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职院校“非专业就业能力”拓展训练及其策略

2014-08-15 00:45万东升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毕业生院校高职

万东升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 阜宁分院,江苏 盐城 224000)

目前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高职院校毕业生在就业上普遍存在“非专业就业能力”不强这一短板。当前多数高职院校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不均衡:重专业就业技能培养轻“非专业就业能力”培养,这进一步增加了毕业生就业的不确定性和难度。因此,高职院校应以“非专业就业能力”拓展训练为突破口,重视并加强对学生“非专业就业能力”的培养,以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1 “非专业就业能力”拓展训练内涵解读

1.1 “非专业就业能力”内涵及构成

“非专业就业能力”指“专业知识及能力以外的、却与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发挥密切相关的,但又不是个别专业或学科单独所能培养出来的必备人格和通用能力,它是从事不同专业的人的通用素质[1]。”这种能力具有通用性,不会因科技的进步而过时。就业能力一般可分为专业就业能力和“非专业就业能力”。根据高等职业院校学生“非专业就业能力”现状,应重点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方法能力和情感能力。社会能力指把握和理解社会关系并合理地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包括承担社会责任和团结他人。方法能力指独立学习和工作并在其中发展自己的能力,将学到的知识技能在各种学习和工作场合迁移和应用的能力。情感能力指个体在职业生涯、家庭和社会生活中判断和认清目标并发展自己才智的能力。

1.2 “能力拓展训练”内涵解读

拓展训练,源于二战期间为应对生存问题而产生的一种独特训练方法,后融入了心理学、组织行为学等理论,这种训练形势因其新颖的形势和较好的效果,成为适应团队建设的一种培训课程。拓展训练从1995年走进中国后,一些学校采用这种形式并成为重要的学习内容。该形式不同于传统的教育形式,它重在改变人的思维和心智模式,以学员为中心,通过学员亲历实践活动并为他们提供解决问题的机会,让学生得到领悟感受;通过强烈的真实感受和团队学习方式,最终目的是转变学生的观念和态度,增强沟通和认知。

1.3 “能力拓展训练”与“非专业就业能力”的培养

从高职院校学生“非专业就业能力”的培养要求看,侧重点在通过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方法能力和情感能力,以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能力拓展训练”无疑是一种较有效的方式,因为它能通过参与活动这种体验式的方式让学生较好的感悟并内化为自身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非专业就业能力”。同时“能力拓展训练”这种方式也契合了国家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推动素质教育的要求,对推动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

2 高职院校践行“非专业就业能力”拓展训练的意义

目前多数高职院校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不均衡,即重专业就业技能培养轻非专业就业能力培养。由于对学生“非专业就业能力”培养的相对忽视,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毕业生就业能力欠缺,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影响了学生的顺利就业。而“非专业就业能力”拓展训练弥补了这种不平衡,对高职院校教学改革和提高学生就业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2.1 有利于增强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实现顺利就业

“非专业能力拓展训练”主要是使学生达到以下的效果:自我实现能力与习惯、人际取向——宽容性、信任度及领导力、态度——自我敏感的能力、改变行为表现,从而提高学生的社会能力、方法能力、情感能力等“非专业就业能力”。而学生这些能力的具备通过学校一般的专业知识的教育是很难获取的,因此“非专业就业能力”拓展训练有效的弥补了这一缺陷,使学校就业能力的培养实现了均衡,有力地促进了学生的就业。

2.2 有利于进一步推进职业院校教学改革

目前高职院校大多仍坚持传统的教学方式,即“在掌握现成知识方面体现了一定的优势,但在发展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素质方面却存在弊端[2]。”因此,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亟须高职院校教育重心从重知识、技能的培养向重综合能力的培养转变。“非专业就业能力”拓展训练以学生为主体、以团队合作学习为特色、注重人的内在转变、注重多项沟通、重点关注过程等。这些同高职院校目前的以书本和技能为中心、注重专业知识的教学方式有着很大的区别。“非专业就业能力”拓展训练在高职院校的践行对推进高职学校教育改革、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毕业生的充分就业具有深远意义。

2.3 有利于职业院校为社会输送的人才与用人企业顺利接轨

避免了一方面毕业生就业竞争异常激烈,另一方面许多企业不少岗位因招不到符合自身要求的毕业生而空缺。当前,用人单位在招聘人才时在重视应聘者专业技能的基础上越来越重视他们专业以外的能力即“非专业就业能力”,所以高职院校的毕业生要想在求职中胜出,仅靠专业技能很难获得用人单位的青睐,必须具备较强的“非专业就业能力”如创新能力、领导能力和团队精神等。而作为社会人才培养的供给者高职院校来说,必须适应社会的需求,不断创新教育教学理念,积极践行“非专业就业能力”拓展训练这一教学方式,弥补学生“非专业就业能力”不足这一短板,为用人单位输送符合其要求的人才。

3 高职院校“非专业就业能力”拓展训练策略

目前由于传统观念和体制的影响,高职院校在学生“非专业就业能力”的培养上大多还仅停留在理论上,具体践行方面较少。我们希望通过在高职院校践行“非专业就业能力”拓展训练达到增强学生的“非专业就业能力”,促进他们的充分就业,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帮助他们的人生取得成功。这就需要我们形成一套科学有效的“非专业就业能力”拓展训练策略。

3.1 构建培养体系

高职院校“非专业就业能力”培养应是一个完整的体系,该体系的建立应以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促进学生的顺利就业为目的,以高职院校教育为主阵地,以社会、学生、企业为依托。“构建‘课堂奠基、实践强化、行为内化’”的“非专业就业能力[3]”拓展训练体系。

(1)形成方案。“非专业就业能力”拓展训练应列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编写高职院校学生“非专业就业能力”拓展训练有关实用教程,不断优化师资队伍,提供拓展训练场地及设施,以课堂形式为基础,开展形式多样的室内外能力拓展训练教学项目。

(2)明确目标。高职院校“非专业就业能力”拓展训练主要通过增加学生的情商提高学生的“非专业就业能力”。“能力拓展训练”活动应能明确达到如下目的:实现自我能力与习惯,增强以宽容性、信任度及领导力为核心的人际取向,调整情绪变化或表达,改变行为表现。

(3)优化内容。在教学模块上确定为“拓展训练、自我认知、职业认知、简历制作、模拟面试、自我管理[4]”;在户外拓展训练上以“破冰、信任背摔、穿越电网、盲人方阵、空中断桥、飞跃自我、团队攀岩”为内容。

3.2 优化训练方法

“非专业就业能力”拓展训练应采用团队式分组教学法,在室内课堂教学中,实行小班化授课,把学生分成若干团队,每队分为6-8人围桌而坐,利于讨论与分享;在户外拓展训练中,每一小队自选队长,并通过讨论的方法自定队名、口号等。在布置下任务后,团队成员共同协作、讨论交流、集思广益,共同完成拓展训练任务。团队之间引进竞争机制,通过小组积分制增强团队成员的集体荣誉感和团队合作意识。在拓展训练实施中,鼓励学生采用探究式自主学习法,通过场景模拟、讨论、案例分析、总结发言等形式,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这种合作、探究、竞争形式使学生在体验中提高、在分享中感悟,使各种能力不断内化,最终形成自身素质和习惯,从而在潜移默化中达到提升就业能力的目的。

3.3 有效评价效果

高职院校“非专业就业能力”拓展训练应注重巩固培训成果,这就需要及时合理的对学生能力水平的提升及态度的转变进行评价,评价的意义不仅是对“非专业就业能力”拓展训练效果的验证,而且通过反馈的信息也有利于进一步完善“非专业就业能力”拓展训练。“能力拓展训练”的主要目的是增强学生的能力和转变他们的态度,训练的时间是短暂的,而能力的提升和态度的转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有的甚至持续到5个月之后。我们发现,受训学生能力和态度的提升与学生情绪调试和表达及受训次数是有一定关系的,但并不是说训练次数越多越好,研究发现,有些学生训练的次数越多,态度改变反而越少,一般初次参加训练的成果较为明显。因此,我们的评价应是短期评价和长期评价、阶段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1]孟现志.就业困境下大学生非专业素质培养的路径选择[J].中国高教研究,2009(7):88-89.

[2]张焱,朱敏.拓展训练对传统教学的补益作用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07(7):133-136.

[3]吕平.基于就业能力提升的大学生非专业素质培养体系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11(6):93-95.

[4]周建华.以拓展培训为路径提升“双困学生”的就业能力[J].中国高等教育,2012(22):41-42.

猜你喜欢
毕业生院校高职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最“叛逆”的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