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敏付婧
张敏,付婧,教师,现居湖北咸丰。
《三打白骨精》节选自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现已选入苏教版六年级语文课本下册。教师可以从他人一般容易忽视的细微枝节入手,在不经意间生发课文的趣味,更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文学作品的兴趣。
三生万物,文学作品绕不开的叙述怪圈。古代哲学博大精深,老子就曾经说过:“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有关“三”的智慧在中国人的生命哲学中可以说俯拾皆是,并且早已融入到中国人日常的生命形式中,另外它也是中国文学作品绕不开的叙事怪圈。教师在讲授此文的时候,拿“三”作文章可衍生出意想不到的效果,特别是可以培育学生探索文学奥秘的强烈兴趣。
教师可以就导入的时候切入,设置相关情境问题,亦可以在结尾时要求学生拓展联想,如问学生在古典小说中还有哪些带“三”的故事,如果教师适当给学生加以归纳总结,其效果将是潜移默化的,势必塑造学生关注细节,探寻文学作品一般规律的好奇心,强烈的好奇心是学生自发学习的开始。教师可以以四大名著为范畴,让学生有系统性的认知,如《水浒传》 里面有“三打祝家庄”、“施恩三进死囚牢”、“宋江三败高太尉”等等,《三国演义》里面有“桃园三结义”、“诸葛亮三气周瑜”、“三顾茅庐”等等, 《红楼梦》 里也有“刘姥姥三进大观园”、“金鸳鸯三宣牙牌令”等等,《西游记》里面除了“三打白骨精”外,其实还有“三借芭蕉扇”、“三探无底洞”。这些都是学生耳熟能详的故事,教师倘若能在此基础上做有意识的升华,其实对教师自身和学生学习都大有裨益。这样的拓展放在导入环节也并不费时,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放在课后旨在让学生探寻文学样式的一般规律。当然,这样的拓展需要学生有相当丰厚的阅读积累,也需要学生有一定的文学统筹能力,因此笔者在一定程度上又认为像这样“大有作为”的课文放在六年级似乎影响了它文学教育功能的正常扩大化,放在九年级或者高中也许意义更大。
三打白骨精,白骨精也可以是故事的主角。说完“三”,按照一般教师的思路,接下来恐怕就要重点分析孙悟空是怎样打的,打后的结果又如何。笔者不愿意老生常谈,欲从白骨精身上琢磨出趣味性来,其实白骨精也可以是故事的主角。孙悟空的主角地位当然是撼不动的,白骨精主角地位的加入让戏剧的主体更加多样,双料主角的结构还会让故事更加具有张力。
教师在设计课堂问题的时候大多会问及为什么一打不行,二打也不行,还要三打,此举旨在向学生说明孙悟空在与白骨精作斗争的过程中受到了来自师傅唐僧的阻力。这个结论诚然是正确的,或许这仅仅只是客观因素,另一个不容小觑的因素还应归结于白骨精。她不是一般的妖怪,说她成了“精”一点不为过,她真正的本领在于通晓人性,而且她还懂兵法,善于在人和妖之间周旋,唐僧和众徒弟之间,她是游刃有余的。孙悟空其实也算是个妖怪,它与白骨精唯一不同的是头上戴了紧箍圈,时刻受唐僧的约束。虽说孙悟空法力无边,百战百胜,但最终仅仅只能修成一个“战斗胜佛”,而白骨精却不一样,她太会攻心,她能够让唐僧师徒四人防不胜防。首先她采取的是美人计,这一招对唐僧和猪八戒是非常好用的。她化作一个美丽的村姑为唐僧送来斋饭,唐僧善良,猪八戒好色,他们差点就中了招。第一次未得手,接下来白骨精又易容成一名八旬老妇前来寻找女儿,这是运用了“三十六计”中的苦肉计,恰恰这一招又是最狠的。她不仅仅离间了唐僧和孙悟空之间的师徒情谊,还使得众徒弟起了内讧。原文中关于此次猪八戒的描写实在精彩(“八戒见了,大惊道:‘师父!不好了!那妈妈儿来寻人了!’) 可惜入选教材时被删除了,大失趣味。白骨精施展苦肉计的同时又发功套下了离间计,好一个狡猾的妖精。前两次的失败经历让白骨精恼怒不已,于是她将计就计,一不做二不休,又变成一位白发老翁出来寻找妻女,一家三口都整齐了,这一套连环计最终还是将唐僧暂时骗到了手中,手法之高明,无人能及。虽说教材中并未提及最后唐僧被俘的情节,但白骨精施展的一个又一个诡计是明摆在那里的,“三十六计”用到了四个,不能不令读者惊叹。如果教师能够从文本的细节着手,站在白骨精的角度生发一下,不经意间适当“赞扬”一下白骨精的诡计多端,而不是一味把她当做反面材料来处理(反面角色也可以是主角),同时鼓励学生养成读原著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