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启俊
(皖西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安徽 六安237012)
金寨县位于安徽省六安市的西部,主体部分在大别山区。据《金寨县志》介绍,金寨县“地处安徽省西部,大别山主脉北坡。县境与鄂、豫两省相邻,东连六安、霍山,南接英山、罗田,西邻麻城、商城,北界固始、霍邱”[1](P42),是3省8县(市)的结合部。
莲花山是位于金寨县东北面的一座名山,现隶属于油坊店乡东莲村和西莲村。莲花山分为东莲花山和西莲花山,因境内相距约5公里的东西两座山上均有石堆形似莲花,故得名莲花山。这东西二莲花石,一花一蕊,遥相呼应,竞相媲美,给莲花山增添了秀美风光,也为莲花山赢得了美名。莲花山及其得名的由来在清同治十一年《六安州志》卷之三《舆地志》上就有记载:“东莲花山西莲花山,州西一百五十里,东西对峙,山产石莲花。”正先、仁堂、直夫合写的《奇秀多姿的莲花山》也说道:“莲花山位于青山区莲花乡,因有东西二山并且峰顶均有奇特多姿、形似莲花的山石,所以又称为‘东莲花’‘西莲花’。”[2](P16)
莲花山属于高寒山区,境内山高坡陡,水流湍急,交通不便。这里信息闭塞,经济、文化发展相对滞后。莲花山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交通、经济、文化、社会等人文状况,使当地独特的风俗习惯和语言文化得以较好地形成和保留。莲花山长期流传的民间谚语就是莲花山语言与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谚语是民众口头流传的具有一定的认识和教育作用的通俗而精辟的定型化语句。”[3](P307)谚语在我国源远流长,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大量谚语,如《易经》、《诗经》、诸子著作、历史著作以及少数民族古老的史诗中都引用和保存了许多的上古谚语。先秦以后,历朝历代都有谚语产生和流传,特别是农书中收录了我国古代大量的农业谚语。明清两代还出现了专门的谚语书籍《古今谚》和《古谣谚》。谚语也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化、人们思想认识的提高和社会经验的积累而不断地发展、创新,新时代也有新的谚语产生和流传。
莲花山由于有特殊的自然条件、人文历史、风俗习惯和方言土语,逐渐形成了十分丰富而独特的谚语。这些谚语既有着全国各地谚语的某些共性,同时也体现了莲花山在自然状况、经济生活、民风民俗、方言俗语等方面所具有的鲜明独特的地域性特征。
笔者的家乡在莲花山,自小耳濡目染,熟悉莲花山民间谚语及其使用情况。从2004年起,笔者多次深入莲花山实地走访调查,从家人、邻居、亲戚、朋友、乡民们那里搜集记录了大量的民间谚语第一手资料,又参看了《金寨县志》《金寨文史》《六安州志》《六安旅游大辞典》等皖西地方文史资料,获得了一些相关的书面资料。在对300余条谚语资料和相关书面资料加以整理和研究后笔者发现,莲花山民间谚语不仅数量众多,内容丰富,而且具有较高的地方文化资料价值、多学科的认识和研究价值。
谚语的内容丰富庞杂,分类比较困难。《中国谚语集成编辑细则》将谚语分为时政类、事理类、修养类、社交类、生活类、自然类、生产类和其他类。武占坤、马国凡的《谚语》(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则将谚语分为讽颂谚、规诫谚、事理谚、生产谚、天气谚、风土谚、常识谚、修辞谚。上述两家的分类均比较全面细致,但是略显繁琐。笔者通过比较诸位学者的分类后决定采用黄涛编著的《中国民间文学概论(第3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更为简明的分类,分为以下3大类(详见该书第309页)。
莲花山自然条件复杂,农业生产历史悠久,作物种类繁多,农产品是山民收入的主体部分。养殖、畜牧、手工业劳动、经商等其他辅助性的经济生产活动也与当地民众日常生活紧密相关,因此莲花山有很多关于气象、时令、栽培、耕作、收获等农业生产方面以及养殖、畜牧、手艺、商业等其他经济活动方面的民间谚语。这些谚语总结、保存和传播了群众长期观察归纳的自然变化规律和经济生产经验,是短小而有效的山区生产经验口头教科书。
1、气象谚语,即关于当地气象变化规律的谚语。如“春寒多有雨,夏寒水断流。”“正月二十阴,阴阴搭搭到清明。”“发尽桃花水,必定旱黄梅。”“有雨四方亮,无雨顶上光。”“今年的雪,明年的雨。”
2、节令谚语,即关于节气与当地物候之间变化规律的谚语。如“雨水下雨春水好,雨水无雨春水少。”“春分秋分,昼夜平分。”“二月清明半山青,三月清明满山青。”“清明断雪,谷雨断霜。”“清明要晴,谷雨要淋。”“喝了白露水,蚊子肿了嘴。”“交了十月节,下雨就下雪。”“大雪年年有,不在三九在四九。”“冷在四九,热在三伏。”“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
3、农业生产谚语,即关于季节变化与种植、栽培、收获之间密切关系的谚语。如“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清明谷雨两相连,浸种耕田莫迟延。”“清明泡稻,谷雨下秧。”“植树造林,莫过清明。”“早采三天是个宝,迟采三天是个草。”(指茶叶)“立夏三日茶生骨。”“三月三,南瓜葫芦都上山。”“清明晒死柳,一抱麦子打一斗。”“香椿树头碗口大,快把早秧下。”“谷雨栽早秧,节气正相当。”“立夏不下,住犁住耙。”“立夏西南风,麦子一场空。”“小满载秧家把家,芒种栽秧普天下。”“桐子开花泡稻种,板栗开花种芝麻。”“蒿茼稭子摇铃,黄豆芝麻种不成。”“有钱难买五月旱,六月连阴吃饱饭。”“立秋三天,寸草结籽。”“秋分不出头,割掉喂老牛。”(指晚稻)“八月莫种麦,九月种莫歇。”“九月菊花黄,家家种麦忙。”
4、关于其他经济生产的谚语,即与养殖、畜牧、手工业生产、商贸往来等有关的谚语。如“鱼过千千网,网网都有鱼。”“鸡鸡二十一,鸭鸭二十八。”(指孵化时间)“六月初一下一阵,放牛娃子跑成病。”“春打五九尾,家家拽猪腿;春打六九头,家家卖耕牛。”“没有金刚钻,不揽破瓷器。”“给你三分好颜色,你就要开染坊。”“一打铁,二放血。”(“放血”指屠宰)“推车不要巧,只要屁股扭得好。”“亲戚不共财,共财两不来。”“大哥二哥麻子哥,生意买卖差不多。”
有些莲花山民间谚语总结了当地人民群众丰富而深刻的社会活动经验,反映了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是他们判断是非、善恶、美丑的标准和社会行动的指南。如“人敬有钱的,狗咬穿破的。”“是人不当官,当官都一般。”“大道不平众人铲。”“跟着好人学好人,跟着老虎学咬人。”“哪个人前不说人,哪个背后无人说。”“自己说好不算好,别人说好才真好。”“吵架无好言,打架无好拳。”“人到弯腰树,不得不弯腰。”“人怕当面,树怕剥皮。”“树大分桠,儿大分家。”“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
莲花山民间谚语有一部分是人民群众在生活中观察、体验、思考后逐步凝练形成的谚语,充满了生活的智慧,对人们日常起居、身体健康、提高办事效率等都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如“吃了端午粽,才把棉衣送。”“一阵秋风一阵凉,阵阵秋风添衣裳。”“火越烤越寒,肉越吃越谗。”“食不言,寝不语。”(《论语·乡党》云:“食不语,寝不言。”)“萝卜白菜,各有所爱。”“鱼肉滚三滚,吃了好安顿。”“饭不够,茶来凑。”“不怕慢,就怕站。”“年怕中秋月怕半,星期就怕星期三。”“金窝银窝,比不上自家穷窝。”“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双木桥好过,独木桥难行。”“独柴锅不滚,蓬柴火焰高。”“一块篱笆三根桩,一个好汉三个帮。”“火要空心,人要实心。”“刀子嘴,豆腐心。”“紧睁眼,慢张口。”“家中有老是个宝。”“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三分人才,七分打扮。”“好借好还,再借不难。”“一拔是草鞋,三拔是好鞋。”(指新布鞋要小而紧,不能轻易就拔上)
谚语是汉语俗语的核心部分,是具有定型性的韵语或短语。莲花山民间谚语具有集体创作、集体传播的特征,它表现了当地群众丰富的智慧和普遍的经验,是规律性的总结和通俗性的表述。其语言是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精炼简明、言简意赅的,其说理是精辟透彻、耐人寻味的,因此是一种定型化的、具有艺术性和口语性的“炼话”。可以从语句的长短、节奏、押韵、异文、句式、方言、修辞等方面观察莲花山民间谚语的语言特征。
(一)从语句的长短、节奏、押韵、异文上看,莲花山民间谚语的语言总体特征是富有变化,自由畅达,口头性和通俗性强。
1、语句长短不齐,以七言、八言为主,也有四言、五言、六言、九言、十言、十二言等其他形式。七言的如“身正不怕影子歪。”“小心没有多余的。”“灯里无油渐渐昏。”八言的如“天上雷公,地上母舅。”“有智吃智,无智吃力。”四言的如“芒种,忙种。”五言的如“三九管一伏。”“不打不成材。”六言的如“烂泥糊不上墙。”“一滴酒,千粒米”“儿的生,母的苦。”九言的如“头雪盖茬,来年好庄稼。”“一口不能吃成个胖子。”十言的如“锁能锁君子,不能锁小人。”“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十二言的如“姨亲不算亲,死了姨娘断了根。”“一句话使人笑,一句话使人跳。”还有超过十二言的,不烦举例。
2、单句的语言节奏各有不同,节奏以一个字或两个字一停顿为主,交错组合,整齐中有变化。如“让人//不为//痴”(五言,221),“打蛇//打//七寸”(五言,212),“纸//包//不//住//火”(五言,11111);“一家//养女//百家//求”(七言,2221),“胳膊//拧//不//过//大腿”(七言,21112),“没有//不//透风//的//墙”(七言,21211);“性急//吃//不得//烫//稀饭”(八言,21212),“狗嘴//里//吐//不//出//象牙”(八言,211112)等。复句的上下句既有字数相等的,也有不对称的,每一句的节奏如单句一样多变。
3、双数句大多押韵,具有音韵美和节奏感,便于记诵。如“有钱没钱,回家过年。”“黄泉路上无老少,栽秧田里无大小。”“王婆卖瓜,自卖自夸。”“新来乍到,摸不到锅灶。”有的最后一个字相同,如“抓一把,撒一把。”“人比人,气死人。”“一怕不要命的,二怕不要脸的。”也有上下句不押韵的,如“猴子不上树,多敲一遍锣。”“从小看大,三岁知老。”“大路上讲话,草棵里有人。”“打肿脸充胖子,死要脸活受罪。”
4、有异文存在,反映了谚语的变异性和立体性。如“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或者说成:“小孩不听老人言,吃亏就在眼面前。”“生意不成仁义在。”或者说成:“生意不成情意在。”“没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或者说成:“为人不做亏心事,半夜敲门心不惊。”
(二)从句式上看,莲花山民间谚语有单句形式,也有复句形式,以复句形式为主。单句有主谓句,也有非主谓句,以主谓句为主。复句既有关联法,也有意合法,以意合法为主。
1、单句中的主谓句根据谓语的不同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动词性谓语句,用来表示判断,或陈述事实与传授经验,如“鸡皮贴不到鸭身上。”“闷头驴偷吃麦麸子。”“肥水不流外人田。”“文钱逼死英雄汉。”“春雪不误路。”“不叫的狗爱咬人。”
(2)名词性谓语句,如“一场春雪一场旱。”“十月小阳春。”“一个女婿半个儿。”“少年夫妻老来伴。”“见蛇不打三分罪。”
(3)形容词谓语句,如“十个指头不一般长。”“话说三遍烂屎臭。”“正月十五大似年。”
(4)主谓谓语句,即谓语是主谓结构。如“小孩嘴里吐真言。”“刀切豆腐两面光。”
2、单句中的非主谓句主要是动词性非主谓句,如“吃柿子拣软的捏。”即“(吃柿子的时候)拣软的捏”。尚未发现单句中有名词性非主谓句的谚语例子。
3、莲花山民间谚语更多的是以复句形式出现,各类复句都有,且大多不用关联词,以意合法构成。并列复句如“人要虚心,火要空心。”“眨巴眼子爱望,哑巴嗓子爱唱。”选择复句如“宁拆十座庙,不毁一家婚。”“宁冇(遗漏)一村,不冇一家。”递进复句如“冷水要人挑,热水要人烧。”“一头塌,一头抹(má,脱落)。”顺承复句如“一天一个暴,田埂都长稻。”“张郎送李郎,一夜送到大天亮。”转折复句如“聪明一世,糊涂一时。”“家活懒,外活勤。”条件复句如“小洞不补,大洞二尺五。”“人要生得丑,脾气来得陡。”因果复句如“山中无老虎,猴子称霸王。”“一日为师,终生为父。”让步复句如“躲得了初一,躲不过十五。”“一颗老鼠屎,带坏一锅粥。”紧缩复句很多,都是以单句的形式表现出来,如“家人不和外人欺。”“死要面子活受罪。”“先薄不为薄。”“白日不做夜罗嗦。”(即白天不忙,夜里穷忙)“不吃柿子心不凉。”还有一些具有复杂关系的多重复句,如“雷打惊蛰前,高山头上好种田;雷打惊蛰后,田里种绿豆。”“喝了一辈子酒,丢了一辈子丑;抽了一辈子烟,烧了一辈子手。”
(三)莲花山民间谚语中有一定数量的方言词汇。金寨方言整体上属于北方官话,莲花山方言属于金寨方言的青山话区,此话区归属江淮官话,在读音和词汇方面都有一些独特的地方,体现了莲花山民间谚语的地域性特征。如“三九天不冷,有丁个(有一点)侵(jìn,寒气侵入)人;三伏天不热,有丁个闷人。”“四月十二湿了老鸹(乌鸦)毛,麦子水里捞。”“七月羊桃(猕猴桃,亦名杨桃、阳桃)八月楂,九月毛栗笑哈哈。”“半桩子(半大孩子),饭仓子(比喻特别能吃饭)。”“好吃屎的狗离不掉茅茨(厕所)。”“虱(sé,虱子)多不痒,债多不愁。”“矮子矮,一肚子拐(即歪点子多)。”“不怕你光棍打得高,脱掉小袄打赤膊(pǎo)。”“椿树(指臭椿)头一大拃(zhǎ,大拇指与食指或中指尽力张开后两端之间的距离),种得棉花种得瓜。”“手上拿着你不吃,脚(jué)丫巴(脚趾头)夹着你要吃。”“一瓶子不响,半瓶子咣当(晃荡)。”“清明摘不得,谷雨摘不彻(来得及)。”“庄稼兴(种)得全,只要买个盐。”“树根底下躲雨是眼子(傻子),一点要撑好几点子。”
(四)从修辞手法上看,莲花山民间谚语修辞格的运用,多种多样,增加了表现力和吸引力。比喻的如“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拟人的如“四月天气有些难,秧要暖和麦要寒。”“兔子不急不咬人。”借代的如“宁催人家过岭,不催人家过颈”(食物通过颈子,代指吃饭)。“从小偷针,长大偷金。”夸张的如“吐沫子能淹死人。”“腰中系根线,抵穿一件棉;腰里系根绳,乃如(好像)穿千层。”对偶的如“观棋不语真君子,举手无回大丈夫。”“贼是小人,智过君子。”对比的如“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排比的如“春雾雨,夏雾云,秋雾凉风,冬雾晴。”“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顶真的如“好人睡得病,病人睡得死。”“重阳无雨望十三,十三无雨一冬干。”回环的如“开水不响,响水不开。”“难者不会,会者不难。”反问的如“只有今生的兄弟,哪有来生的弟兄?”“死了王屠户,连毛吃整猪?”重复的如“吃不穷,穿(喝)不穷,算计不到一世穷。”“不骂不发旺,越骂越发旺。”(发旺:旺相,兴旺,健旺)互文的如“三月还有桃花雪,四月还有李子(或柳条)霜。”“上阵还要亲兄弟,打仗还靠父子兵。”
(五)从语言的表达效果看,莲花山民间谚语总体上是新颖灵动、幽默风趣的。如“姥爷不狠舅子狠。”“皇帝不急太监急。”“丑人多作怪。”“省,省,窟窿等。”“过了四十四,眼睛就长刺。”“光棍要打,床肚要钻。”“末家(最后一个拿牌的人)不吃亏,摸摸一大堆。”“宁肯撑成病,不能锅里剩。”“借人家米,还人家糠。”“活着臭,死了香,叫花子也来哭姑娘。”“满山逮麻雀,家里不见了老母鸡。”“赢了怕吃饭,输了怕不干。”当然,莲花山民间谚语使用的多是当地老百姓的大白话,因此有一些在当地人看来很平常,在文人们听来就有点粗俗不雅,如“一个豌豆一个屁,三个豌豆一台戏。”“没有屎臭,哪来饭香?”“钱是王八蛋,花了再去赚。”“又要当婊子,又要树牌坊。”
谚语往往具有深厚的社会文化内涵。莲花山民间谚语是莲花山民间文化的反映,涉及气象、农事、风土、社会、生活等方面,是莲花山人生产生活的教科书。莲花山民间谚语既有儒家文化、道德教化、农耕文化、岁时节日、人生仪礼、人际交往等正面教育和引导的一面,也有思想落后的一面,如重男轻女、随遇而安、因果报应等。
(一)谚语就是人民群众的口头教科书,其说理明智的思想文化内涵和潜移默化、寓教于乐的教育引导作用是十分突出的。青少年往往就是通过掌握谚语,从而掌握了生产生活的经验和日常行为的准则。莲花山民间谚语重视对家族和社群的道德伦理教育,劝人向善,要求做人须恪守礼教,孝敬父母,勤奋简朴,团结友爱,助邻济困,诚信守约。有的谚语从正面进行说教,如“穷不丢书,富不丢猪。”“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人要脸,树要皮。”“人过留名,雁过留声。”“一早三光,一晏(àn,即迟,晚)三慌。”“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妻贤夫祸少,子孝父心宽。”“人情大似债,头顶锅儿卖。”“叫人不折本,舌头打个滚。”“人多好做事,水大好行船。”“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良言三冬使人暖,恶语三夏使人寒。”“力气是浮财,用掉它又来。”“脚稳手稳,到处好安身。”“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当面锣,对面鼓。”“一人做事一人当。”也有的谚语总结经验教训,从反面进行警示教育,如“惯儿(子)不孝,惯狗上灶。”“从小不成驴,长大驴驹子。”“久病床前无孝子。”“有其父必有其子。”“上梁不正下梁歪。”“赌博场上无父子。”“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捡了芝麻,丢了西瓜。”“高的不成,低的不就。”“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这山看着那山高。”“吃死的,硬挨的。”“晚上想了千条路,白天还照旧路行。”“绿豆年年绿,黄豆年年黄,王皮还是王皮,旧靴还是旧靴。”“吃了果子忘了树,好了疮疤忘了疼。”“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你待我初一,莫怪我待你初二。”“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吃了人家的嘴软,拿了人家的手软。”“天作有雨,人作有祸。”
(二)莲花山民间谚语重视生产,强调以农为本,还要兼营手工业和工商业等其他经济生产活动,具有丰富的物质生产和农耕经济文化内涵。除了上文引用的气象谚语、农业谚语、生活和教育谚语外,再补充一些,如“大人巴种田,小孩巴过年。”“荒年饿不死手艺人。”“只有错买的,没有错卖的。”“吃喝不计较,买卖论分毫。”“亲兄弟,明算账。”“不怕不卖钱,就怕货不全。”“便宜无好货,好货不便宜。”“你想人家的利,人家想你的本。”“一分利吃饱饭。”
(三)莲花山民间谚语还涉及日常衣食住行、人际交往中应加强和应避免的一些问题,反映了人们的情感态度、经验智慧、理想愿望和喜怒哀乐,具有家庭、家族和社会方面的多种文化内涵。关于注意健康,预防疾病,讲究养生之道的,如“好汉就怕病来磨。”“病从口入,祸从口出。”“山高水恶,匏颈(地方性甲状腺肿大病)气脚。”“抬头见匏颈,处处遇呆人。”关于生活经验的,如“晴带雨伞,饱带干粮。”“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餐。”(老年人不宜在外吃住)“穷锅门,富水缸。”(防火常识)“过了这个村,没有那个店。”“家鸡一打团团转,野鸡不打也是飞。”“硬(èn)挣眼子好治,眨巴眼子难治。”“伸手不打笑脸人。”“紧过石步慢过桥。”“劝酒劝菜无恶意。”“磨刀不误砍柴工。”“不经一事,不长一智。”“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朋友妻,不可欺。”“人心都是肉长的。”“手心手背都是肉。”“一是一,二是二。”“打着丫鬟羞梅香。”
(四)莲花山民间谚语还具有当地岁时节日、婚丧嫁娶等众多的民俗文化内涵,除了上举例证外,再如“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三十晚上的火,十五晚上的灯。”“早过十五晚过年。”“初一家,初二舅,初三初四老丈人家凑。”“清明插柳,端午悬艾。”“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新娘进了房,媒人甩过墙。”“女大三,抱金砖。”“外甥是老娘家的狗,前门打后门走。”“大水淹到龙王庙,一家人认不得一家人。”
(五)也有少部分莲花山民间谚语反映了没有科学依据的俗信和消极的宿命论思想,是过去落后的思想文化的积淀。如“七不出,八不归,初九出门惹是非。”(出行禁忌)“猫来穷,狗来富。”“老鸹叫,祸事到;喜鹊叫,喜事到。”“凤凰不落无宝之地。”(动物俗信)“大头大脑的,顿顿吃好的。”“命里只有八格米,走遍天下不满升。”(命相迷信)“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生成的骨头长成的肉。”(随遇而安)“东家长西家短,人家的闲事你莫管。”“各人自扫门前雪,拜(别)管他人瓦上霜。”(退避自守)“恶有恶报,善有善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
“谚语是精美的哲理小诗、科学小诗,是精工琢磨过的耀眼明珠,高度浓缩过的‘语中之盐’,它的高超的语言艺术是值得认真学习的。”[4](P176)莲花山民间谚语是莲花山人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口头语言艺术产品,短小精炼,生动形象,通俗易懂,脍炙人口,在当地人民的社会文化生活中发挥着多种作用,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也是六安民间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我们珍视和借鉴。
1984年5月,由文化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和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前身)联合发出了《关于编辑出版〈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国歌谣集成〉、〈中国谚语集成〉的通知》,这就是著名的中国民间文学3套集成编辑出版工作。此项工作至今已经开展30年了,六安目前已经出版了《六安民间故事全书》《六安歌谣集成》,但是尚未见到《六安谚语集成》的出版。莲花山民间谚语是六安谚语的一部分,目前也只在《金寨县莲花山民俗文化述要》一书中有专门的记录和分析,其余则仍然散见于莲花山民众口头之中,还需要我们多加关注,进一步搜集、记录、整理和研究,特别是抢救性的记录和保存,让更多的人了解莲花山谚语、运用莲花山谚语,充分发挥莲花山谚语在生产生活、思想教育、文化传播等方面的作用,同时进一步推动六安民间谚语集成的编辑出版。
笔者这里引用著名民俗学家段宝林先生给《金寨县莲花山民俗文化述要》一书所写序言中的一段话作为本文的结尾:“民间文化经过千百年的流传、淘汰、加工,集中了广大群众的智慧和天才,在艺术上达到了很高的水准。这是最大的文化资源,如果把它变成文化资本,就会成为财富的重要源泉。……所以我们今天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文化,是一本万利的伟大的文化工程,值得我们特别的注意。”[5](P2)
[1]安徽省金寨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金寨县志[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2]正先,仁堂,直夫.奇秀多姿的莲花山[A].金寨县政协.金寨文史(一至十辑合订本)[C].2004.
[3]黄涛.中国民间文学概论(第3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4]段宝林.中国民间文学概要(增订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5]段宝林.金寨县莲花山民俗文化述要·序[A].马启俊,马宗祥.金寨县莲花山民俗文化述要[C].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