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妍辛盛紫莹文 凯
(1、崇仁少儿培训中心,湖北 武汉 430033;2、武汉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56;3、李永波羽毛球学校,广东 东莞 523009)
协调能力是运动员形成和掌握运动技术的重要基础,它反映着运动员快速、准确、有效地完成各种难度动作,并符合特定训练目标的能力。研究报道,无论是一般协调能力还是专项协调能力的训练和发展,6~14岁都是最有利的时期[1]。某些技能、技巧类运动项目中,许多13~14岁的少年运动员就已达到世界水平。羽毛球作为一项隔网对抗性运动项目,无论在技术还是战术上,只有拥有良好的协调素质才能在比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协调能力是指运动员在运动中,身体各器官系统、各运动部位配合一致完成动作的本领。从生理学角度看,运动技术的形成是条件反射的建立与巩固[2]。协调能力强就能合理运用已掌握的各种技能储备,使大脑皮层的暂时性联系较快地建立起来,加快对新技术的掌握。从运动学角度看,运动技术的形成是运动员按照动作的空间、时间、节奏等要素进行练习的结果。协调能力好就能在训练中把握动作的要素与特征,并使之配合得当,从而更快地掌握新技术。羽毛球运动具有场地小、短距离、变速、变向的快速运动的专项特征,要求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要“快”和“全”,即启动快,弹跳高,击球快,回位快和具备全面的攻防能力[3]。一般协调能力被分为七个方面,即节奏能力、联结能力、变换能力、反应能力、平衡能力、定位能力和识别能力。在每一个动作完成过程中,这七种能力并非单独起作用,而是需要相互配合,才能发挥效果。
节奏能力是运动员在练习过程中,在完成动作的时间和力度上呈现出来的快慢、强弱有序变化的能力[2]。它是完成羽毛球项目动作的基础。
联结能力是运动员在进行运动时将相互不同的动作协调一致,并使它们得以顺利实施的能力[4]。如挥拍击球时,握拍手和另一只手及腿和脚等各自需要完成相应的动作。
变换能力就是运动员在赛场上面对突如其来的变化,能够迅速变换动作,快速应对变化的能力[4]。羽毛球运动中变化能力不可或缺,当摆好姿势准备接对方的扣杀球时,当对方打过来的却是削球,这时就必须瞬间变换姿势重新应对。
反应能力是指人的神经系统及动作的快速应答能力[5]。如在接球时,对所发出的手势、暗号做出正确、快速的动作反应能力。
羽毛球运动中,在被对方攻击反方向、倒地或身体姿势遭到破坏时,能够迅速重新调整,高质量回球的能力,就是平衡能力。它也是最基础的动作能力。
定位能力是指运动员对外界物体或现象的空间位置的判断及其对自身运动的空间位置判断的能力[2]。在打羽毛球时,需要判断球落在何处,落在界内还是界外,这些判断都是定位能力。它是一种能够正确把握空中球、自己与对手的相互位置的能力。
识别能力是一种用于协调手、脚和器械与视觉良性互动,从而熟练操纵器械的能力。比如用手的微妙接触来操控球拍的能力就属于识别能力。
国外学者Starosta等人曾对433名少年儿童进行了5个项目的测试,结果表明,7~11岁是协调能力发展的敏感期,11~13岁是协调能力发展的关键期[6]。日本学者平井博史等人认为10岁左右的这段时期,对协调训练来讲可谓是黄金时期,锻炼效果最为明显。《运动训练学》一书中介绍,7~14岁是发展协调能力的最有利时期,而发展一般协调能力的最佳时期是6~9岁,9~14岁是发展专门协调能力的最有利时期。在13~15岁时人体的协调能力达到高峰,此时大脑皮层和延脑的中枢神经系统已充分发育成熟。由此说明,发展协调能力的最佳时期是儿童少年阶段,儿少羽毛球运动员在训练期间除了学习各种技术之外,也要加强身体协调性的练习,从而使自身的运动素质大大改善,使机体在逐渐的成长和成熟期能满足完成复杂、困难的技术要求,在赛场上发挥出优异的成绩。
羽毛球运动中,运动员要调动全身的运动器官,达到快速、全面、准确、多变等效果,因此在加强儿童少年的协调性练习时,某一种训练项目也并不是只发展协调能力的一个方面,而是多种能力一起锻炼,起到显著的训练效果。本文对于儿童少年羽毛球运动员协调性训练的方法将分为徒手训练、有器械训练、身体动作技巧训练和步法训练四个方面,通过多种训练方法的讲解,为今后各少羽毛球培训中心、羽毛球学校或运动队在进行协调素质的训练时提供较好的训练方法。
徒手练习一般用于羽毛球练习开始阶段,主要在热身活动中进行,预先使大脑清醒,达到好的运动效果。如要发展儿童少年的变换、节奏和联结能力,可进行以下几种练习方法:
(1)全掌互换。一手握拳,置于胸前,另一只手变掌向斜上方伸出;当教练发出口令“变换”,练习者回答“是”,这时伸向斜上方的那只手收回胸前变拳,之前置于胸前的手向斜上方伸出变拳。连续重复动作。练习者熟练后可进行相应的变换练习,如听到“变化”口令后,在胸前拍一下手,可根据实际练习者的年龄大小进行动作难易度的调节。
(2)手脚配合石头、剪刀、布练习法。原地前伸双臂,喊出“石头、布”口令,然后双手握拳(石头)或变掌(布),同时双脚做出相应动作,双手握拳时,两脚做“布”动作(两脚分立);双手变掌时,两脚做“石头”的动作(两脚合拢)。通过教练的口令交替进行动作练习。练习此动作时,教练员要向训练者强调手脚动作不得盲从,偏向一侧,要有意识控制手脚动作的协调。
发展少儿羽毛球运动员的节奏、平衡和联结能力,可进行以下几种练习法:
(1)节奏跑练习。即按照“右(脚)右(脚)左(脚)”的顺序,有节奏地做跑步练习,然后变换为“左、左、右”的顺序进行,依次循环,锻炼运动员的节奏能力和联结能力。
(2)节奏踏步。根据“1、2、3”的节奏做 3拍的踏步练习,喊“3”的同时,一侧腿做高抬腿动作或用后脚跟踢向自己的臀部。教练员也可变换节奏,喊“1”或“2”时要求运动员一侧腿做高抬腿动作。
(3)促进协调垫步跳。运动员根据教练员发出的“向前”、“向右”口令做前后左右等行进间的垫步跳。在做这一练习时,教练员应根据年龄段进行练习,年龄小的练习者在做向后方动作时可能会感觉困难。
(4)节奏跳跃。两人一组,面对面站立,其中一人坐在地板上,伸直双腿,另一人双脚起跳,在同伴腿的左右两侧连续跳动;然后坐在地上的练习者做分腿并腿动作,跳动的一方做相反动作与其配合。席地而坐一方双腿打开时,跳动一方双腿并拢。
发展少儿羽毛球运动员的反应、定位与识别能力,就可进行猫捉老鼠游戏训练,即两人一组站在球网两边,一人扮演“猫”,一人扮演“老鼠”,教练员喊口令“猫”或“老鼠”,听到“猫”口令时,扮老鼠者转身逃走,扮猫者钻过球网追赶。做游戏时要告知逃跑一方跑到后场底线,游戏即告结束。这样在游戏的过程中也能让练习者了解场地的实际面积。
通过羽毛球和球拍来进行提高协调性的练习,可以让儿童少年运动员了解和把握羽毛球独特的运动方式和轨迹,使身体准确把握羽毛球独特的空间感与球性,从而提高羽毛球技术水平。如为了提高儿童少年羽毛球运动员的定位、变换及反应能力,可以进行如下的有器械练习:
(1)接球练反应练习。练习者两人一组面对面站立,一人双手各持一球站直身体,另一人屈膝下蹲,准备接球;执球站立者任意将一侧球放手落掉,另一人迅速反应将球接住。熟练后也可尝试用球拍接住落下的球。
(2)穿心而过练习。练习者将羽毛球由背部向上垂直抛起,两臂在身前抱成一个圆形,让球从圆形中央落下。开始练习时可选择较容易的位置进行,待熟练后可要求练习者任意将球向不同位置抛扔,增加训练的难度。
(3)“狂轰滥炸”掷球练习。在没有隔网的羽毛球场地,将6个人分为两组,教练员于场外发出“开始”口令后,将多个羽毛球投进场地中央;场地内的6人捡起自己一侧场地内的球,掷到对方场地内;当教练员喊“停”的口令时,双方停止掷球,同时计算留在各自场地内球的数量,数量多的一方为负方。
(4)正反手颠球练习。练习者先用正手击球至头部上方;球落下来时,使用反手颠球,调整好节奏连续进行。然后换另一只手进行练习。对于11~14岁的练习者可要求边移动身体边做此练习,以此来增加练习的难度。
(5)接抛球对练。两人一组隔网面对面站立,先用球拍接住对方打过来的球,然后将球轻轻挑起击球,按此顺序双方连续对打。同时要求接球、挑起、击球三个步骤清晰明了。本练习对培养定位能力和联结能力效果显著。
发展少儿羽毛球运动员的联结与识别能力,可进行指尖、手背交替旋拍练习,即将球拍竖起,用手轻轻握拍柄杆中间位置,用指尖迅速捻转球拍,或一只手握拍头与拍柄连杆结合部,轻轻反方向悬臂蓄力,旋转拍头向下,使连杆沿手背部绕行一周,继而用手握住连杆下部。儿童练习者可选择其中一种姿势进行练习。此外正反手颠球练习、面对面对打练习都能有效的提高儿少运动员的联结和识别能力。要发展儿少的节奏、反应和识别能力,可进行边线对打练习。要发展反应、平衡和定位能力可进行换手握拍对练,不过此练习适合于年龄稍大的运动员,对于儿童期的练习者难度较大,完成效果不佳。
羽毛球比赛中,运动员必须根据对方的来球随时调整身体姿势,如果身体动作不够灵敏和迅速将很难处于主动优势,因此提高身体动作的技巧也是有效发展儿少羽毛球运动员协调性的关键。如要通过身体技训练来发展儿少羽毛球运动员的定位、反应、联结和识别能力,可进行“托拍练平衡”的练习,即将球拍竖起,拍柄置于手掌中央,边保持平衡,边迈步向前。年龄较小的儿童可降低练习难度,练习在原地保持平衡,技术提高后再完成行进中的动作,11岁以上的练习者可增加练习难度,用指尖托起拍柄底部进行练习。也可进行跑动击球的练习,练习中教练员可要求运动员进行向前跑动,也可训练后退跑击球。如要着重发展儿少羽毛球运动员的变换、反应、平衡和识别能力,教练员可在训练期间加入“转身练反应”的练习,即两人一组隔网站立,一人负责发球,另一人背对发球者,面向后方站立,听到发球者击球的响声之后,迅速转身将球击回。此练习法关键在于培养练习者正确的步伐和快速击球的能力,一般适用于年龄稍大的少年运动员。在平时训练中经常进行“对镜练步法”(即一人想做步法练习,另一人在相同方向模仿其动作)的练习可锻炼练习者的变换、节奏、反应、平衡与联结能力,此练习法关键在于提高练习者正确模仿对手动作的能力。
步法是羽毛球运动的三大基本技术之一,羽毛球比赛中,如果运动员步法较差,当对方球击到本方场地时就不能即时跑到位,这样就会严重影响击球的准确性,更甚者是击不到球,即时击球技术再好也难以发挥出来。可见步法能够保证手法的正常发挥,只有两者协调发展才能达到更好水平。在实际的训练中,往往有很多儿童少年羽毛球练习者步法技术逊于手法的技术。在协调性训练中加强步法的协调练习,使步法与手法协调,就更能发挥出好的技术水平。进行协调性训练时,可充分利用羽毛球场地的边线进行梯式步法练习,用胶带间隔一定距离(根据练习者年龄进行间隔距离的设定)粘贴就行成了梯子的横格,随后在这些梯格中进行各种步法练习。梯式训练法主要用于发展少年羽毛球运动员的定位、变化、节奏和联结能力,如进行双脚起跳练习和锯齿形跳步练习,前者要求练习者在快速跳动的过程中注意不要用脚尖组织身体前行,轻轻地屈膝,跳动时大脚趾用力;后者要求双脚起跳后落于左、右侧线两边,锯齿形跳步前行。在梯格中可进行多种步法的练习,教练员可根据练习者的水平高低选择合适的动作进行练习。
羽毛球运动中协调性起着关键的作用,只有握拍法、击球法、步法与机体各组织器官协调配合才能发挥出优异的运动成绩。特别是在儿童少年羽毛球运动员的训练中,应根据少儿身体的发育特点,运用羽毛球场地、羽毛球以及球拍合理有效地锻炼其身体的协调素质。以上各种协调性训练方法仅是在实践中经常用于儿童少年羽毛球运动员协调素质训练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可供少儿羽毛球培训教练或羽毛球教师进行参考,在实际运用中,教练员或教师可根据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变换和创新,以期达到更好地锻炼儿童少年协调素质的能力。
[1]体育院校成人教育协作组编写.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12:300-303.
[2]田麦久,刘大庆主编.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2.2:166.
[3]蔡毅峰.少年羽毛球运动员科学选材探讨[J].科技视界.2013(1):131-132.
[4]平井博史,渡边哲义主编.羽毛球协调性训练[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9.10:4.
[5]吴鸿春,范安辉.对运动协调能力的探讨[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5(2):118-119.
[6]陆清.关于少年儿童动作协调能力的研究综述[J].体育科研,2005,26(2):7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