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络暴力语言的认知语用分析

2014-08-15 00:48:04杨偃成
皖西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模因暴力交际

杨偃成

(湖南科技学院大学英语教学部,湖南 永州425199)

目前相关的调查表明,当今社会网民群体的主力军已是大学生,然而由于网络的开放性、自由性、匿名性和网络监管把关作用弱化等因素,大学生网络暴力语言开始逐渐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1],成为大学生在网络上普遍存在的一种语言使用现象,并逐渐成为大学校园里不和谐的主要因素之一。

大学生是网络暴力语言的积极参与者,各种网络暴力语言出现在大学校园网络里的各个角落,随处可见,已经成为影响大学校园和谐的主要因素之一,很值得语言学家们去思考和研究。

一、研究现状分析

相关研究表明,中国的“网络暴力语言”问题至少可以追溯到2001年“9·11事件”发生的次日,当时就有一部分怪异的年轻人在网络上表达自己对现实的暴力和血腥的钦佩[2]。从某种意义上说,大数据时代下各种互联网媒介的高速发展,为“网络暴力语言”的出现和泛滥提供了条件,因此,必须要敢于正视这种社会语言现象,并对其关注和进行相关的思考和研究分析。

大学生网络暴力语言产生的原因如何呢?有些学者曾从传播学、社会学等角度把网络语言暴力的原因大致归结为:(1)网络的匿名性和网民的情绪发泄;(2)网民的盲目性;(3)网民的群体娱乐心理;(4)网络媒体追求点击率;(5)网络监督不力;(6)网络技术手段欠缺;(7)政府公信力丧失[3]。然而,这样的总结却没有从本质上探究网络暴力语言的内在认知心理机制,势必具有一定的学科研究局限性。

近年来,国内有关网络暴力语言的研究成果多集中于传播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这些领域,单独基于语言学视角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也没有形成一定的研究体系。目前已有国内学者尝试着从模因理论的视角对网络语言进行不同角度、不同深度的研究与探讨。例如,何自然(2005)曾利用模因论分析了语言模因信息复制和传播的方式[4]。李宪玲(2010)以网络语言暴力为主要研究对象,在共时的层面上对网络语言暴力现象的成因及对策进行了分析,并从多个角度剖析了网络语言暴力产生的原因,阐明了网络语言暴力的危害性[5]。然而,目前国内对于新兴的大学生网络暴力语言的研究还仅停留在规范网络语言的层面上(大学生网络暴力语言是网络语言的一种演化的变体),很少有学者真正从纯语言学角度对其生成机制和内在进化规律的进一步探索,这就为本课题的研究留有很大空间,值得我们去不断探讨。

大学生网络暴力语言的研究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综合考虑语言现象存在的心理认知、社会、文化和其他各种语境因素等。从认知的角度来看,语言是认知过程的产物,大学生网络暴力语言也不例外。从语用角度来看,大学生网络暴力语言被认为是人际关系交流的一种语用策略。本研究针对以前大学生网络暴力语言研究中尚未涉及到的内在语言建构机制,借助认知语用学的理论和方法,从模因-顺应论对大学生网络暴力语言这种语言现象尝试着做出一种更加自然合理而全面的解读,试图为大学生网络暴力语言的深入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二、大学生网络暴力语言的界定、类型及特点

(一)不同概念的界定

以往的研究表明,网络语言总体上来说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界定方法。广义的网络语言是指一些网络领域的专有术语,它是在网络时代下与网络有关的语言,网络语言的网络载体性是其强调的重点。而狭义的网络语言则指网络世界的互联网用户中广为流行的即兴创作的语言,特别是指最近几年受欢迎的微信、微博平台、博客、论坛、聊天室、QQ等网络媒体语言[6]。本文相关的调查研究环节也主要集中在狭义的网络语言上。

目前还没有专家学者给出网络暴力语言一个统一的学术定义。不同的学者从不同角度来探讨网络暴力语言,到底什么是网络暴力语言呢?笔者倾向于认为,所谓的“语言暴力”是诉诸于口头的或书面的语言并与语言的暴力行为相关。大学生网络暴力语言是指在大数据时代下由于大学生道德观念的缺失,在学校的各种教育教学活动和日常生活中运用各种网络技术手段,使用讽刺、辱骂、侮辱、歧视、威胁等语言释放自己的情绪,并诉诸于具有暴力行为倾向的口头或书面语言对当事人进行人身攻击,对当事人造成心理或精神上的伤害,最终使其人格尊严、精神世界和心理健康遭到侵犯和损害的语言。比如,有些大学生喜欢用“笨蛋”“傻瓜”等词语来说行为笨拙的同学,喜欢用“蠢猪”“没有出息”等词语来说上课不听话或违反纪律的同学,这都属于典型的大学生网络暴力语言。大学生网络语言暴力主要包括学生对学生的暴力语言和学生对其他社会人的暴力语言,涉及的范围也很广泛,如“王八蛋”“妈的”“狗娘养的”“我x”等等。

大学生网络暴力语言的表现形态主要有攻击型的言论、谩骂和谣言等,多数学者重视探讨网络暴力背后的心理成因。其原因笔者总结为以下两点:一是大学生通过网络技术手段来表达对现实生活的不满;二是社会不公平的现象通过大学生这一庞大网友群体评论形成了传播作用。

(二)大学生网络暴力语言的类型

在大学校园里广义的网络暴力语言包括网络影视暴力语言、网络游戏暴力语言、各种网络新闻(手机新闻、腾讯新闻、新浪新闻等)暴力语言、大学生网民发帖(微信、微博、图片说说、评论等)暴力语言等。大学生暴力语言主要有3个方面的来源:一是老师对学生;二是同学之间,比如故意给同学起绰号、公开别人隐私、讽刺挖苦他人、嘲笑他人的生理缺陷等;三是学生对其他群体。本文的研究重点在第2个方面。然而在大学生群体中,网络暴力语言行为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大学生在网络上使用人身攻击性、侮辱性、歧视性的语言。具体有以下情形:首先,当事人本来没有任何过错,却因为谣言而被大学生网民进行言语攻击、侮辱和歧视,比如网络上曾经广为传播的“最狠毒后妈”被冠以“灭绝人性”等极端评价。其次,当事人自身确实存在一定的过错,但是大学生网民对其语言攻击和辱骂远远超过其过失的严重程度。

大学生在网络上传播谣言。一些未经证实或者本来就是子虚乌有的大量信息在网络上是客观存在的,然而大学生群体由于普遍网络媒介素养不高,加之自身社会阅历等经验缺乏,很容易对这些信息不加判断而广为传播,这样就对当事人产生声誉损害并造成其心理和精神上的伤害。

大学生在网络上恶意进行人肉搜索。人肉搜索本身没有对错之分,但需要遵守互联网的规则和相关法律法规。大学生通过互联网等技术手段在网络上互相提问和作答,探究出想知道的有关信息。合理运用人肉搜索,可以产生积极作用,比如人肉搜索具有完善大众舆论的监督功能。但过度滥用人肉搜索同时又可以造成严重的社会后果,比如网络上广为流行传播的北京女白领姜岩事件就是网民恶意滥用人肉搜索的典型案例[7]。

(三)大学生网络暴力语言的特点

大学校园里出现的大量具有攻击性、歧视性、侮辱性的言语与大学生这一说话群体的身份和地位极为不相称。例如,大学生在校园里广为使用的语言“你妹啊”“你给我滚”“以后你就在家上家里蹲学吧,别再来丢人现眼了”“我操”等。然而大学生网络暴力语言并没有因为这种与话语者身份地位的不相符而消失,相反最近的情况越来越严重。

根据以往研究中很多关于大学生网络暴力语言的界定,综合来看大学生网络暴力语言主要具有以下3个特点:

1)它是发生在校园里的一种语言行为,常以口头或书面语的形式出现;

2)用攻击、歧视、侮辱、辱骂等形式让对方强制接受自己的观点或意见;

3)对受害人进行人身攻击和名誉损毁,会对受害方造成心理或精神上的伤害。

笔者认为只有具备了以上3点,才有可能成为大学生网络暴力语言。总而言之,从语言学角度来说,大学生网络暴力语言是由于大学生自身阅历浅,对语言缺乏辨别能力,并在语言发展过程中随着语言环境的变化而产生的。作为语言中不文明现象的大学生网络暴力语言已经成为影响校园语言纯净化的障碍、元凶,是构建和谐校园、和谐语言的隐形杀手,很值得我们去进一步研究。

三、大学生网络暴力语言研究的理论基础和框架

(一)网络暴力语言与模因论

1976年,英国动物学家和行为生态学家理查德·道金斯在他的书《自私的基因》中首次提出“模因”这一概念,进而提出了语言模因论。模因论是从生物学领域演变而来,主要用来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一种新的理论。模因如同基因一样,它遵从“适者生存”的自然规律,要在激烈的竞争中获胜才能生存。1999年,Blackmore曾经提出模因寓于语言之中,任何字、词、短语、句子、段落乃至篇章,只有通过模仿得到复制和传播,才有可能成为模因[8-9]。从模因论的角度而言,语言就是模因,也就是说大学生网络暴力语言也是一种模因。模因论主要研究模因的复制、传播和进化,其核心术语是模因,这是一种文化信息单位,通过非遗传的方式得到传播[4,10]。在大学生网络暴力语言的产生和传播中,强势模因发挥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本文借助于该理论的核心概念——模因来说明大学生网络暴力语言产生的内在动因,即强势模因的选择。大数据时代下大学校园里各种网络工具和技术手段的高速发展,使得网络暴力语言现象和相关语料变得更加适合大学生交流和言语交际表达的需要,随之在校园扩散并被更多的人所接受。强势模因的特点使得这一语言现象和相关语料在大学校园里被复制、接受和使用,也就是说,其语言模因被遗传、变异和选择。

(二)网络暴力语言与顺应论

顺应理论是Verschueren于1987年提出的,并于1999年逐渐完善成熟发展起来,该理论认为语言演变是连续的语言选择决策的过程。Verschueren的研究为语言演化的研究带来了一个很新的角度,他考虑到了社会、文化和心理的因素,所有这些因素使这一理论具有很强的解释语言现象的能力。顺应论设法从适应的角度提供了一个系统的、全方位的诠释语言的动态过程的观点[11]。

总之,Verschueren认为,语言的演化就是不断地选择语言决策的过程,大学生网络暴力语言也不例外。网络暴力语言的具体顺应不仅包含语言的各个层次和方面的选择,如语音、语调、词汇、句式、篇章等语言形式的选择,而且还包括语言策略的选择[9],即大学生在特定语言环境下必须选择网络暴力语言,这样才可以满足实际言语交际的目的,而这种选择的决策可以是有意识的和无意识的。

(三)研究的理论框架

以上从模因论和顺应论的视角研究表明,大学生网络暴力语言模因是通过选择语言并进行顺应而生成的,也就是说语言的使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其中包括不断做出语言的选择。模因论和顺因论是不可分开的,仅从一个方面来研究很难真正理解大学生网络暴力语言。对模因论和顺应论单独进行分析和理解之后,笔者选择模因-顺应模式来解读大学生网络暴力语言势必具有优越性。

事实上,在语言模因-顺应的过程中时常会伴随着语言模因的选择发生。这也就是说,做出选择的目的是为了顺应相关语境的变化。大学生网络暴力语言的生成是由它不断顺应相应心理、社会、物理世界、语言结构和交际目的所决定的,同时根据达尔文的“适者生存”的原则,必然会受到自然选择的制约。优胜劣汰机制下的大学生网络暴力语言可以丰富网络语言,却带来了语言暴力,不利于人们的交际沟通,这也是语言模因的选择和语言的顺应的结果。

在大学生利用网络技术手段进行交流的过程中,网络语言的使用多样化,要想使这种交流无障碍,就要尽量用语言模因顺应他人的交谈方式,掌握一些网络语言的特点及特殊交谈方式,而这些特殊网络语言(网络暴力语言)的成功传播和使用,又可以说是一种语言模因的成功传播与使用。因此,本文在整合模因论和顺应论基础上,尝试以模因-顺应的视角来构建一个理论框架,并从3个“世界”和语言结构、交际目的5个方面对大学生网络暴力语言进行分析,以此来探究大学生怎样选择模因来顺应网络交际行为。

四、大学生网络暴力语言中的模因-顺应性

孙炳文等(2010)的研究表明,成功的模因是要满足特定的交际需要,要借助模因这个载体来顺应交际主体之间的社会心理需要,达到物理世界、社交世界及心理世界共同构造的理想交际语境(除此之外,还要顺应语言结构和交际目的,这样更为完善),从而使交际能够顺利进行[9]。

模因是通过复制(模仿)过程而传播的,在语言使用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又要进行语言选择,选择是为了语境的顺应,只有当选择顺应了语言使用者的语言结构、交际目的等交际语境才能顺利地达到交际目的。

(一)网络暴力语言模因对心理世界的顺应

心理世界是指影响语言使用者的语言选择决策的心理因素,而这些心理因素可以是人的感觉、性格、信仰、欲望、野心和世界观等。根据Verschueren(2000)的研究,人们的心理世界也是一个社会。在这个“心理社会”,语言使用者的很多情感因素将展示他们对语言的选择决策的影响,这个心理世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语言使用者的语言选择,因此语言可以被视为适应心理世界的结果。语言使用者必须不断对各个层次的语言进行选择,而这些语言的选择可以是有意识的和无意识的[11]。在这里,心理世界包括语言的所有情感和认知方面的问题,而不仅仅是传统的语言受精神世界的影响,大学生网络暴力语言也同样受影响。

例如在广东小悦悦事件中,一些大学生网民的暴力语言具有从众心理,往往是为了迎合大众的喜好。即大学生在个人意见和大众意见发生冲突和矛盾时,往往选择放弃个人的主观意见,跟随大众的意见和看法。xfjrs007说:“一楼的,你还指望政府?像他妈这样的组织,这样的党派,早他妈逼该灭亡!”热心网友说:“俩畜生一起枪毙最快人心最解恨”;“两个畜生说他们狼心狗肺那都是在恶心狼狗人没了良心,还要他干嘛?开车也从那两个畜生身上压过去”[12]。

经济时代下旅游行业快速发展,各个企业也应结合自身情况,对人力资源管理方式进行调整,并加强创新,大胆尝试,使人力资源管理得到增强。与其他行业不同,人力资源管理者需要具有较强的综合素质,并具有对旅游行业的预测能力。跟随时代的发展步伐,对人力资源管理方式进行创新,才能使其对旅游行业的发展起到有效促进作用。

(二)网络暴力语言模因对社交世界的顺应

Verschueren(2000)指出,语言选择的过程实际上是顺应语言各个层次的过程。而在实际的言语交际过程中,大量的社会因素将影响到语言使用者对语言做出选择。根据以往的研究,大多这些社会因素都与他们的社会环境有关,而且还会影响到语言使用者行为的社会规范,也就是说社会因素可以决定语言使用者的言语行为是否会被周围群体所接受。

以往的研究表明,网络暴力语言模因在进行相应选择的时候必须要顺应交际进行时的社会场合、社会环境、社会习俗和社会结构等,以便使交流顺利进行,也就是说其模因的选择必须考虑交际进行所必要的社会因素[9]。很显然,在言语交际的研究中交际语境与语言理解是密切联系的。在这里,社会因素对语言理解和语言演变的影响也很值得我们今后进一步地探讨。

这也就是说,语言使用者的实际言语行为受当时的社会环境的影响很大。这一点是很清楚的,社会关系会影响语言使用的交际过程。在社会环境的所有这些因素中,文化因素无疑是影响最大的,并将极大地影响语言的选择决策。对于大多数的言语交际情况,人们会遵循他们共同的社会规范。当然,影响语言选择的社会因素除了文化因素外还有很多因素,这些其他的社会因素可以是社会地位、性别、亲属关系、种族、民族、宗教、年龄、教育程度和职业等。无论如何,这些社会环境因素确实会对语言选择产生太大的影响,即在我们共同的语言交际环境中,很容易了解到社会因素的影响。

这一方面顺应的典型例子,如大学生网络暴力语言中的汉语拼音谐音的模因因子,汉字中有“浑蛋”“我操”,其网络暴力语言变体却为“魂淡”“卧槽”,这就是对社交世界的顺应。

(三)网络暴力语言模因对物质世界的顺应

网络暴力语言模因对物质世界的顺应,主要指的是顺应时空因素和交际双方在物质世界中的位置以及交际双方的相对距离、身体姿势、生理属性、身体状况等。为了使交际顺利进行并达到交际目的,在不同的场合、身份、时间下就会选择不同的模因来表达[4,9,13]。

这里,施加于物理世界顺应的因素可以是身体姿势、手势、眼神的注视、物理外观和生物属性等。Verschueren(2000)在他的书中讲述了事实上物理世界在确定如何进行语言选择时显得非常重要,所有的说话和发话可以包含在物理世界的范围内。在实际的言语交际情境中,人与人之间是有谈话空间的。在许多情况下,发话者的立场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决定对一些语言的选择。此外,其他说话者的地位也会影响到对语言的选择。

总之,物理世界也是影响对网络暴力语言做出选择的相当重要的方面。比如以简写为模因因子的大学生网络暴力语言,原含义是“玩儿你妹儿去”,新模因却因顺应物理世界变为“你妹”,原含义是“坑老子”,新模因却变为“坑爹”等,都是网络暴力语言模因对相关物质世界顺应的结果。

(四)网络暴力语言模因对语言结构的顺应

Verscheren的顺应论提到语言结构的顺应指的是语言具体的结构以及结构构成原则的选择,大学生网络暴力语言模因对语言结构的顺应也是这一选择的过程。每一种言语交际过程中都不能缺少说话者和听话者,说话者可以在传播中扮演许多不同的角色。例如,说话者可以是当事人、参与者、旁观者,以及无意中听到的人等,说话者的这些角色会影响到语言的选择。

Verschueren于1999年指出网络暴力语言模因对语言结构的选择可以是有意识的,也可以是无意识的[11],这些选择发生在语言的各个层次:语音、音系、形态、句法、词汇、语义等。这些选择既可以发生在同一语体内部,也可以发生在不同社会、地域之间[14]。例如,以句子结构为模因因子的大学生网络暴力语言,原句模因“妈了个弊”“A了个B”,正因为对新句子结构的顺应的缘故,变为“我了个去”“喵了个咪”。

(五)网络暴力语言模因对交际目的的顺应

正如顺应理论所指出的,语言的交流是对连续的语言做出选择的。每种言语交际活动都具有一定的上下文语境,这在言语交际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模因的同化、记忆、复制和传播就必须为交际目的服务,那么模因的选择就要以达到交际目的为标准,并受交际目的的制约[4,9],大学生网络暴力语言同样如此。如2014年5月热播的电视剧《刀客家族的女人》中出现的一度风靡网络的地方方言“砸明火”,这一暴力语言正在逐渐被大学生广泛地传播和使用。“砸明火”顺应了大学生要表达调侃、“要挟女性”等目的,在校园里大学生为了达到一定的交际目的,这样委婉恰当而又贴切的表达语言就被逐渐使用了。

综上所述,成功的大学生网络暴力语言模因的传播受到以上这些因素的限制,大学生网络暴力语言的复制与传播也正是对这5个方面顺应的结果。

五、结语

笔者尝试着从认知语用视角探讨大学生网络暴力语言模因的顺应性,进而探讨网络暴力语言如何在同化、记忆、表达和传播过程中顺应交际中的心理因素、社会因素、物理因素及语言结构、交际目的等因素。以上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网络暴力语言所具有的属性正是对这5个方面顺应的结果。通过对网络暴力语言进行认知语用分析,可以使我们加深对网络暴力语言的理解,这对于从根本上预防和控制校园内大学生网络暴力语言、净化网络交际环境起到了促进作用。

总之,大学生网络暴力语言是一种很有趣的语言现象。本文只是作一种尝试性的探讨,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对这一语言现象的研究具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希望笔者的浅见能够为更多学者今后更好地从语言学角度关注和研究大学生网络暴力语言提供参考。

[1]吴娟.大学生网络语言暴力探究[J].科教导刊,2013(8):213-229.

[2]百度百科[EB/OL].网络暴力 http://www.baike.com/wiki/%E7%BD%91%E7%BB%9C%E6%9A%B4%E5%8A%9B.

[3]羊莉君.浅析网络语言暴力[J].中国校外教育,2013(3):16-20.

[4]何自然.语言中的模因[J].语言科学,2005(6):54-64.

[5]李宪玲.网络语言暴力的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6]杨彦宝.大学生网络语言使用现状分析[J].文教资料,2009(9):33-35.

[7]金君俐.网络语言暴力的成因和对策初探[J].新闻实践,2009(4):63-65.

[8]Blackmore,Susan.The Meme Machine[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

[9]孙炳文,张崇.网络语言的模因顺应性研究[J].湖北工业大学学报,2010(6):118-120.

[10]Dawkins,R.The Extended Phenotype[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2.

[11]Verschueren.J.Understanding Pragmatics [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12]鄢秋月.从广东佛山小悦悦事件看网络语言暴力[J].时代文学,2013(3):212-214.

[13]何自然,何雪林.模因论与社会语用[J].现代外语,2003(2):201-209.

[14]宋志平.语用顺应论视角下的翻译研究[J].中国翻译,2004(2):21-25.

猜你喜欢
模因暴力交际
情景交际
反性别暴力
环球时报(2022-03-09)2022-03-09 22:44:18
交际羊
文苑(2020年10期)2020-11-07 03:15:22
“暴力”女
模因视角下的2017年网络流行语
活力(2019年15期)2019-09-25 07:22:08
暴力云与送子鹳
基于模因论的英语论文写作探析
向暴力宣战
中国卫生(2014年12期)2014-11-12 13:12:38
交际中,踢好“临门一脚”
人生十六七(2014年7期)2014-07-31 12:19:38
基于模因论的英语听说教学实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