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晓晴
钱晓晴,语文教师,现居江苏扬州。责任编校:舒 坦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师的最主要任务。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是衡量教师专业水平,评价教师工作态度、执教能力的重要依据。课堂是学校和教师做好教学工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主战场,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渠道。
教学质量如何进一步提高?答案是在继承和发扬吃苦耐劳、刻苦钻研等优良传统和作风的基础上,逐步实现质量提升由外延型向内涵型、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让有效课堂、高效课堂成为常态。
最近,笔者和语文组老师们一道学习了居爱林老师的一节语文课,受益匪浅,感触良多。
居老师在“美词积累,理解词义”环节,在字音上特别提醒“谆谆”是翘舌音,“津津”是前鼻音,而这两个字是江都人经常读错音的;在字形上着重指出于漪的“漪”是涟漪的“漪”;“镌刻”在表明动作情状和程度上的作用等,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美文朗读,整体感知”环节,学生带着任务自由朗读、思考、讨论并较好地实现了“知晓事件”“懂得感情”“明白写法”的学习目标。这个环节其内在的逻辑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教师遵循作者这一思路,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把握谋篇布局规律和方法即“一线贯穿”“首尾呼应”,训练了朗读、概括、抽象等技能。
新课程阅读教学目标中有这样一句话:“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如何落实这一能力目标?在“美点寻踪,自主探究”这一环节,通过学生细读课文,仔细揣摩,抒写美点赏析,全班交流,老师有的放矢,即时中肯点评,既让学生读懂了美点,又让学生学会了品味语言的方法。品味“年华似流水”这个句子时,通过重读“年华”,“年华”后拖长音、缓慢读出“似流水”的范读和学生模仿,让学生“用朗读感悟”法,感受作者表达的对岁月流逝而生发的沧桑感。品味国文老师教学《南归》诗这一段落时,教者肯定了学生多角度、多侧面分析,并对方法加以小结、强调:是什么、表达什么、怎么表达、为什么这么表达。有理由相信,在师生长期共同的语言实践下,学生一定能熟练地掌握品味语言的方法,继而形成鉴赏美、抒写美的能力。
本文作者深情追溯少年时代的“依依”往事,心底涌动着一股热流,文章所写事情简明,但每一件事都写得有声有色,文情并茂,文质兼美。
小时候,看山水画,“徜徉于山水之间”甚得其乐。看《水浒传》,犹如身临其境,甚是津津有味。读《千家诗》,春花秋月,夏云冬雪,一年四季让人沉浸在诗的意境之中,沉浸在美妙的享受之中。国文老师的讲课只要稍一回忆,就仿佛看到那左右摇摆的身子和注满情思的眼睛。读这样充满诗情画意的文字,让人怎能不感兴趣,不生快乐!
本节课的“吟诗诵词”环节,师生在吟诵之间表现、感受、领会诗词语言之美、节奏之美、抑扬顿挫之美、情感之美。师生声音洪亮,疾徐有致,全身心投入,情趣与神韵扑面而来。这样的读、诵、吟、咏怎不让人兴趣盎然,流连忘返!
课堂教学应放在“课程”的大背景下去设计和实施。新的课程观告诉我们,课程不只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是师、生、文本等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沟通对话、思维碰撞互动,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的过程。
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其精神成长,每一节语文课的教学设计与实施都应放在这样的背景下去思考和实践。
首先,居老师的课堂除了以个人优良的语文素养为学生提供示范之外,学生通过默读、朗读、吟诵、概括、抽象、美点赏析等语文实践活动,感知了语言美、传统文化美、情感美、表达美,激起了爱文学、爱语文的感情,语感、思维、方法、习惯、审美、道德等语文素养都得到了一定的训练和培养,语文学科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特点得以彰显。
其次,居老师尊重学生主体地位。课堂中以学定教,每一个环节皆从学生如何学懂、学会、会学出发,教师起到示范、引领、点拨、评价的作用,尤其是“美点赏析”环节,以学生个人探究为主,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对那位多侧面、多角度品析《南归》段落的同学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此外,在“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方面,居老师这节课也得到较好体现。如将辛弃疾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和田汉《南归》 中的诗句,专设一个吟诵环节,课尾出示“于漪寄语”“老师寄语”。不仅增加了学生的积累,而且激发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强烈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