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爱默生思想与中国传统儒道思想的关系

2014-08-15 00:54:45马庆霞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爱默生儒家思想老子

马庆霞

(郑州大学 西亚斯国际学院,郑州 450000)

拉尔夫·华尔多·爱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1803-1882)是19世纪美国著名的哲学家、诗人、散文家和新英格兰超验主义思想家和实践家。林肯曾称他为“美国精神的先知”、“美国的孔子”。爱默生著述甚丰,其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力作是《论自然》。爱默生的超验主义理论和思想在他同时代引发了一场哲学、宗教、社会等领域内的“革命”运动,成为美国文化和传统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美国文学的复兴和发展提供了思想和精神依据。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经典《论语》及先秦和秦汉保存下的《史记·孔子世家》。他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千古圣人”,后世尊称他为“至圣”、“万世师表”。《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老子是我国古代春秋时期的哲学家和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的思想集中体现在《道德经》里,阐述的主要内容是“道”。他用“道”阐明了关于世界本原的命题,把“道”从某一具体之“道”到哲学之“道”加以一种形而上的超越。

文化是超越国界与社会的人类共同财富。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不同的文化思想相互碰撞,相互滋润,相互融合,这是一个永不休止,并对文化进步起着至关重要作用的过程。19世纪的西方文学界,将包括中国在内的东方世界视为低西方一等的“异域”。萨伊德在其《东方主义》一书中,就将东方归纳为一种欧洲意识的产物,在他看来,“东方几乎是欧洲人凭空创造出来的地方,是欧洲最强大,最古老的殖民地。”在“欧洲中心主义”大行其道的时代背景之下,爱默生能放眼东方,吸取中国古代文化精髓,实现了一次跨越千年的东西方思想上的联姻,具有难能可贵的理论意义。

爱默生超验主义思想揉合了中国古典哲学思想,这对于中国学者来说尤其具有吸引力,他们利用自身的中国文化优势,反观西方对于东方文化的挪用,更多地从超验主义思想体系与中国哲学中的儒家文化的联系进行比较研究,这一研究方向在整个爱默生研究中所占比例较大。本研究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深入剖析爱默生思想与中国传统儒家、道家思想的不解之缘。深刻把握这一主题有助于中国学者对爱默生思想有一个全面而又深刻的认识,在当前社会大背景下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一、爱默生思想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之间的关系

作为美国超验主义的创始人和杰出代表,爱默生主张的超灵说既包涵灵魂的超验性质又包涵灵魂的渗透性和超越性;灵魂远远高于物质世界又优越于物质世界,不是人拥有灵魂而是灵魂拥有人,每个人不过是灵魂的外在体现形式而已,灵魂深入到宇宙的每一个角落,包括我们看到的动物、植物、太阳和月亮。作为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和杰出代表,孔子主张仁义礼教、“为政以德”、“重义轻利”、“有教无类”以及“美善统一”等诸多学说。爱默生思想与孔子思想尽管是处于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度、不同的文化之下的不同学说,然而,两者之间却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1.爱默生思想和儒家思想有着相似的天人观

在爱默生和孔子的思想体系中都有着一种超验的“天”或者“神”的概念,在爱默生思想中表现为“超灵”,而在儒家思想中表现为“天命”。儒家学说认为“人性乃天赋”,爱默生思想认为“上帝普遍存在于人心”。可见,两种思想都涉及了天、人关系,都将人放到了天人关系的中心位置。

儒家学说认为,虽然“天”具有一种神秘而又超验的力量,但是人应该积极地生活,充满自信地生活。人的内在超验力量根源于“天”,人身上存在着一种上天所赋予的神圣使命。于是,上天的存在无疑保护着人在现实世界的存在,这就是“人性乃天赋”的强有力阐释。既然人性是天赋的,人就具有一种内在的道德力量,实际上,儒家思想主张天人合一的观点,人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与天进行交流,可以正确地知天命,进而通过正确地知天命以达到人生的完美境界,即天人合一的境界。

爱默生的超灵思想倡导“上帝普遍存在于人心”。在《论自然》中,爱默生认为,上帝就是超灵,超灵就是统辖宇宙的唯一心灵和唯一意志,这种心灵活跃在各处,它在每一束星光里,在池塘的每一个涟漪里,每个人的存在也包含于其中。爱默生对于上帝的存在采取十分积极的态度,消极的崇拜本身就表明上帝没有与他统一,一切诚挚的交谈就是对上帝的膜拜,一切正当的行为就是对上帝的服从。在爱默生看来,上帝通过人而发挥作用,没有人就没有上帝,上帝是真理、生命与道德本身,而人类是上帝存在的本质和体现。爱默生把人与上帝等同了起来,既然超灵存在于每一个个体之中,那么人人都有潜在的与超灵沟通的可能性。既然人和上帝能够融为一体,人就能通过直觉感知上帝的存在,从而达到与上帝密切交融的境界,及神人合一的境界。

2.爱默生思想和儒家思想在人性本善说上有着一致性

在爱默生看来,所有人的心智构成,都是类似的。这就驳斥了几千年来基督教中人性本恶说以及原罪说,既然人无原罪,就无赎罪的需要。性善论把人从上帝那里解放了出来,使人摆脱了上帝的绝对权威,成了独立自主的存在,承认人的绝对存在就承认了人的潜能和可完善性。孔子在《论语》中说道:“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孟子在《孟子·告子上》中也提到:“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孔孟的性善论与超验主义的人行为善的观点有相通之处。

3.爱默生对儒家思想中安贫乐道的精神给予了肯定

儒家思想否定过分追求物质生活,将清贫看作是一种德行而不是耻辱。爱默生曾引用《论语》中孔子的话:“饭疏食饮水,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爱默生强烈地批判资本主义发展时期,拜金主义泛滥,反对疯狂的物质主义和道德上的无所顾忌,在《美国哲人》中,爱默生严正抗议了由于资本主义经济和科技的发展而造成人的“异化”。

二、爱默生思想与中国传统道家思想之间的关系

19世纪上半叶的美国正是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经济的迅速发展是以牺牲个性、自然及人与自然的和谐为代价的。爱默生超验主义批判这种商业文明对于人们思想的侵害,主张过分追求物质财富必然导致精神的匮乏。老子所处时代国家四分五裂,统治者穷兵黩武,昏庸荒淫,冲突和战争不断,民不聊生。人们奢侈浪费,过分追求物质享受,为使人们回到一种安定有序的社会生活中来,老子从哲学高度上提出了人生论与社会自然论,以便返璞归真。由此可见,爱默生思想和道家思想都体现了人与自然地和谐统一的辩证关系。

爱默生思想和道家思想关于世界的本原也有着相似的看法。“超灵”包含了爱默生对世界本原的根本看法,爱默生认为,超灵统辖宇宙的一切,万物从中产生并相互关联。在老子看来,道是宇宙的本原,是老子对宇宙内在之秘密生命的体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是一切物体的来源,是万物的神秘来源。“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进而“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天地万物是“有”和“无”的统一,有了这种统一,天地万物才能运动,才能生生不息。

另外,老子的“道”是以客观规律为依据的,老子认为,世界的形成是遵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规律,世界的产生、变化和发展是由道的内在原因决定的,而不是由上帝的意志决定的。老子的学说从自然本身来解释世界的成因,这就否定了上天的权威。这与爱默生的超灵说乃如出一辙。同样,道家思想的另一位杰出代表庄子主张“要物我相融,物我两忘”,“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方生方死,方死方生”。这与爱默生心中的理想人格状态是一致的,与爱默生认为的世间一切皆是徒有虚名、昙花一现是一致的,与爱默生对宗教的反叛,对生命问题的关注是一致的。

结语

综上所述,爱默生思想与中国传统儒道思想有着深刻的联系,也有着其相契合的主客观因素,这种思想的交汇,一方面是真理在历史中的重复,是哲人智慧的体现,另一方面也是东西方思想文明与文化交流的结果。爱默生秉承西方文明的优秀传统,融合了东方文明,实现了东西不同的思想文化之间的融合、碰撞、认知与接受。东方思想和西方思想之间存在着差异,同时东西方思想又有着有利于促进与增强东西方国家之间的友谊与合作的相似的文化遗产,所以当今纷繁复杂的国际局势下,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和平发展的和谐世界不仅是可能的,而且也是必然的。

[1]Bode,Carl&Cowley,Malcolm,ed.The Portable Emerson[M].New York:Penguin Books USA Inc,1981.

[2]Richardson,Robert D.Emerson:the Mind on Fire[M].London: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5.

[3]Zhang,Congyi.et al.A Comparative Study of Western and Chinese Cultures[M].Changsha:Hunan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2004.

[4]Edward Said.Orientalism[M].New York:Random House,1978.

[5]Keping,Wang.The Classic of the Dao[M].Beijing:Foreign Languages Publishing House,1998.

[6]Legge,James.The Great Learning,The Doctrine of the Mean,Confucius Analects,The Words of Menciu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s Publishing House,1983.

[7]钱满素.爱默生和中国[M].北京:三联出版社,1996.

[8]陈绍燕.庄子的智慧[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

[9]朱哲.先秦道家哲学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10]曹顺庆.中外文学跨文化比较[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11]刘海平,王守仁.新编美国文学史[M].第1卷.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12]老子.道德经[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猜你喜欢
爱默生儒家思想老子
老子“水几于道”思想解说
微言大义
检察风云(2022年5期)2022-04-05 13:42:39
由《美国学者》看爱默生的教育思想
浅析老子之道:有与无
爱默生的“尊严”
儒家思想与书法
丹青少年(2017年4期)2017-02-06 03:08:31
智者老子
国内期刊对爱默生的研究综述
从“三吏”“三别”看儒家思想在杜诗中的渗透
人间(2015年23期)2016-01-04 12:47:46
儒家思想与学佛感悟
人间(2015年21期)2015-03-11 15:2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