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姗,牟艳娟
(桂林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政党,所以我国主流意识形态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内容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我党自建党以来,历来十分重视对高校的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宣传和教育,高度重视意识形态教育工作。新媒体蓬勃发展的近年,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也与时俱进,不断在原本的基础上更新其内涵,新增了许多顺应时代的内容。
新媒体时代,大众传播呈现去中心化的特质。去中心化即泛化传播,指的是传播层级的弱化以及信息源的权威性消解,传播的主体性也渐渐泛化,主体性被逐渐凸显,传播者的角色也从单向传输转化为双向互动。
新媒体时代大众媒体的特征可以总结为三点:全球化、数字化、多样化。
自2000年我国加入WTO起,国内新媒体的发展受世界影响,越来越具有世界性:即取其精华,学习外媒的经营理念,境外媒体在国内安家落户等。尽管我国大众媒体在世界上的影响力逐步加强,但仍然没有深层次的拓展影响,我国文化层面的全球化程度及竞争力相较于发达国家仍然处于弱势状态,文化进口大大高于文化出口。现阶段,国外文化强国如美国对我国的文化出口使得各种世界观、价值观涌入国内,大学生作为受众群体之一,不可避免地受到这些文化对于主流价值观的冲击。在新媒体蓬勃发展的时代趋势下,我国的大众传媒受其影响,向数字化时代迅速发展,人们生活的各个信息领域都推进了各种数字信息技术,例如其中的通信领域、大众传播领域中的的传播方式都改变了以往缺少互动性的单向传播线性模式,逐渐发展成为传播方与受众的双向互动模式,而传播的主动权也不再仅局限于传播者的手中。现今,信息接收者可按需选择适合自身的媒介,并且能够选择媒介来发布信息。媒体从以前的单向性传播转变为能够获得受众反馈信息,这促进了媒体更好地为受众在庞大的信息流中筛选、推荐适合受众的信息。
新媒体时代,大众传播的即时性、复杂性,使把这些未处理的讯息当作第一消息接收源的受众来说,非常具有迷惑性。高校大学生作为一个特定的社会群体,他们知识层次高、参与意识强、好奇心理重、个性化特征明显,尚处在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重要阶段,在大学期间,各种媒介是他们了解社会、获取知识、交流信息和联络感情的重要渠道。
海量的信息常常混淆作为受众的大学生的视听,使其目不暇接。在接收到国内外海量知识以及信息的同时,不实的、虚假的、思想导向错误的信息充斥在信息接收者的面前,甚至会对信息的真假慢慢丧失基本的判断能力。
这也是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易受到纷繁复杂的媒体信息的支配而迷失自我,丧失判断力而盲从、失去主流价值观,动摇主流意识形态认同观的原因。这些不利后果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学校的正常教学、科研秩序,甚至危及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一旦蔓延和失控,就会给高校和社会带来严重的危害。
新媒体不仅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推进作用,同时也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创造了前所未有的优越环境。但我们也应看到,当今世界,西方国家的强势文化及意识形态咄咄逼人,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大众传媒渠道及信息量的激增,在为我国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等方面创造了条件的同时,也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带来了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大学生接触网络的时间变多,思想观念及思维方式在潜移默化中改变。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对于媒体传播信息的不加分辨性、以及盲目对虚假信息的认同、对正确信息的直觉性排斥,本身就是一个对于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巨大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新媒体的出现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它的出现也反映出了市场经济利益驱动的基本原则,但使得信息接收者——特别是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发生了功利化的转变,从而使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利己主义等错误价值观和意识形态成为大学生更加推崇的“新哲学文化”,给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所提倡的正确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中国的社会仍旧处于转型时期,国内的政治、经济及文领域都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而产生变化,社会阶层的不断分化和这些阶层所产生的多元化利益关系使得人们的主流意识形态受到了相应的影响,产生了相应的变化。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化霸权主义在全球扩张,它凭借其先进的新媒体技术及话语霸权,通过电脑系统、纸媒、文娱节目等将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潜移默化地对我国的大学生进行传输,在不知不觉中对我国的公民进行洗脑,大学生此时正是形成自身思维的关键时刻,其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对自身国家的文化认同会因此而被渐渐影响,长此以往将会对我国大学的主流意识形态构成巨大的冲击。
同时,新媒体的产业化发展程度过快,也是我国主流意识形态控制力弱化的原因之一。大学生从对过去具有权威性的主流意识形态观念的信服变化到如今的迷惑、质疑和混乱的状况,使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空前复杂化。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文化发展也应紧跟步伐,如何趋利避害,是传播者与意识形态宣传教育工作者应慎重考虑的问题。
当前,在新媒体环境下,诸多社会现象都被放大化地呈现到受众面前,这在一定程度上激化了大学生的逆反心理及质疑心理,直接危及到了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及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信任度。新媒体的开放性、互动性和多元性等基本特性也大大加剧了这种大趋势,不可避免地注入了多重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在文化全球化的浪潮中,一些西方腐朽的意识形态随着浪潮涌入国内,严重影响了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撼动了其地位。
一成不变的单向意识形态宣传教育方式在这种大背景下已缺乏对学生的说服力,此种宣传方法失去了原有的效力。经历过新媒体散播的各国文化、各渠道信息熏陶过的大学生,对于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产生了质疑,大大影响了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效果。
虽然新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在新媒体时代遭遇了多方面、多层次的挑战,但我们在看到种种挑战的同时,更应该把握时机,深刻了解、利用在这个时机里的机遇,从而利用机遇来巩固大学生的主流意识形态。
在当前境遇中,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方式应更多地适应社会,增加其实践性,从课内教育延伸到课外教育,积极地把校园建设成为新媒体引导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构建的最佳阵地。
高校应当拓展新媒体渠道,从而使得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内容在课堂、教材出现的基础上进入新媒体。同时,大学生的主流意识形态宣传也应灵活使用手机、网络等大学生常用的媒体作为媒介,利用这些媒介的独有功能,增加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实践性、认同性及引导性,从而达到新媒体与现实两个空间的有机统一,实际上这也是渗透式隐形价值观教育在新媒体环境下的运用。教育者与大学生的互动关系也能在新媒体中得到促进,教育者能够运用微博、论坛等新媒介,与大学生进行交流,对大学生关注的话题、事件进行互动交流,从而潜移默化地宣传正确向上的舆论导向,将主流意识形态转化为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的理想信念和行为习惯。新媒体还能将高校打造为拥有活泼思想文化氛围的教育地,教育者能充分利用新媒体优势,通过使用学术沙龙、辩论赛、征文等参与性强的方式,用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净化校园风气及校园文化环境,营造健康向上的传播氛围,使得大学生能够正确树立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
随着当代社会科技的逐步发展,新媒体在各领域的发展给我国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开辟了充满希望的发展前景,众多媒介形态如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创造了广阔的空间和优越的条件。
新媒体蓬勃发展之前,大学生的主流意识形态塑造主要是靠大学开设的思政课程以及大学生求学十几年来积累的相关知识来实现的。大学生接触社会信息、各种知识只能通过课堂、报纸、杂志以及广播电视,被普及量相对较小,信息相对闭塞。我国高校的主流意识形态发展的环境框架,是由教育权威、受众数量、政策宣传、信息传播、大学生参与以及价值观认同等众多因素的作用搭建而起的。新媒体时代媒介的多样性,可使陈旧的大学课堂教育模式改变,创造出多种新兴的思想观念传播方式。新媒体时代的媒体品种、数量以及发展的速度都是以前任何时代所没有过的,这为大学生的主流意识形态宣传提供了多种途径和方法,使得新媒体时代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途径的可选择性上更上一层楼。
[1]张一.新媒体境遇下我国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困境与出路[J].现代教育论丛,2012,(12).
[2]武海鹏.新媒体的主流意识呈现[J].数字战略,2011,(9).
[3]李大棚.微博时代我国主流意识形态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策略[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12,(6).
[4]王玲.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2.
[5]高桂云,王兆瑞.新媒体环境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流地位的维护[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2,(2).
[6]陈第华.新媒体境遇中高校主流意识形态高势位建设研究[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2,(3).
[7]吴可佳.大众传媒发展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宣传的挑战[J].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4).
[8]李冬梅.新时期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问题研究[D].长春:长春理工大学,2012.
[9]顾晓英.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07,(4).
[10]李岩,曾维伦,何海涛.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载体[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