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宝文
(江苏省新沂市合沟中学,江苏 徐州221439)
语文课要上得精彩,更要注重实效。上得精彩,学生才会乐学。注重实效,学生才能善学。那么怎样才能做到精彩与实效相结合?笔者根据教育规律和教学实践认为,精彩、实效、和谐语文课堂的建构,需要全体师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共同努力。
在初中语文课堂这个舞台上,老师的角色是导演、是剧务、是助演。
老师是导演,指老师是课堂教学的主要设计者、组织者。老师在设计语文课堂教学时,要充分发扬民主,集思广益,深入学生的学习生活,多听听他们的心声,多采纳他们的意见。因为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只有这样,才能设计出学生喜欢的课堂,才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找到归属感和成就感,体验到参与的快乐,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真正主人,这是实现学生乐学的有效方法。
老师是剧务,是指老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高质量的服务,要求老师在学生遇到困难,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及时给予点拨,学生最需要的时候出现在他身边。我们知道学生的需求是不可预知的,这就要求老师在课前做好充分准备。俗话说,交给学生一碗水,老师要有一桶水。作为一线语文老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博览群书,具有渊博的知识和睿智的头脑,才能给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才能引导学生思维的涓涓细流,长流不断,汇成智慧的大海,才能不断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老师是助演,是指在教学实施环节,老师和学生同台演出,民主平等,老师的戏份是导思导行,帮助学生疏通思维上的淤积。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助手,是学生解惑的工具,是学生行为的标尺。老师要饰演好这个角色,引领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就要在课堂上善于观察引导,观察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动向,及时洞察学情;这就需要老师走下讲台,融入到学生中去,蹲下来和学生一起去交流探讨,逐步引导学生由浅入深探求真知,引导学生探究课文的深层含义,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学生在老师的启发下,逐渐打开智慧大门,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从而自觉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提高语文学习效率。
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是主演。老师的努力和付出,只有通过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才能起作用,所以老师应把语文课堂这个主阵地交给学生,让他们唱主角。在这个过程中,分角色是必须的。由于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力不同,这就要求老师根据学生的不同特质,将他们编排成不同的学习小组,每组四到六人。老师在分组时要综合考评,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性格差异、学习习惯、学习基础、爱好特长、身高性别、责任心等因素。小组分编排要相对均衡合理,每个小组成员以小组推荐为主,选出责任心较强的有组织能力的学生担当小组长,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小组长负责小组内活动。比如学习《中国石拱桥》一课,老师要求学生依据课文描述,画出石拱桥的结构图,并分析中国石拱桥的结构坚固和形式美。这就需要有绘画特长的学生,带领小组成员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并作为小组代表展示小组学习成果。学习高尔基的《海燕》一课,老师要求学生有感情的诵读课文,这就要求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带领小组成员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懂文意,读出内涵,理解寓意。在展示环节,小组成员在小组长的带领下齐诵本课内容,展示小组风采。在这些课堂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主动性,每个小组成员都找到了集体归属感,体会到集体的力量、成功的喜悦,收获的是满满的自信,课堂教学效果自然会有很大提高。
师生的角色是相对独立的,又是相互融合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既是学生的引路人,又是学生学习和成长的伙伴。作为引路人,老师要对语文知识,要有全面深刻的理解,并能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特征、理解接受能力,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发挥学习小组长的带头作用。老师适时点拨,引导学生主动去获取知识,提高能力。老师在引导的过程中,要善于设疑导思,掘渠引流,最后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运用,水到渠成,浑然天成。老师的点拨要抓住时机,抓住要点,从而激起学生探求新知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
老师是学生学习和成长的伙伴,是指老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相信他们能通过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自行解决问题。在学生思考探究的过程中,老师切不可横加阻断,操之过急,甚至包办代替。老师要适当参与小组活动,对于学生取得的点滴成绩与进步,都要不遗余力地表扬,鼓励学生积极发言,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展现自我的机会,并通过展现特长增强自信心。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集体意识,以主人翁的态度对集体负责,在责任心的驱使下,学生就能自觉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这样就会大大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老师要及时提醒学生在小组内总结得失,查漏补缺。小组间取长补短,互相学习,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克服看问题的片面性,提高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每次总结,小组长要及时做好记录,小组成员利用课余时间继续探讨,并结合自身实际,不断克服自身弱点,弥补自己的短板,从而提高知识运用能力。
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探究完成老师预设的目标任务,取得阶段性成果是值得肯定的。但仅止于此,是远远不够的,学生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思维,对事物有自己的个性化认识,所以老师要留给学生质疑的空间,让他们把各自的看法、独特性的见解讲出来。比如自己在探究过程中还存在哪些疑点,对老师的教学还有哪些好的建议,对于课文中的知识还有什么迁移,还能联系到哪些社会现实问题等等。老师要善于引导,耐心倾听,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创新思维,使学生在语文课上学到的知识得到升华,使固有的理论得以创新,从而提升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来自课内,更是来源于课外,语文老师要不断培养学生勤于阅读、乐于阅读、善于阅读的习惯,使阅读由语文课堂延伸到课外,老师要教育学生养成摘抄名言佳句、写心得体会的习惯。读写结合,长期坚持,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开阔自己的视野,培养自己的阅读素养。学生不但要多读书,读好书,还要多发言,多锻炼,踊跃表达自己的观点,积极参加诸如朗诵比赛、辩论会等活动,积极参与课堂小组讨论,甚至是争论,并把自己的经验体会如实记录,有总结有反思,这样长期坚持下去,就能不断巩固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有用人才。
语文课堂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主阵地、主渠道,语文老师要把主阵地真正交给学生,发挥学生学习积极性,师生配合,切实提高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