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教材
——高考复习的有效策略

2014-08-15 00:50蔡奋琪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4年14期
关键词:考试题文言答题

蔡奋琪

回归教材
——高考复习的有效策略

蔡奋琪

高考命题的依据是“课标”“考纲”与“教材”,命题往往“源于教材但又高于教材”。在高考语文备考中,应该重视回归教材,认真研究高考试题在语文教材中的显性与隐性呈现。只有这样,才能以不变应万变,才能真正地提高复习的效率。那么,如何回归教材,让语文备考有的放矢呢?

一.关注教材内容在高考试题中的显性呈现

所谓“显性呈现”,是指试题直接出自教材或明确要求联系教材作答的试题。这类试题需要考生在备考中仔细梳理《课程标准》中规定学习的必修和选修教材,重视对教材中的基础知识的识记和积累,注重对相关知识的比较、引申、归纳。历年全国各地高考试题中“显性呈现”教材的试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古诗文默写,主要直接考查必修、选修教材中规定了需要背诵的篇目。近几年全国17套试卷无一例外地设置了该题型,所考查语料涉及高中必修、选修教材及初中教材中古代诗歌散文中的名句。多年来这道题目都按照各省市考试大纲及补充说明中规定的范围来命题,既显示了高考对古诗文优秀篇目背准记熟的一贯要求,又体现了不增加考生负担的人文关怀。

二是文言实词、虚词的理解与教材的关系极为密切。文言文阅读必须掌握的120个实词和18个文言虚词,在中学所学到的课文中都出现过,文言实词和虚词理解题一般都能在教材中找到相应的答案。文言虚词的考查大都是采用选文中的句子与课本中的句子比较判断的形式来命题,考生可以通过课本中某些关键词语的理解比照分析试题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三是文言断句题和翻译的选料直接选自教材中的课后练习题或延伸阅读材料。如2012年高考湖南卷文言断句题采用选择题型,A项出自《苏武传》课后“研讨与练习”第三题;B项出自《廉颇蔺相如列传》课后“研讨与练习”第四题;C项出自《烛之武退秦师》课后“研讨与练习”第三题;D项出自《孟子对滕文公》,是对《寡人之于国也》的延伸阅读。这个题目选择多个语段断句,相当于增加了四段文言材料,较往年从文言阅读选文中取材难度增大了很多。但由于命题人选材时注意了与教材的直接或间接联系,对重视课本教学有较好的引导作用。

二.探究教材内容在高考试题中的隐形呈现

所谓“隐形呈现”是指试题虽然没有明确提示与教材的联系,但无论是命题形式还是考查内容,或者答题所需要用到的基本知识,都可以比较明显地在教材中找到与之相关的内容,很容易让考生产生“似曾相识”之感。这种间接出自教材的试题,最能考查出考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因而也常常受到命题人的青睐。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教材中的题目类型及答题方式在考试题中的呈现。如2012年江西卷的古代诗歌鉴赏试题,选用北宋著名词人秦观的《江城子》,设置的第1题为“概括‘杨柳’‘飞絮’意象的内涵,并分析这首词表达的情感”。解答这道题时,可以从选修课本《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找到具体的方法,如第二单元“赏析指导”中就有如何解答意境型诗歌鉴赏题目的指导方法,再加上教材中几乎每篇诗歌之后都有“创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意境,表达了什么情感”之类的练习题,只要认真学习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这本选修教材的考生对如何解答“意象、意境赏析”之类的题目是不会感到困难的。

二是教材中的相关知识在考试题中得到转换与迁移。高考语文要求考查考生“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和探究”等六种能力,其中对“表达应用”和“探究”这两种能力的考查基本上都是体现在知识能力的转换和迁移上。如2012年高考浙江卷在语言文字运用部分第7小题考查了新闻材料阅读,设计了两道小题,第(1)题“用一句话概括这则新闻的主要内容”;第(2)题“就此现象谈谈你的看法(不超过80字)”。无论是概括新闻内容还是谈看法,都与在选修教材《中外传记选读》中学到的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

由此可见,在高考语文备考中,我们一定要重视回归教材,因为不管高考试题怎样变化,我们都可以从学过的必修和选修教材中找到相对应的知识点,找出答题的思路和解题的方法。尤其要重视课文前后的“单元阅读提示”“赏析指导”“研讨与练习”“探究·讨论”“相关链接”以及“梳理探究”部分的内容,提升转换、迁移答题能力。如果我们在备考中能够认真琢磨这些题目,就能从中获得高考必备的答题能力。

蔡奋琪,教师,现居甘肃清水。

猜你喜欢
考试题文言答题
邀你来答题
邀你来答题
酯缩合在高考试题中的应用
邀你来答题
做好干涉实验,答好高考试题
邀你来答题
一道集训队选拔考试题的推广
摭谈闻一多的文言诗
例谈几道2018年高考试题
文言断句判断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