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校园媒体提升育人功能的思考与探索——以皖西学院为例

2014-08-15 00:48
皖西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舆论校园大学生

程 曼

(皖西学院党委宣传部,安徽 六安237012)

一、问题产生的背景

“国际电信联盟把诞生于数字时代每天伴随着信息通信技术成长的年轻人称为‘数字原生代(digital natives)’,并将这一人群界定为:‘在15~24岁之间、具有5年或更多上网经验的网络化青年(networked youth)’。”[1]依据国际电信联盟的界定,“数字原生代”人群具有2大基本要素,一是年龄要素,一是上网经验要素。目前生活在大学校园里的学生基本都是90后。就皖西学院在校大学生的年龄结构看,2013年9月统计结果显示,在校生中24周岁及以上779人,占学生总数的4%,即1990年及以后出生的大学生占96%。他们是伴随着数字产品成长的一代,生活在城镇地区的学生从中学开始经历了网络的迅猛发展期,越来越广泛的wifi覆盖,更是让进入校园的大学生们充分享受到网络畅游的快感。

《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13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1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5.8%,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5亿,继续保持稳定增长[1]。在校青年大学生就是这5亿手机网民中不可小视的一个群体,手机是青年大学生的生活必需品。2013年秋学期由于搬迁后办公面积的限制,皖西学院报刊信件收发室在权衡使用频率的高低后,拆除了原先设置的近500个学生班级信箱。从此,以往起到联通外界、传递信息的班级信箱已被便捷的网络和直接通话的手机所取代。这一方面反映了手机在学生中的普及率极高,同时也佐证了手机是学生生活必需品的判断。“手机作为通讯工具和网络终端,从技术层面上讲本身具备了沟通交流和获取信息两个社会功能。除此之外,国外学者认为,青年人群和学生群体使用手机还有文化层面的功能,即群体性的身份认同。在同侪群体中,使用手机交流沟通或者获取信息是‘数字原生代’的共同特征,不具备相应行为方式的青年容易被边缘化或者孤立化。”[1]这一研究从更深层次解释了青年大学生对手机热爱的原因。从实际使用状况看,大学生不仅是手机大军的直接支持者,更是手机终端各类应用的积极体验者、参与者。“爱立信消费者研究室发布的《中国数字原生代的通信消费模式》认为,中国数字原生代普遍更有自信挑战权威、更具全球视野的消费意识,且更加愿意探索新的工具进行沟通连接。”[1]爱立信消费者研究室的调查结果反映了当代大学生对新媒体技术的推崇和在新媒体背景下学生心理的悄然变化。

1957年,毛泽东在莫斯科大学接见数千名中国留苏学生和实习生时说:“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2](P650)毛泽东指明青年大学生在国家民族乃至世界发展中的责任和地位,无论是新中国建立之初还是改革开放30年后,青年都承担着建设祖国发展祖国的历史使命。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高校育人的首要任务,让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和忠实传播者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如何在多媒体与网路技术普及的情况下,在人人都是新闻人、人人都是发言者的现实情景下,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手段、开展好“三观”教育是当前和今后一个很长时期高校教育者要积极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二、新舆论环境给大学生思政教育带来的挑战

我国是一个传统文化根基深厚的国家,有着5 000年的灿烂文明,也有着影响深远的封建意识和官本位思想。封建意识和官本位思想影响下的群众,话语权缺乏,这也是在中国民众中普遍存在的学而优则仕意识的一种沿袭。其实无论是力求为官还是攀附权贵,都是在追求话语权和信息发布权,追求融入官方舆论场的方式。由于受教育程度低,信息来源渠道狭窄、发布渠道不畅,社会舆论环境实际上形成了官方舆论场一家独大的情况,民间舆论场很难达到与官方舆论场齐头并进的地步。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改变了官方(政府)是新信息唯一发言人的状况,普通民众凭借新媒体技术有了表达诉求、意见的渠道。“网络技术极大地释放了人们的社会表达渠道,为每一个人‘安装’了向社会喊话的‘麦克风’,从本质上打破了权力和资本对传播权的垄断。”[3]

大众传播媒介的变化和民众日益增强的民本意识、公平意识、知情权意识和维护社会秩序的参与意识,促使以新媒体为中心的新的舆论场的形成。“社会媒介环境的这一新变化,带来了中国社会新的舆论格局,即所谓‘双核’现象:一个是以新媒体为核心,另一个是以传统主流媒体为核心,它们所形成的两个舆论场,一个是主流媒体舆论场,或曰‘官方舆论场’;另一个是‘民间舆论场’,这种新的社会舆论环境向主流媒体提出新的挑战。”[4]

新舆论场的形成不仅挑战主流媒体的权威性对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引导能力、塑造能力,还挑战着中国民众的媒介素养以及媒体信息鉴别力。同样挑战着各类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与手段。“网络和新媒体为普通大众的自由发言提供了平台,但是,由于网络把关人作用的弱化或虚设,导致了网络舆论呈现出一种非理性色彩和情绪化倾向,有些言论有时难免会有片面性和言过其实的夸大与渲染,有时会在社会热点问题上出现‘未瞄准就开枪’的现象。”[4]网络舆论非理性化现状的出现,一方面由于各大网站网络信息监管人的责任意识的缺失与弱化,另一方面则是民众媒介素养普遍低下的表现,其三是长期被忽视的话语权突然释放后寻求被关注意识的影响。遍布的网络、携带身边的信息发布终端,在便利大众生活的同时,也在混淆视听、干扰社会稳定方面给政府带来巨大压力。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执政后,成立了网络安全与信息化领导组,习近平任组长,近日新华社消息称我国将出台网络安全审查制度。新媒体数字终端日益平民化情况下,网络成为烫手的山芋,是一把双刃剑,新媒体技术、网络的合理有效利用成为政府在舆论引导上的一大新课题。网络的双向性也波及在校大学生。大学生在享受网络给生活带来的便捷与海量资讯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网络带来的负效益。诸如人际交流减少、沉迷网游、偏信非官方消息等等,甚至影响正确辨别是非能力的培养和对践行传统美德的质疑。就高校来说,如何加强学生媒介素养,在主流媒体信息权威性受到冲击时,做强校园舆论阵地,创新方式手段,搞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开展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当前育人工作的难点。

三、“数字原生代”大学生的网络信息使用倾向分析

数字原生代的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的使用认知态度如何呢?在皖西学院校园内进行了随机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具有较强的信息辨识判断能力,对官方舆论场信息的信任度明显高于民间舆论场。调查同样验证了当代大学生对新媒体终端各种新应用的热爱。陈某某,女,来自山东,艺术学院艺术设计专业大二学生,她说:“对微博、微信、朋友圈、摇一摇、二维码扫描等新玩意,我们会玩玩,但多数情况下只是浏览一下别人的信息,自己发表意见并不是很多。”陈某某,女,来自安徽安庆枞阳县某一乡镇的经管学院大一学生,她说:“在朋友圈或微信中有时也会转发一些信息,但对于一些看上去就很不靠谱的信息,也会先求证一下,很少人云亦云。”随机发放60份《大学生网络使用倾向调查问卷》,收回54份,在回答比较信任的网站时,排在前3位信息资讯类网站分别是:新浪(56%)、凤凰(33%)和腾讯(28%)。数据显示,大二以上的学生(收回大二以上年级参与的问卷18份),对人民网、新华网的信任度、关注度明显提升,达39%,在大一学生中这一比例仅占8%。

调查显示,年级的变化影响学生对网站的选择。刚进入大学的学生关注的网站多为兴趣性的,购物类的网站,进入大二甚至更高年级学生的注意点有所转移,参与社会事务意识增强,资讯类网站关注的较多,由于专业学习的需要和专业知识拓展的需要,对专业网站的关注度提升。影响关注网站变更的除了个体主观因素外,还有学生对网站页面价值的判断,诸如页面美工设计水平、资讯内容是否符合自己的喜好等。周边人群的喜好也是促使关注网站变更的一大因素。调查显示,大学生关注网站的变更是常态,在同一时期关注或经常浏览的网站保持在3—5个。参与调查的所有同学都表示高中、大一、大二经常光顾的网站是完全不一样的,高中时更关注娱乐类网站、大一时因为经费自主淘宝类网站是重点、大二也淘宝但发现网络更多的功能和作用、大三以后更多地关注就业考研类网站。青年大学生关注网站的变更,从一个方面反映了青年学生正处于人生最佳塑造期,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还没有最终确立,心智还不成熟的心理特征。另一方面显示现实需要与学习需求可以改变学生对某类网站的关注与兴趣(如论文写作、作业设计、考研需求、各类等级考试以及就业压力等)。

调查显示,网站内容设计(89%)是影响在校大学生对网站选择的关键因素,其他因素分别是页面设计美观(17%)、网站的行文风格(11%)、网址好记(11%)等。由此看来,新浪网在众多资讯类网站中脱颖而出应该是在网站各板块内容设计上抓住了当代大学生的需求;腾讯网的居前和几乎人人都在使用的即时聊天工具QQ有很大关系;凤凰网吸引眼球的是新闻报道的深度,以及不同于大陆媒体资讯的报道分析角度,凤凰网受关注也反映了公众了解热点事件更多细节及背景资料的渴望。新华网、人民网等官方权威媒体在学生中的关注度呈现着与年级增长相同的状态,这反映了随着教育程度和学校育人工作的深入,大学生对权威媒体信息的价值认同增加,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与主流媒体倡导、宣传的趋同。

在回答数量众多、内容庞杂的网络资讯对自己的影响时,78%的学生表示拓宽知识面有助于学习;33%的同学反映过多的内容和信息影响自己的选择;9%的学生表示过多关注网络影响了健康,导致视力下降;15%的同学表示利用网络资讯帮助了自己就业和各类考试。数字显示了新媒体技术迅猛发展对青年影响的双向性,反映了青年大学生兴趣爱好、关注点、思想认识等方面的可塑性,同样显示了对“数字原生代”进行“三观”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面临的新挑战。

四、“数字原生代”对校园媒体的认同状况分析

我国高校的发展基本和经济社会发展同步,相较于其他层次的教育来说,大学教育无论软硬件都是走在前列,这与高校的功能定位以及高校教师学术研究、科技创新、理论创新的前沿位置有着直接的关系。就六安地区的教育现状来说,当皖西学院(六安市唯一的一所本科高校)每一个教室都实现多媒体教学时,六安市很多其他层次的学校才将多媒体教学列上日程。从这个角度说,高校是现代新媒体技术的受益者。随着新媒体技术和网络的发展,各高校都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对传统校园媒体进行了更新升级,搭建了通过新媒体发布信息的平台与框架,并且在自己的官网上实现管理、育人、信息发布、宣传等若干功能。

各学校官方网络平台的搭建实现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并肩发展的趋势,那么校园媒体在“数字原生代”大学生中有多大的影响力呢?

调查显示,在校园媒体的认同上,校园网、校园广播以近乎满票的地位荣升校园媒体的首要位置,校报、校园宣传橱窗和校内大型标牌分别以78%、72%、72%的认同度位列校园广播和校园网之后,班级黑板报因为场所、方式的限制已经退居末尾。对诸多的校园宣传媒介的关注度上,校园广播以83%的得票率位居榜首,校园网以78%位居第二,校内大型宣传标牌、校报和校园橱窗得票相当,均在30%到40%之间。与之相适应的是,校园网、校园广播所发布的资讯成了在校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另外老乡聚会、寝室聊天交流也在大学生获取信息中发挥了较大的作用。

在回答校园媒体发布信息对个体的影响时,接受调查的学生均表示有影响,56%的学生认为有一定的影响,39%的学生认为影响较大,5%的同学认为影响很大。学生对校园媒体的关注度说明校园媒体在教育引导学生中发挥了正作用,所有接受调查的同学都表示关心校园媒体发布的内容,50%的同学表示经常了解校园媒体发布的内容。44%的同学表示校园媒体的主流意识宣传对个人的成长成才比较有价值,28%的同学表示有一点价值,11%表示很有价值,也有17%的同学表示不好说,但没有同学表示没有价值。由此推断17%表示不好说的同学主要是在对个人价值大小上的纠结,而不是有没有价值的问题。

在回答较“满意的校园媒体”时,校园广播、校园网、校报位列前三。究其原因,主要是内容和视角的问题。校园广播的运转模式基本上是老师把关政治方向,学生具体选择内容,然后录制播出,从内容组织和栏目设置上与在校大学生更加接近,因此受关注度较高,在学生中的影响也较大,满意度相对较高;校园网受热捧得益于随处可及的网络和新媒体终端的普及,其次是内容更新的及时性和多元性,在校园网发布的信息很多都与学生选课、考试、就业等密切相关;校报排位靠前,一是传统阅读习惯,二是内容与学生的相关性。值得关注的是,调查显示学生对校内大型宣传标牌显示较高的兴趣,就皖西学院校内大型宣传标牌的内容安排来看,学校一般利用大型宣传橱窗进行专题宣传。仅2013年就开展了学生廉政作品展览、“姚基金”希望小学篮球季及志愿者宣传、“讲文明、树新风”公益广告宣传等专题性较强的宣传,连成一片的一两百平方米的图文并茂的宣传,在视觉上有冲击力,内容上不仅与学生思想认识接近,有的甚至就是身边人的表现或作品,有亲近感。无论形容还是形式都显示专题的大型宣传,符合宣传的“三贴近”原则,虽然与全国通行的宣传图片相比,这类宣传投入了更多的精力和财力但由于内容的接地气,所以宣传效果较好,受到广大学生的关注。

五、新形势下进一步发挥校园媒体育人功能的思考

从调查结果可知,虽然网络随处可及、新媒体终端就在手中,但在校大学生对校园媒体关注远远高于其他,这里既有朴素的爱校情结也有传统的信息来源取向意识。虽然当代大学生是“数字原生代”,但他们的父辈、祖辈都是受官方舆论场影响深重的人,在家庭文化的熏陶下,当代大学生对官方舆论场有着一种天然的亲近感和认可度。对在校大学生来说,校园媒体就是他们在校园内的官方媒介,就是官方舆论场,从这个角度出发在新媒体视域下,校园媒体进一步发挥育人功能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作以下努力。

(一)积极利用新媒体热门应用终端拓展信息传播方式,提高网络质量,凸显网络特色,使其更有吸引力

手机是青年大学生人手一个的新媒体应用终端,也是最便捷的信息传输工具。大学生是“更加愿意探索新的工具进行沟通链接的”一个群体,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育人活动,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让手机成为已有校园媒体之外的另一个育人渠道,开通官方微信、微博平台,编辑手机报、设置二维码扫描等学生热捧的新型应用方式或手段,发布信息与学生进行交流,开展教育实践活动,通过手段创新增强教育方式的亲民性,减少教育方式落后而产生的距离感。“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学校要与时俱进地充实思想政治工作者队伍的专业结构,提高现有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网络应用能力与素养,针对新的网络应用方式开设专题培训,提高他们运用新媒体终端开展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搭建经典教育内容与新教育手段共建的平台。

(二)培养校园舆论场的学生意见领袖群体,彰显网络作用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是经过几千年检验的传统经验,大学生群体也是如此。从大学生的行为和实际经验来看,大学生思想认识水平和价值判断受周边人群影响较大,在学生中确实存在着一些各方面都很优秀的明星人物。学校每年在学生中开展的“校园人物”评选,也是树立明星、典型的过程,但明星、典型树立后,除了利用校内媒体对他们的事迹进行宣传之外,还可以发挥他们在思想意识上高人一点、行动上快人一步、学习上投入一点的特长,直接让他们参与到对同龄人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培养他们成为各类的领军人物,通过建立群体微信、微博等形式,让他们成为校内媒体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桥梁,成为校内舆论场的学生意见领袖群体。

(三)拓宽校园媒体的信息覆盖面,增强知识性、趣味性,让校园媒体成为学生的首选

调查显示,大学生们除了希望通过校内媒体了解校内的资讯外,还希望通过校园媒体了解国际、国内的大事、热点,了解今日校园以外的世界。主流媒体只有先做社会舆论的反映者,才能再做社会舆论的引导者[4]。但从校园媒体的实际状况来看,总体上校园媒体的关注点只是校园内发生的大事小情,还没有将在校园媒体上展示今日中国、今日世界纳入议程。以校园网为例,安徽省高校的校园网基本上都是本单位信息的发布平台,没有对其他校外信息的关注。从单位内媒体建设来说,这本是无可厚非的,单位内媒体发布内容不需要包罗万象,但从教育人培养人的角度来说,校园媒体建设目标应该是除完成信息发布功能之外,还是重要的育人载体。通过增加板块、拓宽视野让校园媒体成为学生了解校内、校外的首选。与其让是非判断力不强、“三观”没有完全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识没有完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青年大学生到包罗万象内容庞杂的外网寻找资讯,不如在校园媒体上开设国际国内热点、焦点问题专栏,主动提供官方资讯,满足学生的知情权和好奇心,同时达到教育人、塑造人的目标。在这方面不少地方政府新闻网的做法值得借鉴,以展示地方文化、资讯为主,但也对全省、全国乃至世界热点有所展示,达到展示地方政府形象和国家主流价值取向的双重目的。

(四)提高专题策划水平,充分发挥校园传统媒体在新形势下的作用

当下情景,广播、报纸、橱窗等传统校园宣传媒介的地位有所下降是不争的事实,但传统媒体仍然有新媒体不能替代的优势和魅力。让传统媒体在新形势下继续发挥育人功能与作用,要突出传统媒体在专题策划、深度报道上的优势,让传统媒体成为网络媒体热点话题、大众关注度较高事件的加强版和深度版。一是传统媒体要围绕中心工作和学生关注的热点,开展专题策划,让专题内容更贴近学生生活学习。二是根据学生学校活动规律,提前策划专题,提高传统媒体对时事的反应速度,对群体性活动的引导能力。三是加强对专题内容的编排,使专题内容更具思想性和趣味性,让传统媒体成为高品质校园文化的代表和典型。四是一学年或一学期策划一次高质量的热点论坛,通过校园传统媒体的宣传,使之成为校园舆论焦点,让热点论坛内容成为学生热议的话题。五是借用校内外学术权威和名人效应,在传统媒体上开设专栏发表校园名人言论或专题文章,引导学生思想意识的提高和学业素养的提升。

总之,在新的技术和舆论环境下,校园媒体只要积极应对,改进工作方法提高质量拓展范围,在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还是大有可为的。

[1]吴猛,田丰.“数字原生代”大学生的手机使用及手机依赖研究[J].青年研究,2014(2):73-82.

[2]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6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

[3]李艺.网络舆论监督反思及其路径建构[J].当代传媒,2013(6):44-46.

[4]韩利红.主流媒体社会舆论主导力研究[J].新华文摘,2014(7):150-154.

猜你喜欢
舆论校园大学生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谁能引领现代舆论场?
舆论引导中度的把握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