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雅》“名学”思想探究

2014-11-08 09:45:16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尔雅白石荀子

满 娜

(南通大学 文学院,江苏 南通 226019)

1 作者简介

新井白石(1657—1725)名君美,号白石。出生于明历三年(1625)江户(今东京)柳泉的一个武士家庭。其父新井正济是藩主土屋利直的家臣,母亲坂井千代擅长书法、和歌。新井白石自幼聪明,勤奋好学,幼年自学四书五经等儒家典籍,阅读大量汉语诗歌。12岁时能为藩主代笔,17岁跟随藩主周游所属领国。18岁时土屋利直去世,其父也因卷入土屋家内部纠纷而辞官。新主土屋赖直不容旧臣,剥夺了他的俸禄,白石由此成为浪人。5年后,他投靠堀田正俊才能重返仕途。新井白石在堀田家九年,在此期间自学中国大量经史方面的书籍。他曾说:“吾昔时家贫,不能的书,就人假借,手自写录,往往卒业焉。”这些为他以后的著述立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30岁时,入木下顺庵①门下,师事到顺庵去世。1693年在甲斐国(今山梨县)大名德川纲丰的藩内担任儒者之职。1709年白石升为幕臣,除继续为将军德川家宣讲书外,还参与政事,多所建白。1711年赐衔从五位下筑后守,次年给俸一千石。1712年德川家宣逝世,幼子德川家继继任,白石仍参与政事。1716年家继夭折,第八代将军吉宗继位,白石受冷遇,不久辞职隐退从事著述。②在语言学方面著有《东雅》和《东音谱》,历史学方面著有《古史通》、《读史余论》等,在人文地理方面著有《西洋纪闻》、《采览异言》等。

《东雅》正是成书于新井白石生活困窘,失意之时,当时缺少必要的参考数据,但是他凭借早年的语言学功底,最终完成此著作。《东雅》是新井白石于享保二年(1717)参照源顺的《倭名类聚抄》,仿方以智的《通雅》编撰的解释日语语源及物名的辞书,是新井白石最重要的语言学著作之一。

作为儒学学者的新井白石,在《东雅》中也体现了先秦逻辑思想的重点和核心—名学。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东雅》中的名学思想。

2 语言是有类别的

《东雅》对词汇的分类受中国的分类辞典《尔雅》的影响,显然是一部仿雅之作。“类”在逻辑学上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分类的思想和方法,即求同存异找出事物间的区别和联系。《东雅》在分类上也做了细致的划分,以达到求同存异的目的。

2.1 雅俗之分

新井白石在《东雅》总论中说:“天下之言有古有今,古今言中亦有方言,方言中又有雅俗之分。古言则为从太古到近古的语言,今言则为近世之人所说之语,无论古言还是今言,在不同地域都有所差异。古时亦有东西南北中之人,其人之中有雅者有俗者,雅人说雅语,俗人说俗语。”③语言因古今、方俗而异。此说与荀子《正名》:“散名之加于万物,则从诸夏之成俗曲期;远方易俗之乡,则因之而为通。”是一致的。白石继承了荀子的观点,既认识到了方言的不同,也认识到了一种超越方言的规范语—雅言。白石的观点也与我国最早最系统的名书词典《尔雅》一致,郭璞《尔雅序》:“夫《尔雅》者,所以通诂训之指归,叙诗人之兴咏,总绝代之离词,辨同实而殊号者也。诚九流之津涉,六艺之钤键,学览者之潭奥,摛翰者之华苑也。若乃可以博物不惑,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者,莫近于《尔雅》。”时代久远,四方隔绝,古今语异,实同而名异、名同而实异的现象很多,《东雅》正是基于《尔雅》探究日语语源,来达到“辨同实而殊号”的目的。

2.2 类别之分

《东雅》全书内容分二十卷,上至天文,下至虫豹。从第一卷至第二十卷分别为天文、地舆、地舆(方位)、神祗、人伦、宫室、器用、饮食、谷疏、果瓜、草卉、树竹、禽鸟、畜兽、鳞介、虫豹。对于“器用”又根据不同的用途分为宝货、度量、布帛、乐器、鞍辔、耕织、行旅、工匠 、舟车、文具、武器、杂器几个小类。《东雅》的分类受《通雅》影响,将所要训释的各类名词分部别类,部部相承,类类相继,在每卷卷首标有“东雅卷之一”、“天文第一”等字样,每类末标有以上“岁时”、“土岩”等字样。以卷一、卷二为例说明《东雅》的分类情况。(见表1)

表1 《东雅》分类概况

新井白石主张,要弄清某一事物日本固有的名 称,不能依据所借用的汉字本身的意义,而应该沿着“我国之形”来解释,所以他提出“五方之言故不相同,我国之语有我国之形。他方之语亦然,以汉梵书籍所见释我国之语,虽有一二相似,其意亦非悉皆相合,惟当据我国之形以释其意。”由此看出白石深谙中日两语在“物”与“名”上的差异。

新井白石的分类原则与荀子“制名”的原则“同则同之,异则异之”,即同样的事物要给予同样的名称,不同的事物要给予不同的事物,而在别同异的方法上则“凡同类同情者,其天官之异物也同;故比方之疑似而通,是所以共其约名以相期也。”达到了共鸣,二者都主张不同的名物应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和方式命名。

2.3 言与词之分

新井白石在《东雅》中指出:“我邦之语未易骤言,有会意、有转注、有假借,或二合,或三合。而声有缓急,有长短,有以发语,有以助语,凡有此之类不可既以一例断之。”他认为言与词有别,音发为言,言之为词。首先,太古之言,其音单一,多为言。如在《东雅》释“日”中说:“上古时期把物的灵魂都称为ヒ,后来借用汉字‘灵’。”其次,此言与彼言相合,中间有接中词连接。如在《东雅》释“月(ツキ)”中说:“‘望月(モチヅキ)’中“モ”是词,“チ”是助词,后来在中间加一“望”字,即构成‘望月’。第三,彼言产生此言,此词转变为彼词。如《东雅》释“霞”中指出:“‘赤色(アカ)’中ア为发语词,カ为ヤク的连读”。可见白石已经明确了日语中有接头词、接中词、结尾词等概念。由此可以看出,白石与墨子的“达名、类名、私名”,荀子的“共名、别名”是一脉相承的。

3 语言的继承与发展

循旧作新,新陈代谢,是语言发展的基本规律,更是制名指实的核心原则。荀子蒋语言分为专名和散名,专名指专门术语,散名指一般词语。《正名篇》:“刑名从商,爵名从周,文名从《礼》;散名之加于万物者,则从诸夏之成俗曲期;远方异俗之乡则因之而为通。”荀子认为就语言的稳定性和传承性而言,专名应该循旧,散名应该从俗,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由华夏主流语言引领四方。旧有的语言是语言不断变化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是消除时间、空间差异维持交际的重要手段,只有在继承的基础上才能创新。

新井白石在《东雅》中提出:“我邦自中叶以上常与三韩往来,其言多有得于彼土者,况復近世汉语梵音与蛮人之语往往杂而并行者乎,今欲通之,先论其世,考其言之出,孰先孰后,然后参伍综核,各以其伦则庶乎不谬矣。”新井白石从《古事记》、《旧事纪》、《日本书纪》、《古语拾遗》、《万叶集》等上古时期遗留下来的古籍中寻求资料,分门别类、举例探究日语语源。在这些书籍中白石看到,那些太古时期的语言中,既有著书人所在时代的语言,也有更为古老的语言,如人名、地名、神名、歌词等。由此看出,古书语言就已经有新旧的差别。

新井白石在《东雅》中把日语的发展变化归为三个时期:远古随着与百济、新罗的交往不断加深,种种经典子集传入日本,百济的博士也将各自的学说带到日本,代代相传,对日语产生了深远影响。秦汉隶书、楷书取代了古日语,古日语有的被废弃,有的失去了原义,由此日语发成了很大变化;中古佛教传到日本,梵语伴随着佛教的流行传播开来,宋元时期的方言也随着禅宗思想传到日本,其中很大一部分成了日语俗语;到了近世,日本被打开了国门,日本与海外各国频繁交往,西南洋的语言逐步形成了日语的外来语。

由上述看以看出白石继承与发展了荀子针对当时社会“名守慢,奇辞起”、“名实乱,是非之形不明”的语言混乱的情况提出“若有王者起,必将有循于旧名,又作于新名”的观点。他认识到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发展着,代表旧事物的词语隐退或消失了,代表新生事物的新名必将产生,匡正旧名,规范新名,推动语言不断向前发展。

4 结 语

新井白石不仅关注了日语本身内部的变化,而且他注意到日语与其他语言之间的相互影响,他在吸收明代学术成果结晶的基础上,从时空角度探究日语历史和语源。通过对《东雅》中的“名学”思想的探究,不仅看到日语与汉语及其他语言间的交流与发展,也有助于“名学”文化的比较研究。

注释:

①木下顺庵(1621-1698)字直夫,系儒学学者,因致力于推进加贺藩的学问繁荣,被幕府以侍讲的身份招请,为德川纲吉讲学。顺庵与德川光国关系亲密,也与受到光国尊敬和厚遇的朱之瑜有所交流。所以新井白石在《东雅》中多处引朱之瑜的话,总共有二十八处。出自《中日实学的交流(新井白石与朱之瑜》,古藤友子。

②出自《周一良自选集·新井白石论》,周一良,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P490、P505-508。

③见《新井白石全集》总论,P5。

[1]新井白石.新井白石全集(第四集)[M].东京:东京活版株式会社,1906.

[2]章诗同.荀子简注[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

[3]王力.中国语言学史[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

[4]周远富.中国语言学史论集[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

[5]周一良.周一良自选集[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6]源了圆.新井白石与朱子学[J].孔子研究,1993(3):104-109.

[7]崔青田.名学、辩学与逻辑[J].广东社会科学,1997(3):58-59.

[8]顾涛.名书《尔雅》逻辑思想发微[J].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24-25.

[9]古藤友子.中日实学的交流:新井白石与朱之瑜[J].湖南大学学报,2005(1):13-15.

[10]周远富.《通雅》与明清之际的考据学[J].南通大学学报,2007(6):58-61.

[11]鲁六.浅谈荀子的语言学思想[J].语文知识,2008(4):50-52.

猜你喜欢
尔雅白石荀子
株洲市白石港河道治理探析
荀子“道心”思想初探
《荀子》的数学成就初探
荀子的“王道”观念
白石塔
快乐语文(2019年15期)2019-08-27 01:14:16
《尔雅注疏》点校零识
天一阁文丛(2018年0期)2018-11-29 07:48:28
红砖白石五店市
海峡姐妹(2018年9期)2018-10-17 01:43:04
和谐
丁子峻温文俊士尔雅男神
商界·时尚(2016年2期)2017-05-15 21:13:52
作家尔雅《同尘》研讨会顺利举行
长江丛刊(2016年36期)2017-01-10 04:5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