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静波
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教师进修学校校长,高质量学习创始人
成长于教学一线、服务于教学一线的实战型教师培训师
“神啊,求你赐给我平静的心,去接受我无法改变的事;赐给我勇气,去做我能改变的事;赐给我智慧,去分辨两者的不同。”这是20世纪最为经典的祷告词,1934年由美国著名神学家尼布尔写下,二战时,这篇祷文不胫而走,传遍世界。
“赐给我智慧,去分辨两者的不同”,这是其中一句关键的话。现实是,我们确实没有足够的智慧,去区分什么是“无法改变的事”,什么是“能改变的事”。比如,我经常听到一些校长这样说:“我们学校生源差,学校要改变现状很难”,这背后的假设是:“生源差”是不能改变的事。校长如果真有这样的认识,学校改变当然是不可能的事情。然而,真的是这样吗?我们要通过逻辑分析。
“无法改变的事”与“能改变的事”的根本区别在于有没有解决方案。“无法改变的事”是没有可供选择的解决方案的,而“能改变的事”是有解决方案的。为了讨论方便,我们把“无法改变的事”叫做“限制”,把“能改变的事”叫做“问题”。哪些算作限制呢?比如,过去发生的事情、法律法规、高层的决策等,都可以看做限制。假设你今年没有考上期望中的大学,不管怎样,你都无法改变这个事情,这就是限制。面对限制,能做的就是承认并且接受限制的存在。当然,限制也有可能因为时空的变化,转变为问题。某同学上学经常迟到,这就是一个问题,因为解决这件事是有办法的。
那么,“生源差”是问题,还是限制呢?“生源差”,也就是升学考试时“成绩不好”。“成绩不好”又意味着什么?无非是“基础不好”,“学习动力不足”和“家庭条件不好”,而“智商低”的学生只占其中极少一部分。“基础不好”和“学习动力不足”是可以改变的,“家庭条件不好”与学习成绩没有必然的联系。因此,总体来说,“生源差”是一个问题,而不是一个限制,我们是有解决方案的。比如要解决基础不好的问题,就要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因此,我们不要把问题当成限制,否则我们会绝望。
再比如,某个地区实行“义务教育免试入学划片招生”的制度,对于该地区的一位校长来说,这是一个问题还是一个限制呢?有人认为这是一个限制,从而认真去遵守;而有人却认为这是一个问题,因此会想方设法去解决这个问题,从而感到焦虑和无奈,甚至可能采取非法的手段去突破限制,这样的后果会很严重。
因此,把限制当成问题,是自寻困扰;把问题当成限制,是推脱责任——“这个学生真笨”、“他是没办法学好数学的”等想法,就是把问题当成限制,只能让人产生自暴自弃的心态,对工作是丝毫没有帮助的。
问题应对的策略,就是要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案。根据NLP理论,凡事必有至少三个解决办法。所以,我们解决问题不要一根筋,而是要学会变通,不断找到更好的解决办法。
我们不能改变限制,但是我们可以改变限制的后果。比如,学校不能突破划片招生的限制,但是我们可以思考,在现有生源条件下如何提高教学质量,而不是因为“限制”让我们无所作为。那么,如何正确对待限制呢?可以分为以下四步:
第一步,区分问题与限制。简单的事情是容易分清的,但是大部分情况下问题和限制混在一起。比如,刚才说的“生源差”总体来说是问题,只有很少部分是限制因素。
第二步,接受限制。你必须接受“学生智商低”、“划片招生”、“资金不足”、“人手缺乏”等的限制,不要让我们的精力和时间纠缠于限制。
第三步,关注限制的后果。限制的后果,往往就是问题,是可以改变的。
第四步,改变后果。在不改变限制的情况下,我们如何把事情做好?我们有哪些新的可能性?换句话说,我们要学会“戴着镣铐跳舞”。
其实,解决任何一件复杂事情,其所需的资源都不是充足的。从这意义上讲,复杂事物里都包含限制和问题。教育领域中的事情大多是复杂事物,因此,清晰地认识“限制”和“问题”有助于我们形成正确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