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文乾(西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甘肃 兰州 730070)
在社会的发展之下,人们的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都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同时,武术发展也迎来了新的挑战与契机,构建出新的武术价值观,让大学生更好的传承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美德也成为各个高校武术教育中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下面就针对武术文化传承对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影响进行深入的分析。
武术是我国的传统体育项目,有着术道并重、内外兼修的特点,武术文化是中华文化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种积淀,因此,武术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同时也表现出了一些独特性,这包括几个方面:(1)以人为本的竞争性;(2)注重个人的技艺;(3)得与艺的有机统一。
武术文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有效表现,武术文化的核心就是极具特色的人体攻防技术,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武术文化也得到了不断的丰富,处处体现着中华民族社会道德观念与伦理文化。
操练武术的主要目的就是“强身卫国”,在我国武术史中,很多习武者练习武术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保家卫国,他们为了保护国家不惜付出自己的性命,如南宋民族英雄岳飞、明朝抗倭英雄戚继光、变法志士谭嗣同等等,他们在国家遭受畏难的时候挺身而出,为国家的生存甘愿抛头颅、洒热血。通过以上种种先进事迹的教学就能够有效唤醒大学生的爱国热情与民族精神,提高大学生的民族感与爱国精神。
武术文化与儒家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儒家文化道德伦理的框架之下,武术文化也形成了一种大义服礼、不稳人先的追求礼让的竞争观念,在解决矛盾时,也讲求“点到即止”的精神。很多武士通过切磋武艺来交流感情,这既不会伤害他们的生命健康,也可以在其中体会到竞技的乐趣,这些都是以人为本竞争意识的充分体现,让大学生学习这种精神不仅可以帮助他们调节内心的情绪,也能够帮助他们建立起良好的竞争心态。
武术文化有着丰富的人文思想与文化底蕴,其形式与内容都蕴含了中华民族的优秀道德品质,从古到今,中华武术都提倡以礼为先、以武修德的道德思想,而“礼”与“德”也是武术的格言,将该种精神融入武术教学中,对大学生的礼、德、仁、道进行规范,对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十分积极的效果。
就现阶段来看,我国很多高校依然在沿用上世纪的武术教材,学生普遍缺乏学习兴趣,同时,该种模式是难以满足培养现代化人才的需求的。考虑到这一因素,学校与教师必须要改革现阶段的教学形式,摒弃单一的教学模式,倡导文化传承和技能传授并重的教学思想,无论是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内容的确定与课程目标的制定都应该以传承武术文化为根本目的,充分的发挥出武术教学的育人作用。
为了充分的发挥出武术教学的育人精神,不仅要改革教学模式,还需要营造出良好的教学氛围,多开展一些武术社团活动,加强校园内部报刊、书籍、影像等资料的建设,为大学生提供学习武术文化的渠道,帮助他们更好的理解武术文化,这不仅能够充分发挥出武术教学的作用,对于大学生步入社会后的发展也是十分有益的。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鼓励学生真正的去接触武术,才能够帮助他们理解到中华武术的民族精神,为此,教师应该做好学生实践的领路人,采取科学的方式激发出学生练习武术的兴趣,让他们持之以恒的进行学习与交流,深刻的理解武术文化中蕴含的民族精神。
中华武术是先民的谋生手段,在师徒与血缘之间是一种武术传承演变史,在长期的演变下,武术也表现出了明显的师徒传承特征,这种传承特征也是武术文化的精髓之一,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将这种师徒之间的传承特征深刻的凸显出来,培养学生的传承意识。
媒介有着传承文化的功能,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媒介将武术文化宣传出去,充分利用学校中的各类媒体资源来宣传武术中蕴含的民族精神,这对于培养大学生的民族精神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总之,武术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武术教师需要深刻的看到武术中蕴含的民族精神,将武术文化的传承贯穿到各个教学环节中,规范大学生的行为规范,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1]蔡仲林,施鲜丽,葛耀.论高校武术文化教学与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06).
[2]赵军.论高校武术文化教学与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04).
[3]刘军,邱丕相.我国武术文化教育现状及其教育功能的传承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9(01).
[4]苏克强,胡素梅.传统武术文化的和谐内涵与传承途径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