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孔子的谦称及其谦德分析

2014-08-15 00:50○黄
语文学刊 2014年6期
关键词:好学颜回代词

○黄 霞 徐 晖 张 艳

(内蒙古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010050)

《论语》由孔门不同弟子及后学汇集编定,主要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举止。“《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撰。”[1](导论)《论语》中孔子在弟子面前用“吾”、“我”、“予”的自称,遵循了春秋时期“礼者,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2]107的等级规范。而另一方面,孔子与弟子对话有时自称己名,显示出孔子的谦德。孔子提倡谦让、谦虚、谦卑。孔子的言行举止充分地体现了他在谦德方面知行合一。

一、孔子自称“吾”、“我”、“予”

《论语》中孔子与弟子相互问答的对话甚多。孔子在弟子面前用于自称的第一人称代词有“吾”、“我”、“予”。研究古汉语的学者大多注意到这三个人称代词的语法使用特点,很少关注它们在特定语境里的语义色彩。《论语》中孔子和弟子对话时,这三个代词以孔子自称使用居多,其中“吾”的使用最为普遍。而学生自称的语例很少,更多是他称,常见老师称呼学生“名”,或弟子间背称以“字”。

《论语》中“吾”、“我”、“予”的使用共计有182次。其中孔子对学生自称有137次,而学生对孔子自称“吾、我”的只有8次,他人对孔子自称“吾、予”的6次。他人对孔子的自称,阳货1次,齐景公3次,子服景伯、叶公各1次。这都可从社会地位、崇尚习俗中得到解释。阳货是季氏重臣,位高于孔子;齐景公地位与孔子不相上下;叶公是楚国贤者。对孔子自称“吾”的这三人地位或高于或等于孔子。而学生在孔子面前自称“吾”有4例,自称“我”有4例,没有自称“予”的。例如:①

①子使漆雕开仕,对曰:“吾斯之未能信。”子说。(《论语·公冶治长》)

②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论语·季氏》)

③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所及也”。 (《论语·公冶长》)

④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未由也已。”(《论语·子罕》)

孔子对学生自称“吾”、“我”、“予”远远超过学生对孔子自称“吾、我”的次数。通过《论语》孔子自称代词的统计分析,从称谓语境里的称谓关系看,我们可以发现:对话中,只有地位高的、辈分长的、德行优的一方才可自称“吾、我、予”。而那些地位、辈分、德行相对较为卑下的一方,一般不能用这几个自称代词称呼自己。

二、孔子谦称己名

“上古尊卑等级森严,尊对卑称名,卑自称也称名;对平辈或尊辈则不能称名,只能称字,甚至连字都不能称(例如对父母)。”[3]511《论语》中孔子在弟子面前有自称己名的现象。按照先秦称谓礼仪,尊对卑称名,卑自称也称名。据此孔子在学生或平辈面前不应该自称己名。例如,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论语·季氏》)这段话中,孔子与冉求对话自称“丘”,有作者对孔子的谦称表示不理解,认为《论语》一书在记载孔子语时,在称谓方面也偶有过谦之处。自称“丘”的用法除上面的例子外,另有3处。例如:

①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论语·公冶长篇第五)

“十室之邑”是只有十户人家的小村,“忠信”之人是老实人。孔子说,像我这样讲忠信的人,10户人家就有一个,但他们都比不上我好学。这段话首先说明孔子是个好学的人。孔子出身贫寒,自幼好学,如他所言“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论语·子罕》)他还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论语·述而》)。他并不认为自己很聪明,说自己的才能是通过勤勉学习而得到的。孔子正是通过不断学习而成为众人皆知、被人尊敬的老师。那么孔子究竟谦虚在哪里:其一,孔子用“十室之邑”打比方,就是谦虚的表现。当时恐怕在方圆千里、百里之地也难以找出像他这样好学的人;其二,孔子还用“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做个铺垫,表明自己并非各方面都比他人强;其三,在与他人(长幼尊卑皆包括在内)比较时,自称“丘”,与他表达的内容保持一致的谦虚。

②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论语·述而》)

古代婚姻之礼规定,同姓不婚,娶妻一定要问姓。鲁是周公之后,吴是泰伯之后,都是姬姓,本来不该通婚。陈司败认为鲁昭公娶吴姬是“不知礼”。陈司败或许是明知故问有意难为孔子,孔子的回答不圆满,让陈司败抓住了漏洞。弟子巫马期把陈司败的批评告诉孔子,孔子承认,陈司败的批评是对的,自己的话有错误。所以他真诚地说:“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在这段话里孔子自称“丘”,表现出他在弟子面前知错就改、谦卑低调的精神。

③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论语·述而》)

孔子的教育方式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生有时以为老师有什么藏着掖着,不愿意告诉他们。孔子解释说“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意思是说“我没有任何东西是瞒着你们这些学生的”。这里自称“丘”,表明此时孔子以一种谦虚、坦诚的态度和学生说话。

孔子在弟子面前自称己名,可以看作是“敬谦词的倒位用法”,即“有修养的地位高的一方,也常常把敬谦词用在地位低的一方,如上对下、长对幼、尊对卑使用的敬谦词就属于这种情况”。[4]97这种用法可体现出使用者谦虚的品德。

三、孔子的“谦”德

孔子谈论君子的美德,在《论语》中出现最多的是“仁”、“义”。其实,孔子也特别重视“谦”,他把“谦”看作是君子的美德,并赋予“谦让、谦虚、谦卑”的丰富内涵。孔子也是“谦”德的实践者,“谦”德贯穿于他的言行举止,为后人树立起谦谦君子的儒士风范。

孔子主张在长者、德者、尊者前做事要谦让。“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论语·泰伯》)孔子对三让王位的泰伯的赞叹,生动地显示出“德莫若让”的认知态度。文中“至德”一语,意指一种极致而无以复加的美德,孔子如此溢于言表的赞美,足显他对谦让道德的褒奖。《论语·先进》篇中,记载了孔子让他的四个弟子各言其志。三个弟子离去后,曾晳因孔子哂子路,心有不安,跟随其后追问原因。孔子因子路出言不谦让,所以要哂子路,并在曾晳面前指出子路的缺点。

孔子一生倡导和推行“仁”德并躬行实践,然而说:“若圣与仁,则吾岂敢。”(《论语·述而》)孔子博古多能,却谦虚地说:“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问》)“吾有知乎哉?无知也。”(《论语·子罕》)孔子在学识、德行等方面砥砺笃行,然而总是谦虚地说学问还不够多,德行还不够好,不能称为“仁”和“圣”,甚至还不够“君子”的标准。

孔子把谦卑看作是君子的美德,他说:“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他认为君子不应以自己的优点沾沾自喜从而凌人傲物。例如“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论语·公冶长》)。这段话本来是孔子问子贡,你和颜回谁学得更好一些,子贡说我不如颜回,没想到孔子竟然说自己也不如颜回。孔子经常发自内心地赞美弟子颜回,以至于心生敬佩,谦卑地说自己都不如颜回。

孔子在弟子面前的谦称及其言行举止,无不显示出谦谦君子的美德。孔子的谦德给学生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孔子的“谦”德及其人格魅力成就了他万世师表的形象。

【注释】

①文中所引《论语》用例都出自程石泉著《论语读训》,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1]程石泉.论语读训[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2]张觉.荀子校注[M].岳麓书社,2006.

[3]郭锡良,等.古代汉语(中)修订本[M].天津教育出版社,1996.

[4]刘宏丽.现代汉语敬谦辞[M].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好学颜回代词
代词(一)
代词(二)
颜回偷食
要想从头再来 就从现在开始
知而好学,然后能才
颜回之乐
这样将代词考分收入囊中
担心等
颜回之乐
三八二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