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情于教,以情传情——谈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2014-08-15 00:50:27吴小兰
语文学刊 2014年11期
关键词:导语孔乙己生命

○吴小兰

(昆山市正仪中学,江苏 昆山 215347)

《语文课程标准》把“在语文教学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放在课程总目标的首位,突出显示了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健康的情感和正确的价值观的重要性。“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语文教学过程不仅是一个“传道、授业、解惑”的认知过程,更是一个“陶冶学生情操,引导学生走向正途”的情感教学过程。情感就像一条彩带,贯穿于语文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连接着教材、老师和学生。语文教师要善于利用语文教学的学科优势,用情感影响学生的行为,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获得一种美的享受。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通过各种方式培养学生情感,具体做法如下:

一、善用导语,创设情境,感染学生

导语是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的突破口。新颖独特的导入语能起到一鸣惊人的效果,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妙用。好的导语,往往就像磁铁一样紧紧吸引学生的有意注意,引领学生登堂入室,很快进入到教学情境,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于漪老师在教《孔乙己》这篇课文时,一开始便设置了悬念。她说:凡读过鲁迅小说的人,几乎没有不知道孔乙己的,凡是读过《孔乙己》这篇小说的,几乎没有不在心中留下孔乙己这个“苦人儿”的形象的。孔乙己是一个怎样的艺术形象?我们仔细读这篇文章之后,就可以得到回答。于漪老师针对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巧设问题,造成悬念,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往下讲述效果自然会好。

导语艺术是语文课堂教学艺术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成功的导语如同刚刚开启的大幕,能让学生看到精美的舞台布景;犹如乐章的序曲,能让学生置身于唯美的意境之中;又像是一把金钥匙,能为学生打开知识殿堂的大门。常见的几种导入新课的方法有:1.承启式导语。2.激趣式导语。采用游戏的方式,采用歌曲、戏剧或故事等导入新课。3.情境式导语。如运用音乐导入,音乐能把学生带到一个美好的情境,让学生陶醉在音乐中,在音乐情境中主动学习。4.悬念式导语。于漪老师的《孔乙己》导入就是如此。通过设置疑团,激发学生寻求答案的欲望,带着这种强烈的愿望去学习,效果一定会事半功倍。

二、角色朗读,唤起热情,激发感情

文章不是无情物,枝枝叶叶总关情。文学作品越好,作者的思想感情越强烈、越真挚。想要有效的领会作品的思想情感内涵,必须借助于朗读体味,揣摩其内在意蕴。这样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会受到熏陶和感染,达到先声夺人,以情感人的效果。“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足见朗读的重要性。

叶圣陶先生称朗读为美读。他在谈到美读时说:“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这无非如孟子所说的‘以意逆志’,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诸如此类。美读的方法,所读的若是白话文,就如戏剧演员读台词的那个样子。所读的是文言,就用各地读文言的传统读法,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1]188叶先生改变了“有口无心”式的阅读方法,提出要做到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调动所有的感觉器官,达到读者与作者的情感相通,这对于我们的语文教学来说是非常有益的。

教师的朗读应该生动形象,读出抑扬顿挫,具有激发性和感染力。如进行《春》的朗读教学时,教师宜用舒缓而欣喜的语调,再现出柔韧的春草、美艳的春花、和煦的春风、湿润的春雨等形象,使学生既感受到生意盎然的美好春光,又充满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美好情怀。在讲授《荷塘月色》时,教师可采用低沉而缓慢的语气语调,渲染出一种不满现实黑暗却又无法超脱的苦闷、彷徨之情,这样就可以准确地把作者的“淡淡哀愁”传达给学生,使学生较为准确地理解课文。

三、寓情于教,挖掘内涵,陶冶情感

这里的“教”是指语文课的教材。语文教材丰富多彩,有情景交融的诗歌,有如诗如画的散文,有曲折生动的小说……无一不是蕴含浓郁的情感色彩,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也指具体的语文课堂教学。教育的终极目标在于培养人格完善的人,提倡情感教育。文学作品的教学,是语文阅读教学中最能触及人的灵魂和最具艺术魅力的内容。教师讲授知识时,要尽可能地与情感建构联系。教师应该认真钻研教材,领会德育美育渗透的目标,引导学生挖掘课文中极富感情的内容,引导学生历经分析、理解、品味、鉴赏的思维过程,来感染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性情,叩开学生的情感之门。在具体的教学中,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境(如图画、音乐、幻灯、电影、录像等),通过渲染氛围、体验情境,来陶冶学生的情感,实现老师学生心灵的沟通。

《紫藤萝瀑布》中,作者宗璞受到辉煌的紫藤萝瀑布的启示,感受到了生命的永恒,心中的焦虑悲痛最终化为精神的宁静。现实生活中,有些学生受到一点点挫折困难就受不了,要死要活的。我意味深长地说:“花的生命都如此的顽强,十几年的风风雨雨还能长得生机勃勃,作为人类我们还有什么可害怕的呢?”同学们由此感悟出只有热爱生命,生命之花才会开得鲜艳而茂盛。

在新形势下,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烦恼和困惑,迫切需要生命教育予以引导,帮助他们正确处理“生命与自我、生命与他人、生命与社会、生命与自然”的关系,以便形成健康的心灵。而莫怀戚的《散步》正好就是这么一曲生命的颂歌,教师要引导学生好好体会。

四、提高修养,拨动“情”弦,以情传情

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师的行为和活动对培养学生健全人格起着潜移默化的重大影响,语文教师尤其如此。“要撒播阳光到别人的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传道者必须闻道在先,自身也必须有高尚的灵魂。教师不仅要有较高的文化修养,而且还要有较高的道德修养。“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要有着对生活的爱,常怀感恩之心,发现并感受生活的美,言传身教感染并影响着学生。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一定要先做到。教师要以身作则,用人格力量来教育和感染学生。做一个高尚、正直、无私、有爱心、有独特人格魅力的人。语文老师更是要有一点真性情。杜甫说:“由来意气合,直取性情真。“矫情,做作,市侩,虚伪,俗气,都是性情的天敌。太世俗,是做不好语文老师的。[2]296只有这样,我们的言行才能对学生产生震撼,才能吸引、感动、教化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一篇好的文学作品总有一些言简意赅、言简意深、言简意丰的语言,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就要引导学生重锤敲打,使其中包含的思想感情得以闪光,以引起学生的共鸣。

“情商是决定人生成功与否的关键”,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追求的最高境界就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根不断的“情”弦,每一篇文章都有某种或强或弱的“情”音,积极的情感是照亮学生全面发展的光源,而语文就是充满情感的沃土。语文教学呼唤着情感,作为语文教学工作者,我们要把这种情感传达给每一个学生。只有师生心心相印,情感相融,才能真正感受到语文的艺术魅力,陶冶情操。

[1]叶圣陶.叶圣陶教育名篇[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黄厚江.语文的原点——本色语文的主张与实践[M].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

[3] http://blog.163.com/ajbzjyf@ 126/blog/static/9712101120089763035848/

[4]陆海娟.让语文课堂“美”起来[J].新课程学习(社会综合),2009(9).

[5]方明.陶行知教育名篇[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6]肖川.教育的理想与信念[M].岳麓书社,2002.

[7]李志军.构建语文课堂教学艺术之美[J].中小学电教(下半月),2010(3).

[8]http://www.fjzzjy.gov.cn/newsInfo.aspx?pkId=57553

猜你喜欢
导语孔乙己生命
导语
《孔乙己》“读写结合”教学设计
阳光
本期专栏导语
孔乙己(下)
孔乙己
导语
戏曲研究(2017年2期)2017-11-13 03:10:03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珍爱自我,珍爱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