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亮辉
(湖南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南 长沙410012)
柯灵曾赞誉《围城》为“一棵人生道旁历经春秋、枝繁叶茂的智慧树,钟灵毓秀,满树的幻想之花、心灵之果,任人随喜观赏,止息乘荫”。的确如此,我先后读过多遍《围城》,几乎每读一遍都有新的体验与发现。在此,作札记一篇,浅谈品读《围城》的收获和感悟。
《围城》一书展示的是现代中国知识分子平凡普通的现实生活,小说中刻画了一大批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知识分子形象。他们游离于当时的抗日烽火之外,虽然都是留学归来,受到了西方文化的熏陶,但他们没有远大的理想,又缺乏同传统势力和思想斗争的勇气,结果甚至无法把握自己的生活。像出身传统士族家庭,受中国传统教育后留学西洋的方鸿渐、“冷若冰霜、艳若桃李”的苏文纨、率直中夹杂蛮横的赵辛眉、庸俗贪财的学术骗子李梅亭、柔顺之下深藏心机的孙柔嘉……
《围城》以1937年留法学生方鸿渐学成归来、辗转奔波、到处碰壁的故事为中心,展示了一群留学生与大学教授在生活、工作、家庭等人生问题上遇到的种种矛盾纠葛。作者以调侃戏谑的笔调通过对主人公方鸿渐教育、爱情、事业、婚姻四大阶段的描写,揭示了现代人的生存困境,反映了整个现代文明的危机,表达了人生如同围城这一具有哲学意味的主题,蕴含着深沉的生命意蕴。
钱钟书先生是“中国之大儒,古今之通人”,他的睿智、洒脱、冷峭、诙谐、犀利的种种神韵尽注作品之中。《围城》如同一座蕴涵丰富的宝库,读者永远无法穷尽它,其幽默风趣的语言,生动奇异的比喻,鞭辟入里的讽刺,让读者爱不释手,其隽永的内涵、深沉的生命意蕴不断给读者以深刻的启迪。
我曾多次细读《围城》,每每重读,都会有新的收获和感悟。阅读之余,偶会发笑几声,笑过之后不觉深思隐藏于幽默和笑料背后的深沉意蕴。品读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书中生动形象的外貌神态描写,其诙谐的语言、生动的描写让人不得不感叹作者学识之渊博、文化底蕴之深厚。例如:
(1)孩子不足两岁,塌鼻子,眼睛两条斜缝,眉毛高高在上,跟眼睛隔得彼此要害相思病,活像报上讽刺画里中国人的脸。
(2)沈太太生得怪样,打扮得妖气。她眼睛下的两个黑袋,像圆壳行军热水瓶,想是储蓄着多情的热泪,嘴唇深的浓胭脂给唾沫带进了嘴,把黯黄崎岖的牙齿染了道红痕,血淋淋的像侦探小说里的谋杀案的线索。
(3)她只穿绯霞色抹胸,海蓝色贴肉短裤,镂空白铁皮鞋里露出涂红的指甲。有人叫她“熟食铺子”(c h a r c uterie),因为只有熟食店会把许多颜色的暖热的肉公开陈列;又有人叫她“真理”,因为据说“真理是赤裸裸的”。鲍小姐并未一丝不挂,所以他们修正为“局部的真理”。
(4)唐小姐妩媚端正的圆脸,有两个浅酒涡。天生着一般女人要花钱费时、调脂和粉来仿造的好脸色,新鲜得使人见了忘掉口渴而又觉嘴馋,仿佛是好水果。她眼睛并不顶大,可是灵活温柔,反衬得许多女人的大眼睛只像政治家讲的大话,大而无当。古典学者看她说笑时露出的好牙齿,会诧异为什么古今中外诗人,都甘心变成女人头插的钗、腰束的带、身体睡的席,甚至脚下践踏的鞋袜,可是从没想到化作她的牙刷。她头发没烫,眉毛不镊,口红也没有擦,似乎安心遵守天生的限止,不曜弥补造化的缺陷。总而言之,唐小姐是摩登文明社会里那桩罕物——一个真正的女孩子。
(5)满嘴鲜红的牙根肉,块垒不平像侠客的胸襟,上面疏疏地缀几粒娇羞不肯露出头的黄牙齿。
(6)鼻子短而阔,仿佛原有笔直下来的趋势,给人迎鼻孔打了一拳,阻止前进,这鼻子后退不迭,向两旁横溢。
(7)肥而结实的脸像没发酵的黄面粉馒头,“馋嘴的时间”咬也咬不动他,一条牙齿印或皱纹都没有。
(8)他两道浓黑的眉毛,偏根根可以跟寿星的眉毛竞赛,仿佛他最初刮脸时不小心,把眉毛和胡子一股脑儿全剃下来了,慌忙安上去,胡子眼眉毛换了位置;嘴上的是眉毛,根本不会长,额上的是胡子,所以欣欣向荣。
品读《围城》的读者,大多被其妙喻珠联的语言、耐人寻味的幽默、鞭辟入里的讽刺、力透纸背的深刻思想折服。而作品中诸多蕴含深意的细微之处往往被一些人忽略。文中有诸多蕴涵深意的象征辞微而言深,语淡而味长,蕴含着深刻的象征意义。
比如书中的主人公方鸿渐就具有象征意义。作者在书中描写了方鸿渐教育、爱情、事业、婚姻四个人生阶段中进城—出城—进城—再出城的经历。作者并未赋予方鸿渐的人生旅程以任何可称为崇高的理想追求和伟大的价值目标,而只是具体生动地在一个普通人身上体现了最起码的人生四项内容,就使方鸿渐这样一个普通的现代人和平凡的生命历程具有了普遍概括性和象征性。方鸿渐的经历,并不是独有的个人经历,它概括了整个现代人的生存困境,象征着整个人类的基本生存状况。
又如文中写的老式时钟也颇具象征意义。方鸿渐结婚后,父母送他的礼物就是挂在墙上的老式自鸣钟。父亲的目的是“要你们这一代人保护祖物,世传下去”。虽然每分钟慢走几分,父亲却说:“这只钟走得非常准。”到小说结尾的时候,这只钟已经慢了五个钟头。在这里,老式时钟并不仅仅是个落伍的计时机,它具有更深层的象征意义。它象征着落后于时代的旧思想、旧传统、旧文化。小说结尾的最后一句话是:“这个时间落伍的计时机无意中包含对人生的讽刺和感伤,深于一切语言、一切啼笑。”这是点睛之笔,这句话可以理解为:传统观念、家庭以及挣扎的婚姻,多么落后于时代,可是局中人一点办法也没有,只能无奈地“忧世伤生”而已。方鸿渐人生道路的悲剧,在于他始终没有摆脱中国传统观念的影响,他无法以自己的独立人格去选择一条适于自己发展和自我价值实现的路。
又如《围城》中火铺后面废墟里的那个破门框,空空地立在那儿,是个“一无可进的进口,一无可去的去处”。它具有象征意义,象征着人生是“一无可进的进口,一无可去的去处”般的绝境。在《围城》中,方鸿渐推开门走了出去,他走出了家门,但无法走出人生的困境,无法认同自己的身份,无法找到自己的归宿。
再如《围城》故事接近尾声时,孙柔嘉对方鸿渐的埋怨:“好好地讲咱们两个人的故事,为什么要扯到全船的人,整个人类?”通过孙柔嘉这句话,读者能从中得到其隐藏的暗示意义:“围城”描述的不单单是孙柔嘉和方鸿渐的人生困境,不单单指书中一大批留洋归来的知识分子的人生困境,而是象征全人类的生活状况和生存困境。这个场景暗示了《围城》的思想批判意向最终是指向整个人类存在的。
《围城》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其书名“围城”二字具有独特的魅力。“围城”喻示着“封闭”和“局限”。在作品中,钱钟书先生赋予了“围城”以深刻的哲学意蕴。在这里,以故事主人公方鸿渐为评析对象,谈谈我对“围城”二字的理解。
1.环境“围城”。方鸿渐生存的时代,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时代,封建主义与资本主义、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侵略与反抗、新与旧、土与洋、内乱与外患……中国被卷在了时代的漩涡里。《围城》给我们展现的就是这样一个复杂背景下的现实世界。无论是在封建方翁的大家庭中,上海大都市方鸿渐挂名岳父的商人银行里;还是书香门第、大家闺秀苏文纨的客厅以及高级知识分子云集的三闾大学校园内,到处充斥着这种无聊、虚伪和自私。
对方鸿渐来说,回国的邮船与世隔绝,百无聊赖,自然如同“围城”;对他来说,到了上海就应该是走出邮船这个“围城”,可是上海是“希腊神话里的魔女岛,好好一个人来了就会变成畜生”;到上海后失业无着,爱情碰壁,他希望走出“围城”,不惜历经艰辛来到三闾大学,而三闾大学并不如他设想的那么好,是一口龌龊的“大酱缸”;他疲惫至极,想建立起一个唯一可以得到些片刻休息的家庭,然而,即便是被称作“避风港”的家庭,也不知“藏有多少仇嫉卑鄙”。在逃离了一个个“围城”之后,方鸿渐又闯入了另一个“围城”。就这样,出城,等于又进城,再出城,又再进城……永无止境。
2.婚姻围城。钱钟书先生把婚姻比作“围城”—“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语气中充盈着对婚姻的无奈。
方鸿渐没有结婚的时候想结婚,由鲍小姐—苏文纨—唐晓芙—孙柔嘉,最终在“失掉自主”的情况下,身不由己地与孙柔嘉结了婚,这是他婚姻家庭的进城与出城。在婚姻家庭中,方鸿渐始终处于被动,深受来自大家庭的压抑。在大家庭里长大的方鸿渐,通过和孙柔嘉结婚,才渐渐明白到家庭关系之复杂。兄弟之间、婆媳之间、媳妇和媳妇之间的明争暗斗,相互都恨不得吃掉对方。情形一如他自己所说:“一向和家庭习而相忘,稍能从局外人的立场来观察,才恍然明白这几年来兄弟妯娌甚至父子间的真情实相,自己犹如蒙在鼓里。”结婚后,方鸿渐被亲戚看不起,被太太无聊的唠叨、不休的吵闹苦恼,同时又受到老式家庭的要求和困扰,深陷婚姻“围城”。在婚姻这座“围城”里,他处处寻找感情的归宿,又处处失魂落魄,受尽了痛苦的折磨。
从方鸿渐的人生,我们感到了人生如“围城”,婚姻如“鸟笼”的无知和空虚,看到了人与人之间如刺猬的冷漠。
3.文化“围城”。方鸿渐生存的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正值中国新旧文化的交替阶段。方鸿渐留学西洋,受西方现代化文化尊重个性,鼓励个人发展思想的影响,主体意识开始有了觉醒,有了追求自由生活的理想和愿望。但在强大的中国传统文化专制的桎梏下,他的理想和愿望又不能不化为泡影。他身上有一些最旧、最可怜的东西。他是中西文化的结晶,名分上很新,骨子里却很旧。新旧文化、东西方文化的矛盾,构筑了他的“精神围城”,这两种价值取向迥然不同的文化的夹击,形成了方鸿渐对立的人生态度的双重人格特征——认真而又玩世、自信而又自卑、正直而又脆弱、冲动而又无力。
例如在北平读书期间,他受到新文化思潮的影响,拥有恋爱婚姻自主的思想萌芽,然而,多年的传统教育,又使他在父亲的压力面前,一下子打消了自己的念头;留洋后,由于直接接受西洋文化影响,开始有了较强的自主精神,但西方文化没有把他武装起来,在两种文化交战时,他便失去自主而束手无策了,当校园里传出他和孙柔嘉两人之间关系暧昧的谣言时,他便“如在雾里,失掉自主”,身不由己地和孙柔嘉订了婚,后因为怕孙柔嘉未婚先孕不好向双方家长交代而匆匆忙忙结了婚。就这样,方鸿渐在两种文化的心理交战下,一步一步地走向人生的“围城”。
4.自我“围城”。在《围城》里,方鸿渐的失败和痛苦实际就是作者写的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的失败和痛苦,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的生活状态和性格弱点。从方鸿渐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些人性的弱点,人在社会上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在人生的围城中冲进冲出,没有着落感,没有稳定感。
方鸿渐性格中的最大特点是,面对现代社会残酷的生存竞争和严重的精神危机,缺乏与之对抗应有的理性、勇气、信仰和力量。他怯懦、优柔寡断的性格无形中形成了一座围城束缚着他。方鸿渐不满与“点金银行”周小姐的包办婚姻,父亲一教训,他就改变了主意;他上大学的时候,看到新式恋爱很羡慕,但是父亲一吓,就缩回去了;他不爱孙柔嘉,却又稀里糊涂、鬼使神差地一步一步地走进设置好的圈套,与孙柔嘉结了婚。可见,在生活面前,方鸿渐怯懦而又优柔寡断,碰到事情拿不定主意,对自我命运不能把握,对社会关系不能驾驭。并且,对于内心的痛苦,他从不敢面对,而是一味的回避。“心像和心里的痛在赛跑,要跑得快,不让这痛赶上,胡扯些不相干的话,仿佛抛掷些障碍物,能暂时拦阻这痛的追赶。”他千里迢迢,历经辛苦到三闾大学求职,却并不得意,受人排挤和诽谤,却无力抗争;受孙柔嘉的诱惑而任其摆布;没有接到下学年聘约,不是去斥责高松年食言,而是冲动的一走了之,逃避到孙柔嘉为其设的“温柔的网”中。
小说的结尾,孙柔嘉憎恨自己的丈夫宁肯自认失败,却不敢面对现实,她连骂三声“coward!”高潮般地对方鸿渐的这一悲剧性格添上了极为传神的一笔。
在《围城》里,钱钟书先生用哲理的思考、忧世伤生的态度,刻画了方鸿渐这样一个在人生的“围城”里冲进冲出,最后也未能冲出失败的知识分子形象。作品将浓重的笔墨赋予了他,在其身上寄予了对普遍人生的感伤和思考。
首先,《围城》背后包含了对现代爱情与婚姻的启示。
《围城》中方鸿渐与苏文纨的情感纠葛犹如一场游戏,这种态度注定两人不会恋爱成功。方鸿渐不过是在空虚无聊时把苏文纨当作排遣感情的需要,他的语言和行为都很模糊和暧昧,这是应该谴责的。一个人不该只是因为空虚寂寞就去寻找或开始一段感情,这样做对双方都是不负责任的。现在的都市生活里,男女间不经意地就暧昧起来了,他们肆无忌惮地调情和嬉闹,但这其中肯定会有人受到伤害。
而方鸿渐和孙柔嘉的婚姻则是在方鸿渐稀里糊涂的情况下建立的,他们没有感情基础,性格又大相径庭。方鸿渐追求真情,厌恶世俗,可孙柔嘉偏是一个颇有心计、城府极深的人。他们的性格反差很大,在生活中争吵不断,两人的情感距离越拉越大,最终导致婚姻破裂。这就给予现代婚姻启示,一段婚姻应该建立在彼此理解、相互信赖的基础上,婚姻双方应相知相爱、情投意合,不然只会酿成婚姻悲剧。
其次,《围城》背后包含了对自我的反思。
《围城》的主人公方鸿渐性格中的最大特点是,面对现代社会残酷的生存竞争和严重的精神危机,缺乏与之对抗应有的理性、信仰、勇气和力量。他有的只是欲望本身,没有把欲望化为现实的真正动力。他只能在顺境中驰骋自己的想象,而不能在逆境中改变自己的命运。然而,面对虚伪丑恶、荒唐无聊的现实世界,面对新旧文化的尖锐冲突,面对各种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若委曲求全、妥协退让、缺乏行动,客观上只能助长恶势力的嚣张气焰。由此,我们得到启示,既要有挑战丑恶、面对现实的愿望,更要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行动,绝不能像方鸿渐一样在矛盾和痛苦中徘徊、迟疑、苦闷、挣扎,最终酿成悲剧。
此外,《围城》背后还包含了对人生的启示。
综观《围城》这部长篇小说,总体上就是写方鸿渐进城—出城—再进城—再出城……的经历。《围城》为什么要安排这样一个近似无聊的结构呢?这其中蕴含深意。这种结构带有总体象征意味,寄寓着作者对人生更深的哲学思考,概括起来就是:人生处处是围城。“城”外的人总想冲进去,“城”里的人又想“逃”出来,冲进、逃出,永无止境。看得深一点,则暗示着:无论冲进、逃出,都是无所谓的,人生终究不可能达到自己原来的意愿,往往是你要的得不到,得到的又终非你要的。人生就是这么一个可怜的“寻梦”。
《围城》既是一部对文化、艺术、人生、爱情、婚姻颇有见地的艺术珍品,又是一个既现实又奥妙的艺术王国,只要进入这疆域,无论接触到哪一层意蕴,总会有所得益,深者得其深,浅者得其浅。
[1]陈红莲.《围城》人生的现代意蕴[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05).
[2]郭志刚.论《围城》[J].文艺评论丛刊,十七辑,1983.
[3]钱钟书.围城[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
[4]温儒敏.《围城》的三层意蕴[M].中国现代文学学习指导.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5]杨绛.记钱钟书与《围城》[M].北岳文艺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