.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在产科的应用及其效果[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12):1097-1098.
[2]赵慧栋,李娟.产科护理中实施母婴床旁护理新模式的探讨[J].护理研究,2011,25(11):2887-2888.
[3]陈杰.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在产科的临床应用[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2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