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全胜,陶 珂
(1.安徽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安徽 淮南 232001;2.陕西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西安 710119)
在传统翻译研究中,翻译质量评价标准只有一个——“信”或曰“忠实”。千百年来,中外译论家几乎都围绕这一标准单纯地从语言转换层面上寻找准确传达原文意义的理想翻译评价模式。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忠实”的标准在理论上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反对与质疑。事实上,这种单向度的评价标准对翻译史上的一些著名事件很难作出合理的评判,如林译小说、严译《天演论》以及戴乃迭对王蒙的中篇小说《蝴蝶》的翻译。针对传统翻译研究在试图寻找一条绝对实用的翻译标准过程中所遭遇的种种尴尬,辜正坤提出了“多元互补论”,“它意味着我们应该以一种宽容的态度承认若干个标准的共时性存在,并认识到它们是一个各自具有特定功能而有相互补充的标准体系。”[1]尽管多元互补论还待于进一步完善与发展,但它为翻译质量评价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翻译可以依据不同情况设置不同的评价标准,从而打破一个标准统一天下的局面。本文拟从翻译标准多元化的视角,结合相关理论探讨旅游文本英译质量评价体系。
翻译质量评价的过程是对译作价值的判断过程。价值首先是一个关系范畴,其所表达的是一种人与物之间的需要与满足的对应关系,即事物(客体)能够满足人(主体)的一定需要。就旅游翻译活动而言,评价过程实际上就是评判译文能否满足主体(尤其是翻译的委托人和译文读者)需求及其满足的程度。由此可见旅游文本英译质量评价有两个重要指标:一是满足翻译委托人需求;二是满足译文读者需求。
就具体的旅游文本英译而言,其委托人需要可能不尽相同,但总的来说,翻译行为的发起者或委托人(通常为旅游管理部门或旅游经济实体)的基本需求是:通过文本翻译,促进海外游客对我国自然美景、人文景观、民族文化习俗的了解和喜爱,吸引他们来华旅游观光,提高旅游经济效益,促进经济发展。这也是旅游文本翻译的主要目的。
翻译目的论认为,翻译过程的最主要因素是整体翻译行为的目的。一般来说,欲达成翻译目的,首要任务是要传递原文的意图。旅游文本英译是一种委托行为,委托人的需求支配着翻译目的。从常规上来讲,原文作者同样要按照委托人需求制作原文文本,但由于语言达意功能的局限性和其它环境(如原文作者的前理解结构)的影响,在实践中,原文的意图可能与委托人的需求存在偏差。为了使旅游文本翻译更好地体现委托人需求,动笔翻译之前,译者应该得到一份说明翻译目的的“翻译要求(translation brief)”,包括译文预期功能、译文读者、译文接受的时间和空间,译文的传播媒介以及其它翻译要求[2]。否则,翻译就成了无的放矢的盲目行为,预定的目的就要落空。
翻译作品注定是为读者服务的,读者是翻译活动中的能动主体,如果没有读者的能动的参与,翻译目的的实现也是不可想象的。正是由于读者的理解与接受,“才能使本文从死的物质材料中挣脱出来,而拥有现实的生命”[3]。而读者在接受活动中,总是从自己“前理解(fore understanding)”出发去阅读译作,根据自己的需求摄取相关信息。
旅游文本英译的服务对象是来华游客或潜在的游客。调查表明:来华游客中,以受教育程度为高中以上的游客为主,在受教育程度上高中以下的比例仅占7.8%,来华旅游的主要动机是观光旅游,其次是休闲度假旅游和文化交流等[4]。在翻译时,译者必须面对来华游客或潜在的游客,提前预测他们的审美趣味和接受水平,不断地使译文与心目中预设的读者(群)进行交流与对话,满足受众对“观赏性、移情性、知识性”等方面的需求。因此,旅游文本翻译质量评价过程中,以下两点值得重视:一是译文对游客或潜在的游客的接受能力的关照程度;二是译文对读者摄取相关信息的需求的满足程度。
从评价指标可以看出,旅游翻译的基本要求是使用读者能够理解与接受的语言表达方式传译读者所需求的信息,以达到翻译行为的发起者或委托人所预定的翻译目的或需求。基于上述基本要求,旅游文本英译质量评价步骤及其相应标准可分述如下。
翻译目的论认为,源语文本并非处于权威的中心地位,而是个有无限可能性的开放实体,是译者所使用的多种信息源中的一个。译者之所以选择某些信息,是因为他认为这些信息能够在目标文化中满足某种目的[5]。根据翻译目的论的有关原理,旅游翻译的原文并非权威的、唯一的信息来源,译者根据“翻译要求(translation brief)”,可以对原文中的信息加以选择,以便能够达到旅游的对外宣传目的,也可以从其它信息源选择一定量的信息加以补充。
然而旅游翻译的目的必须通过读者对译文的理解与接受才能最终得到实现。译者在关照委托人需求的前提下,还必须想方设法地与读者沟通,才能使译文在译文环境下发挥其功能,达到所预定的目的。接受美学理论认为,文本是一个多层面、开放的图式结构,它的意义可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地作出诠释[6],因此,对翻译而言,原文文本是静态的、个体的,而接受者是能动的、可变的、多层次的。这就要求译者在旅游翻译中不仅要根据委托人的要求以及原文文本的主要意图选择信息,还应基于接受者(读者)的需求与接受能力对原文中信息作必要的增减。
由此可见,在旅游文本英译中,译者可以对原文文本作适当的改写,可以将原文中所蕴含的某些信息排除在外,也可以从其它信息源挑选相关内容,补充原文信息。但改写并非译者随心所欲的行为,需要在权衡委托人和译语读者双方的需求的基础上,确保信息摄取适量性。
鉴于上述分析,我们认为旅游文本英译质量评价的第一步是:分析原文,考察从原文或其它信息源摄取信息的适量性。评价信息摄取是否适量的标准是权衡委托人和译语读者双方需求的满足程度。
哈贝马斯认为,言语活动是往来于“三个世界”的交往行动。这三个世界是:客观外在世界、社会世界和主观世界。按照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语言在交往行为中,不仅仅是工具,更具有陈述事实的功能、行为者自我表达的功能和帮助人们达成共识性理解的功能。
语言是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的基础,哈贝马斯以语言的可理解性为基本前提,提出言语行为的有效性要求:真实性、真诚性和合适性。具体说来,如果言说者不能提供可以理解的言语行为,那么交往行为就无法继续进行。在言语行为可理解性的前提下方可着手从以下三方面验证是否有效:“说话者必须有一个真实陈述(或陈述内容,该陈述内容的存在性前提已经得到满足)的意向,以便听话人能分享说话人的知识;说话人必须真诚地表达他的意向,以便听话人能相信说话人的话语(能信任他);最后,说话人必须选择一个本身是合适的话语,以便听话人能接受该话语,从而使说话人和听话人在以公认的规范为背景的话语中达到认同。”[7]
与其它交往行为一样,翻译活动交往主体(包括翻译委托人、译者、译文读者、原文作者)也是在客观外在世界、社会世界和主观世界里,通过语言交流,在评判客观世界、社会世界和主观世界中达成共同理解与共识的。首先,翻译主体必须依赖他们既有的有关自然世界的客观知识才能进行理解、解释、翻译;其次,翻译是一种社会行为,译者在翻译时必然会带着自己对社会的理解,与读者建立对话关系,但这种关系绝不是封闭的,它仍与客观世界保持着联系;第三,译者理解、解释原文本以及读者理解、解释译文本都会带着自己既有的主观理解去观照文本中的客观世界、社会世界和主观世界。但这种理解与解释必须放到社会认识与理解之中去接受检验与验证,看它是否被社会广泛所承认和认可。这才能保证个体主体的理解与认识的合理性与有效性。
旅游文本英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交往活动,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对翻译有重要指导意义。旅游文本英译属于应用翻译范畴,主要特点是以传达信息为目的,同时考虑信息的传递效果[8]。也就是说,信息传递的有效性是评价旅游文本英译质量的重要一环。
根据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及其有效性要求,结合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9-10]和旅游文本英译实际情况,笔者认为,考察旅游文本英译中译文信息传递的有效性标准为:(1)译文的可理解性。主要考察译文表达是否符合英语语法规范,这是有效性前提条件;(2)符合知识的客观性。也就是说,译文提供有关客观世界中的存在事态的陈述是真实的,以便与读者分享旅游目的地的自然景观和人文历史知识及其相关信息(包括交通、住宿等);(3)符合社会规范。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必须按照译语社会群体在广泛的交流与交往中形成的社会规范与潜在的读者进行平等对话,并使用这些规范来进行过滤、提纯、梳理、归纳、整合、运用、检验对话所得到的认识与理解,以确保翻译行为按照这些共同认可的社会规范行事;(4)意图表达的真诚性。如前所述,旅游文本英译是一种委托行为,因此译者应真诚地表达委托人的翻译意图,并在此基础上尊重原文文本的框架结构,尊重它的定向性,以真诚的态度与译文读者对话交流。
上文我们讨论了信息传递的有效性,但“有效性”仅仅是“有效”的前提,具有有效性的东西,并不能保证它在任何特定的场合都实际有效[11]。欲评价旅游文本英译中信息传递的实际效果,还必须考察译本能否最大限度地在译语环境实现其主导功能。
莱思(Reiss)根据布勒的语言功能理论分出三种文本类型:“重内容(content-focused)文本”、“重形式(form-focused)文本”、“重感染(appeal-focused)文本”,后来在彻斯特曼德版本里,她分别称之为“信息(informative)文本”、“表情(expressive)文本”、“感染(operative)文本”[12]。和其他文本一样,旅游文本具有多功能性,但旅游文本的最终目的在于吸引游客,关注的是“语后效果”。因此,旅游文本首要的、起主导作用的功能应是感染功能,其翻译成功与否在于译文能否再造“直接引发所期待的反应的文本形式”[13]。
就翻译评价而言,在具体操作层面上,首先应考察译文传达原文信息的方式是否符合目标语的旅游文本规范,避免以形害义,影响目标语读者对译文的接受。主要考察点有:文本开头与结尾、文本顺序(包括主题的扩展,文本的衔接与连贯)、文本结构(主要指文本的整体推进方式)以及文本的修辞特点。
作为介绍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旅游宣传资料,不可避免地渗透着浓郁的民族气息,包涵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译者如果不掌握两种文化的差异,并做出适当的文化转换,译文不仅会使外国游客难以理解,从而失去文化传播的功能,而且也难以实现文本的感染功能。因此,文化差异的处理也是旅游文本英译质量评估中的一个重要考察因素。就考察的对象而言,主要是基于中西文化差异(如生存环境差异、宗教信仰差异、心理差异、审美差异和风俗习惯差异等),评估翻译中所采用的文化转换方式(如增译、删减、转译、改写等)的得体性,既要传译源语文化的主要特点,又要适应译语读者审美与接受需要。
原文:从晋代开始,峨嵋山一直是佛教普贤道场,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距今已有一千多年文化史。峨嵋高出五岳,秀甲天下,山势雄伟,景色秀丽,气象万千,素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之妙喻。清代诗人谭钟岳将峨嵋山佳景概为十景:“金顶祥光”、“象池夜月”、“九老仙府”、“洪椿晓雨”、“白水秋风”、“双桥清音”、“大坪霁雪”、“灵岩叠翠”、“罗峰晴雨”、“圣积晚钟”。现在人们又不断发现和创造了许多新景观。进入山中,重峦叠翠,古木参天;峰回路转,云断桥连;涧深谷幽,天光一线;灵猴嬉戏,琴蛙奏弹;奇花铺径,别有洞天。春季万物萌动,郁郁葱葱;夏季百花争艳,姹紫嫣红;秋季红叶满山,五彩缤纷;冬季银装素裹,白雪皑皑。
峨嵋山以优美的自然风光、悠久的佛教文化、丰富的动植物资源、独特的地质地貌而著称于世。素有“峨嵋天下秀”的美誉。唐代诗人李白诗曰:“蜀国多仙山,峨嵋邈难匹。”明代诗人周洪谟赞道:“三峨之秀甲天下,何须涉海寻蓬莱。”当代文豪郭沫若题书峨嵋山为“天下名山”。古往今来峨嵋山就是人们礼佛朝拜、游览观光、科学考察和休闲疗养的胜地。
译文:Known for a thousand years as one of the four Buddhist sacred mountains in China,Mt.Emei is hence featured by diverse geographic landforms and beautiful scenery.Now many new sights have been found and developed in the mountain areas besides its ten old ones as Elephant Bath Pond,Cave of Nine Old Men,the Hongchunping Mountain Glen,etc.Filled with weird peaks,tranquil valleys,winding roads,abrupt waterfalls,luxuriant vegetation,aged trees as well as wild animals(especially the playing monkey groups),the mountainous scenery abounds in changes with seasons,which earns Mt.Emei the reputation of“the Most Elegant Mountain”in China and has been of all ages a resort for pilgrimage,sight seeing,the health recuperation and even scientific researches①原文与译文均摘自贾文波《应用翻译功能论》,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年出版,第153-155页。.
通观原文,上下段的内容有多处重复(见斜体部分),大量使用四字结构(见斜体部分),言辞华丽,描写虚化。译文按照读者的需求,进行结构重组,信息整合,突显原文的主题信息和感染功能。但有关旅游景点名称信息的省译,有违委托人的意图(旅游推介)和读者的需求(尽可能了解旅游目的地主要旅游信息)。可以说,不完全符合适量性的标准。因为景点介绍是一级主题旅游景区概览下“二级主题”[14],是景区主要精华所在,即使限于篇幅所限,景区概览性介绍之类文本中,景点不展开介绍,但至少应提及主要景点的名称。
就信息传递的有效性而言,上例译文所提供的信息属实,基本反映了委托人的意图,且尚未发现译文内容与英美国家社会规范相违背的现象。译文基本符合言语行为的有效性要求,但在语言表达上也有与英语文体规范不完全吻合之处。上例的原文中有大量的四字结构和华丽的描述,体现汉语表述的节奏美与形象美。译文在词语选用上,使用简练质朴的方式表达原文四字结构的基本内涵,形容词的使用主要用来描述事物的本质特征,没有给人浮华的感觉,符合英语表达简洁性的要求,但译文仍有顺从汉语思维方式亦步亦趋追随原文结构之嫌。英语文本结构一般呈倒金字塔状,将最重要、最生动和吸引眼球的信息放置在段首,其后内容按直线展开,有序衔接,层层深入。
如前所述,评价旅游文本英译能否最大限度地在译语环境实现其主导功能的主要考察点有:一个是传达原文信息的方式是否符合目标语的旅游文本规范;另一个是文化差异的处理方式。
旅游文本的跨文化对比分析表明,“英语旅游文本重在景点地理环境、服务设施、优势与不足诸方面的纯信息传递,而风光景色的描述评价篇幅则着笔不多,而汉语旅游文本往往更加突出旅游资源的社会身份特征,如:社会影响、历史沿革、发展业绩,更突出旅游资源的风光景色和人文特色,甚至占用很大篇幅来引用史书和文学作品及诗歌对于景点的颂扬和描述。”[15]上例的原文引述三位诗人(唐代李白、明代周洪谟、当代郭沫若)对峨嵋山的赞美之言,其中前两位诗人的诗句文化内涵丰富,很难传译其全部内容。即使勉强翻译,也只会徒然增加读者的阅读努力,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译文省译这两位诗人的诗句,仅译出郭沫若题名的内容,符合英语旅游文本重在纯信息传递的惯例,迎合英美读者审美心理。但译文过多使用直接陈述的语言表达方式,这种表述风格与英语旅游文本不尽吻合。英语旅游文本非常注重体现感染功能,其表述方式特点是频繁地“使用问句、祈使句和指示语”,并运用读者介入的视角,即常用“You”来引导句子(“you”approach),“使人产生人际交往和沟通及时性的印象”[16]。
基于上述分析评价,笔者试在原译文的基础上改译如下:
改译:Wish to visit a resort for pilgrimage,sight seeing,the health recuperation and scientific researches?Come to Mt.Emei!Once visiting,you will find there is much surprise.The mountain is praised as one of the four Buddhist sacred mountains in China,and featured by diverse geographic landforms and beautiful scenery.The ten traditional well-known scenic spots are:the Auspicious Light of the Golden Summit,the Moonlit Night at the Elephant Bath Pond,the Fairyland of the Nine Celestials,the Light Rain atHongchunping,theAutumnWindover Baishui Pool,the Double-Bridge Spray at Qingyin Pavilion,the Sunny Snow of Daping,the Verdurous at Lingyan Temple,the Clouds in the Clear Sky above Luofeng Peak,the Night Bell Ring at Shengji Temple.Nowadays many new sights have been found and developed in the mountain areas.Filled with weird peaks,tranquil valleys,winding roads,abrupt waterfalls,luxuriant vegetation,aged trees as well as wild animals(especially the playing monkey groups),the mountainous scenery abounds in changes with seasons,which has been eulogized by many poets since ancient times,and makes Mt.Emei win the reputation of“ the Most Elegant Mountain”in China.
使用传统翻译评价标准评价旅游文本英译,难免会出现诸多的不适与尴尬,这是因为翻译评价标准是受与翻译活动相关的各种因素制约的,这些因素错综复杂,涉及方方面面,企图在翻译活动中以一个标准一统天下的做法行不通。旅游文本自身特有的功能决定了旅游文本英译明显的目的性,要求翻译必须考虑行为主体根据自身的需要。基于此,本文从旅游文本英译两大主体——委托人与译文读者需求出发,首先探讨旅游翻译质量评价指标,继而深入研究指标达成的步骤与具体标准,最后通过译例分析表明,评价旅游文本英译质量关键是考察译本能否最大限度地在译语环境实现其感染功能,即引发翻译委托人所期待的读者反应,能够吸引更多的海外游客来华旅游观光。
[1]辜正坤.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J].中国翻译,1989(1):17.
[2]Nord C.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M].Shanghai: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60,25-26.
[3]马萧.文学翻译的接受美学观[J].中国翻译,2000(2):48.
[4]赵华,马耀峰,许聪聪.入境游客旅游动机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商业研究,2006,(22):42-44.
[5]范祥涛,刘全福.论翻译选择的目的性[J].中国翻译,2002(6):26.
[6]文军,陈梅.从企业翻译的接受者看企业翻译策略[J].上海科技翻译,2003(2):17-19.
[7]Habermas J.Communication and the Evolution of Society[M].Boston:Beacon Press,1979:2-3.
[8]方梦之.我国的应用翻译:定位与学术研究——2003全国应用翻译研讨会侧记[J].中国翻译,2003(6):47-49.
[9]吕俊.翻译学:解构与重建——论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对翻译学的建构性意义[J].外语学刊,2002(1):91-92.
[10]李传玲.翻译标准的解构与建构[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8(4):123.
[11]刘志丹.有效性要求:哈贝马斯对语言哲学的重大贡献[J].外语学刊,2012(3):8.
[12]司显柱,曾剑平.语篇:功能类型翻译[J].中国科技翻译,2007(1):9-10.
[13]Reiss K.Text Types,Translation Types and Translation Assessment[A].Chesterman A.Readings in Translation Theory[C].Finland:Oy Finn Lectua Ab,1977/1989:105-115.
[14]曾利沙.论旅游手册翻译的主题化信息突出原则[J].上海翻译,2005(1):19-23.
[15]康宁.从语篇功能看汉语旅游语篇的翻译[J].中国翻译,2005(3):87.
[16]熊力游,刘和林.旅游网页文本的编译策略[J].中国翻译,2011(6):6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