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轲
王轲,语文教师,现居广东惠东。责任编校:杨 扬
人因思想而伟大,作文因思想而深刻。用思想来写作文,这是高考作文获得高分的不二法门。几乎全国各种版本的高考大纲(考试说明)都无一例外地强调了高考作文“发展等级”的首要要求就是作文要“思想深刻”。但从目前学生的现实状况和思想实际来看,一些学生低幼化思想严重,作文存在着思想不深刻的问题。
怎样才能使文章思想深刻?
一要透过现象深入本质,高屋建瓴审察事物,辩证思维剖析问题;二要摆现象、揭本质、挖根源、说危害,讲办法,逐层分析说清所以然;三要抓住规律、理清关系、对比曲直、驳斥谬论,多方阐发中在要害上。总之,站得高,想得远,挖得深,说得透,就能达到“深刻”的要求。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笔者在此试以西南联大这则素材为切入点,谈谈高中作文如何运用这些原则和方法达到思想深刻。
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历史系教授易社强(JohnIsrael)的新书《西南联大:战争与革命中的中国大学》,让我们再一次将眼光投向这一所早已不存在的大学。
“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这是西南联大校歌中的一句。西南联大汇聚陈寅恪、汤用彤、冯友兰、华罗庚、陈省身、李四光、茅以升等大批大师名家与科学巨匠,培养出了2名诺贝尔奖得主、175名两院院士、8名“两弹一星”元勋,铸就了高等教育史上不朽的丰碑。但是这所诞生于抗战烽烟中的大学简陋得无法想象。建在120亩的荒坟上的平房,泥地土坯墙、木格窗。铁皮屋顶的教室,冬寒夏蒸,一旦下雨,教授就只能用吼,甚至无奈地“下课观雨”。住在用茅草覆顶的土房宿舍,图书馆的瓦顶已是最好的配备。拮据的经费,竟然要求中国最著名的建筑学家梁思成五次改图纸,为的是严格计算木材用量,力求以最小的消耗建造出最好的“茅草房”。那些声名显赫的教授,为了温饱写字卖画、做饼销糕,甚至典当不多的家产。但即便在如此的乱世风雨之中,联大的琅琅书声也从未断绝。
读到这则素材,我们除了要为那些教授师生击节赞赏外,更应该把我们的思想之光投向他们的背后,问一问,是什么让他们在生存与战争的夹缝中坚守如依?这所大学为何能星光熠熠?为什么影响深远?
战争和革命的非常状态下,西南联大的师生住最简陋的屋,吃最粗糙的饭;在轰炸下学习,在硝烟中授课。但是,大师的队伍却得到了壮大。联大因有一个个性格鲜明、风骨铮铮的文化与科学大师,注定会成就一个时代的传奇。
梅贻琦校长说:“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他浸润欧风美雨,平时总是穿戴整齐,通常拿着一把张伯伦式弯把雨伞,很有绅士风度。在那样的年代,还是不得不让自己的夫人去摆地摊、打短工、自制糕点售卖以贴补家用。这样一位两袖清风的谦谦君子,在大事和原则问题上也从不退让,拒绝了当时云南省主席想让其女儿破例进西南联大附中的要求。
闻一多,富有创造力的学者和民主战士,他参加了联大的长征,为言论自由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因此被称为联大的完人——道德和政治的楷模。他也是一位浪漫的诗人,他会把讲课变成一个充满诗意的过程,所以他把上午的课换到了晚上。七点多钟,室外月上柳梢,室内电灯亮了,闻一多穿着深色长衫,抱着几年来钻研所得的大叠大叠的手稿抄本,昂然走进教室。学生们起立致敬又坐下之后,闻一多也坐下了;但并不马上开讲,却慢条斯理地掏出纸烟匣,打开来对着学生和蔼地一笑:“哪位吸?”学生们笑了,自然不会有谁真的接受这绅士风味的礼让。于是,闻一多自己点了一支,长长的吐出一口烟雾后,用非常舒缓的声腔念道:“痛——饮——酒——,熟读——《离骚》——,方得为真——名——士!”之后才开始讲课,有时讲得兴致盎然,闻一多会把时间延长下去,直到月光洒满校园的时候,才带着清凉的露水回到他的新南院住宅。
还有博学多才的陈寅恪、哲人气质的冯友兰、淡定傲然的朱自清、严谨幽默的金岳霖……那些气质各异、幽默风趣的教授们,那些神采飞扬的大师群体!仿佛是来自天外的光,照进了龟裂的土地,照开了混沌的华夏,刹那间,天地清明,万物芳华。
冯友兰先生所作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中言:“内树学术自由之规模,外来民主堡垒之称号,违千夫之诺诺,作一士之谔谔。”这也许就是西南联大的人文精神与气度风范:自由、独立、开放、信任。
大学的灵魂在于何处?陈寅恪先生有言: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换言之,即后世论者所强调的“批判性思维、多元主义、宽容和思想自由的原则”。当一群肩负使命,倡导自由、民主、科学的人与我们民族的命运合流共涌,“西南联大精神”便兀立于那个年代的坐标点上。西南联大,在极端艰苦的境地,在当政者的皮鞭有所不及的地方,在战争与革命的夹缝里,保持了人格、学术和思想的尊严。一代大师们以令后世怀想的魏晋风度,为中华民族保存了缕缕文脉。
西南联大,高山仰止!身在“宝山”,岂能空手而归?
了解了西南联大的历史、大师的轶事,抓住了西南联大的精髓,我们就不愁不会运用到作文中,有了这样厚重的历史素材和思想精神,我们的作文自然会思想深刻起来。学生运用西南联大这则素材,写出了一篇文质优美、思想深刻的文章。
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在一次追思“文化昆仑”钱钟书先生的活动中,清华大学一位老师这样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前面还有两句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这便是让我们心有所止,心在焉。钱先生学问做得如此出色,就是因为‘心在焉’”。但是看看我们周围,看看我们今天这个社会,有多少人则是“心不在焉”
……
请以“心要在焉”为题,写一篇议论文,不少于800字。
学生习作:
心要在焉
“故君子事来而心始现,事去而心随空”,清人笔记《菜根谭》中曾有这样一句话令我记忆深刻。事来事去,变化万端,为君子者,却能追循事物发展的规律,心系于事,最终发现事物玄奇之奥秘,深刻之道理。只有心在于此,不游移于他物,才能达到如斯君子之境界。
呜呼,古之君子不存也久矣,心之坚守不传也哀矣!遍观社会上的“海龟”“海草”,有多少人是真正为求学之真而踏出国门,为一展自身才华而重回国内的呢?据美国大学统计,每年都有一部分的中国学生修不完所学课程被学校留级,更有甚者直接购买假文凭,只为那一个镀金的学历证明。这不由得让我想到《围城》中的方鸿渐,心不在焉的下场只能落了个小小教员,终日担惊受怕,唯恐学历被揭穿。吾国今日的“学历门”“抄袭门”等事件愈演愈烈,这不由得令人叹息,那些心在于焉的学者真的就已经消失了吗?
又不禁追慕起上个世纪烽火硝烟中诞生的旷世一校——西南联大。在那里,聚集了中国上个世纪最杰出的学者,同时,也有那一群最敏而好学的学生。即使是刚到达昆明那一片简陋的教舍前,师生们的第一反应也不是先修整清理一下,而是即刻开始教学!荒草丛中的学堂,没有先进的教学设备,精美的教案课本,有的只是成千上百颗专注的心。历史的黄卷在心中,科学的理论在心中,文学的诗行在心中……一切都只因心的存在而鲜活了起来,跃动了起来。嬉笑怒骂,书生意气,指点春秋。一颗颗璀璨的匠星在那一片漆黑的夜空中照亮中国的学术之途,一切,只因心在焉。
曾在汪曾祺先生的散文中读到关于到西南联大的小故事,讲的是某一次日军空袭中众人都去了防空洞避难,却迂回到校舍时发现有一兄弟淡定地在炉子上熬中药,一枚炸弹在他不远处炸毁了一栋宿舍。问之为何不逃,答曰不畏日军,只求趁众人不在早早将药煎了。依我看来,这位仁兄之所以不怕,是因为心在于此,外界的轰炸、流弹他无心注意。推及治学之风,也无怪乎西南联大会出现那么多的大师、学者,只因一个“心在于焉”。
前辈们的专注也还能从字里行间觅得些许,我们有那么多的鼓励与支持,又怎能游心于外物,心不在焉呢?不要让心被光怪陆离的世界所迷惑,坚守那“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指引,去寻找那心中纯白无暇的莲花吧!
纵然跋山涉水,也有雪莲绽放于心的一刻。
文章开篇不凡,援用《菜根谭》中关于“事来”“事去”“心始现”和“心随空”的君子境界,提出要达到君子的境界,“只有心在于此,不游移于他物”的论点。开门见山,灵性妙语。
以西南联大为典型事例,进行分析论证,剖析深刻,入情入理,明确指出“心要在焉”重要意义之重大。揭示事物的内在的原因,因为“历史的黄卷在心中,科学的理论在心中,文学的诗行在心中……”所以“一切都只因心的存在而鲜活了起来,跃动了起来”,吹尽狂沙始到金。结尾处通过反问,强调我们应“坚守”,应“专注”,“去寻找那心中纯白无暇的莲花”,观点具有启发作用。意蕴深刻,让人回味无穷。
当然,读书的厚度就是作文的深度。思想的高度也不是凭空就能站起来的,也要靠平日的积累,要乐于思考。
使一篇文章深刻还有很多的办法,我们只是从一些角度给学生一点提示,希望我们的学生能够从这些方面去努力,做到思想深刻,写出一篇篇好的文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