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中山(郑州大学体育学院 河南 郑州 450044)
核心竞争力主要指的是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形成的被企业拥有或控制的,不易被竞争对手效仿的,可以持续产生独特竞争优势的资源和能力。而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属于核心竞争力的范畴,具体指的是大学生经过四年的学习而获得的并内化为自身的知识和技能,在就业市场竞争中获得竞争优势,不易被人模仿和剽窃的、可持续发展的一种综合能力。
本文从大学生就业行为模式出发,由内而外将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分为核心精神层,核心资源层和核心技术层三个层面。就业价值观、就业自我意识和就业个性倾向是核心精神层的主要内容,高校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就业核心精神层表现为在体育专业就业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稳定的、具有导向和能动作用的观念系统以及对就业问题的基本看法和根本观点。
通过高考进入体育院校的学生在体育技能方面都已达到一定的水平,进入大学之后,他们依然将精力用在体育技能的学习和训练上,力求体育专项潜能最大化地被挖掘出来,这种偏重运动技能的学习方式导致他们对未来的职业定位过于单一化。另外,片面地将体育技能水平作为评判求职能力高低的唯一标准,造成了他们忽视求职能力的培养,最终导致其求职综合素质的贫乏。由于体育专业就业渠道相对狭窄,多数高校体育专业大学毕业生要面对与其他专业毕业生竞争的现实,这种职业定位单一、求职能力低下的自身条件使他们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丧失竞争力。
高等院校设置体育专业的最终目的是为中小学培养合格的体育教师与优秀的体育指导员,但是“重技能、轻理论”的不合理现象仍然存在于各个高等体育院校,经调查,球类、田径和体操等传统体育项目依然是高校体育专业的教学重点,新兴的体育项目或因师资缺乏或因场地等硬件设施的不健全始终处于 “开设状况不尽人意”的尴尬局面。这种单一强调技能训练,专业设置滞后的人才培养模式,严重阻碍了体育专业人才的全面发展。这种教学模式单一、教学内容滞后的人才培养体系始终无法满足市场经济的需求。
高校体育专业连年扩招是生源质量下降的重要原因,经调查发现,很多高校体育专业方向为了能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其高举特招资格的招牌,广纳一定运动水平的学生进入高校继续深造,这部分学生进校后,由于要忙于参加各种比赛,只将学籍备案于体育专业内;另一部分体育专业的大学生,是因为文化课成绩不佳,而临时抱佛脚,“另辟蹊径”改学体育专业,这部分学生进入高校后,由于缺乏专业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最终造成体育专业成绩差和综合素养低下。
就业能力水平不高是高校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偏低的重要原因。就业能力是指在人才市场内借助充足的就业机会获得潜在的信心,从而获取和保持工作的能力。高校体育专业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第一、调整课程设置,根据市场需求,增设新兴时尚的运动项目教学课程,找准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与体育课程的结合点,并将其融入高校体育专业课程;第二、转型就业观念,摒弃“指导学生找工作”的理念,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开发职业规划。
在人才与就业岗位双方相互选择的市场经济大背景下,供求平衡与否是影响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的重要原因。一要加强学校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合作,完善人才培养与人才输送的长效机制,加强信息沟通与交流、加强就业实习指导,实现多方共赢;二要逐步构建高校体育专业毕业生职业跟踪和市场反馈体系,把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的高低、就业满意度、单位认可度和毕业生职业发展水平的高低等指标进行综合分析,为高等体育院校进一步改进毕业生培养模式提供切实有效的数据。三要构建高等体育院校就业指导专业师资培养机制。根据体育专业就业特点,加强就业指导课的市场导向性;邀请具有一定知识结构层次、社会背景的企业精英和专业人士参与到高校体育专业的就业指导中来也是提高就业指导工作实效性的切实可行的办法。
[1]李凤威,赵乐发.体育专业学生就业模式探索与研究[J].教育求索,2012,(1).
[2]黄雪,李新.综合大学音乐学专业毕业生就业核心竟争力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