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 强
(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长沙 410127)
农业高职院校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培养农业和自然科学专业技术人才,是科教兴国的重要源泉。因此,加强“重农、务农、亲农、爱农”的校园文化建设是农业高职院校引领文化、服务社会、科学研究、以及履行人才培养的现实需要。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国家一直对“三农”问题高度重视。农业高职院校是“三农”科技水平的制高点,也是集散“三农”人才的地方。它为社会培养“三农”人才,以带动农村和整个社会向前发展。因此要营造一种激励学生学农的兴趣、引导学生立足“三农”钻研创业的校园文化氛围,培养学生 重农、务农、亲农和爱农,是农业高职院校服务社会的需要。
新形势下,我国教育的目的是以培养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为重点,造就“四有”和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实现这一目的的途径就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它有重要的育人功能,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如湖南生物机电职院技术学院自创办以来即注重教学、生产和科研相结合,教学上强调理论联系实际,提倡手脑并用,注重农场实习;利用新的农业理论提高当时农村落后的生产力,以新的农业生产技术进行宣传和指导农村的生产实践,以促进和发展农村生产。所培养的学生,由于既有生产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又有吃苦耐劳的品德,并能很快服务于社会,很受社会欢迎。
近年来,高校不断扩大办学规模,且由于一些新型专业的兴起,农业高职院校的学科呈现多元化,由单科性逐渐转变为多学科的综合性农业大学。但由于受传统观念对农业偏见的影响,还有就是农业高职院校自身对农业文化的传承与理解不到位,导致农业高职院校的传统特色优势逐渐被“弱化”,甚至“边缘化”。因此在农业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如何继续保持农业高职院校的传统优势,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资源,建设以“农”为特色的校园文化就显得十分迫切[1]。
与其他类型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相比,农业高职院校远远落后于它们。且由于人们不重视和对“农”的偏见,农业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以“农”为特色的传统优势正逐渐被遗忘,因此还存在有许多不足之处。
由于农业高职院校作为单学科学院发展时间较长,现今虽设立了一些文科专业,但总体上依然是以农科为主,文科专业是相当薄弱的。由于农业高职院校对文科课程设置非常稀少,人文教育活动的缺乏,从而也就造成了学校淡薄的人文氛围。纵观全国所有高等学校,农业高职院校先天文化底蕴就缺乏,缺少著名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因此也就无法提炼和归纳出具有自身特色的教学理念和办学思想。加上后天又未能与其他类型的综合性大学进行长时间的接触和交流,不能从外界借鉴和吸取文化理念。因此,农业高职院校必须加强学生的人文教育,提高人文素养。
一方面是农业高职院校与其他非高等农业院校,特别是综合性大学之间的交流和交往很少。由于农业高职院校学科专业的特殊性,试验需要大量的土地,市中心很难满足这样的条件。大部分农业高职院校都设置在郊区地带,与其他院校相距较远,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与其他高校交往的不便。另一方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学生、教师乃至领导与其他非高等农业院校、综合性大学的接触甚少。农业高职院校不能很好地提供或无法提供交流环境,学生、教师乃至领导个体就更难主动去交往。
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虽然其他非高等农业院校有许多成功案例可参考和借鉴,学习它们的改革策略、发展思路,当然也有向综合性大学取经。但农业高职院校大部分都只是从表面上进行了学习,没有进行过实际的操作与改进,所以使得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单一且说服力不够,从而也就没办法创新,不能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
农业职业院校学生文体活动应该体现农业特色,彰显个性。由于学校针对农业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宣传不到位,且轻视农业及多元价值观的冲击,农业特色精神文化的主旋律弘扬不足,因此农业高职院校往往忽视学校实际情况和学生的需求,一味只追求活动的数量。把校园文化活动局限在取悦大众和花哨的形式上,这些活动无法带给学生思考和感悟,更别提从这些活动中去体味重农,爱农,学农,敬农的情怀。有调查表明,部分农业高校校园文化活动虽然举办的如火如荼,但是文化素质教育不够到位导致精神不足,影响到创新性的发挥,也就难以建立具有自身特点的校园文化[2]。
农业高职院校的重点学科一般是农学、园林园艺和药学等学科,学生以学习技术为主。与其他综合性院校相比,农业高职院校的接触面比较窄,且由于学校对思政教育和德育等学科没有足够的重视,使得大部分学生都缺少人文素养。因此,各农业高职院校要结合自身特点组织开展人文素质教育,为广大师生营造良好的学习交流氛围。通过多种形式,激发师生的人文兴趣,使其从被动到主动享受人文精神的熏陶。[3]其一是组织各种人文知识讲座;开展人文知识问答、书画摄影等各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的人文素养不断提升。其二是加强人文素质课程的教学。各农业高职院校要结合新时期人才培养的目标,精心设计并科学建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合理安排课时,开设人文系列的必修课,选修课等。还要利用学校的有限资源制定合理的人文素质教育实践教学体系,为学生提供人文知识理论与实践的学习。其三是提高教师人文素质。教师是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关键,要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首先必须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学校可以定期组织教师参加人文知识的学习,教师个人也可通过自学的方式,不断提升人文素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注重专业知识和技能传授的同时,还应穿插人文知识的传授,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
农业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起点低,为了提升校园文化建设,就必须加强与其他高校之间的沟通、交流与合作。其一,可以学习他们先进的校园文化建设模式和途径,给我们自身的校园文化建设以启迪或思考;其二,各高校可以组织各种丰富多彩的文体比赛,提供给师生一个良好的平台,让各种不同的校园文化相互激荡、相互碰撞、相互融合,以此来提高师生的各种素质。在一致的问题上,可以共同探讨解决办法。在有分歧的问题上,每个学校应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开展有各自特色的文化活动。各高校相互之间多沟通交流,多学习思考,多借鉴和创新,树立自己的文化特色。
由于农业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内容缺乏创新性和独特性,学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其一,学校定位、办学理念和学科建设体现“农”的特色。对于农业院校而言,由于其在经费投入、社会地位、办学条件、师资队伍、学科专业等方面均处于弱势地位,因此高等农业院校要发展,更应该在整个高等教育系统中准确定位,形成自己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这是高等农业院校发展的基础和前提[4]。在农业学科已不占优势、学校发展定位指向多学科综合性大学的今天,农业高职院校在学校定位、办学理念和学科建设方面均要要体现“农”的特色。其二,校园文化应与农业文化有机融合。农业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应充分发挥自己的农业特色优势,并且紧密联系当地区域经济的发展,把农业文化带进校园,同时也让校园文化走进农村,走向农民,让校园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让两种文化充分融合在一起,互相促进。其三,继承农业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与时俱进。由于农业行业的重要性与特殊性,农业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弘扬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一方面要在全校师生之间大力弘扬校史文化,充分挖掘能够体现农业高职院校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各种资源,打造别具一格的校园文化。另一方面结合时代精神和服务“三农”等主题,在校园内倡导奉献和服务意识。
农业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活动要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同时,为适应时代发展,应进一步丰富文化建设的载体,比如,广泛利用网络等载体,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且具有农业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培养、陶冶和教育学生。一方面活动载体应结合农业特色,体现其独特的主题和特色,把学生培养成热爱和钻研农业,且乐于服务“三农”的宝贵品质。比如农业高职院校除了开展一些人文性的社团外,还可以开展一些如食品科技、园林园艺等农业特色的社团。另一方面活动载体应具有多元化和创新性,。如可以充分利用重大节假日和纪念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爱农、亲农等主题教育活动;可以深入开展文明礼仪教育等道德实践活动,可以大力开展文艺、体育活动,还可以大力组织理论学习型、学术科技型和社会公益型社团等各种社团;吸引学生大量参与并产生价值认同,从而不断提升校园活动的覆盖面与影响力,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 郭光华,向群.试论高等农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5(12):126-128.
2 张玲玲等.高等农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几点思考[J].华章,2010(10):44.
3 博伊.学院——美国本科生教育的经验[A].发达国家教育改革的动向和趋势(第二集)[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
4 侯晨曦.高等农业院校办学科学定位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9(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