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雅珏
素质教育带给学生的不仅是个人素质的全面发展,还应有心理上的健康成长。在高考指挥棒与素质教育大旗共同发生作用的高中教育中,怎样处理好两者的关系,促进学生的全面进步,是一道难题,而且是一道在中国教育界经历了近三十年争鸣的难题。现今,自一线教师办公室中,仍常常传出关于“服从高考还是顺应素质”的对抗性辩论。其实二者并不矛盾,至少在语文教学中,它们是能够和睦相处的。只要学生接受教育的过程不需要如古人撇睡眠、耐寂寞作苦行僧般忍受之后,才能成为大儒,也不再如简单应试教育时学生所感到的圈养般的难受,那么,学生距离享受教育就不远了。教师需要做的是采用和谐的形式进行教学。
在办公室改作业、批试卷时,常听到有教师以嘲讽的语气,念出学生作品中离谱的错误。其实,作业与测试都是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水平的机会,学生学到多少,本来就不仅仅是学生的原因,学生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教师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在大庭广众下讥讽学生,无疑也是对教师自己的挖苦,难受了教师,还挑战着学生的忍受力。
深入了解学生的知识与能力水平,目的是便于教师掌控教学的起点、进度与目标,让学生能够更舒适而有效地学习。
《奥德赛》是一篇外国古代长篇叙事诗,从内容到形式,都对当代中国十六七岁的高中学生形成了不小的障碍,从学生的角度看,这似乎是一个晦涩的成年人讲述的故事。所以教师在备课时要作一些设计来克服这一时空差:图文并茂地介绍背景,引导学生身临其境进入荷马时代;朗读诗歌,让学生心灵走进荷马时代;解释学生难懂之处,帮助他们掌握复杂的事件与人物心理。这样,便顺利解决了上下三千年,纵横七千多公里距离在学生心中造成的困扰。
学生的认知水平是教学的起点,最近发展区是他们能够接受的最舒适的也最有成就感的学习目标。铺一条平坦大道、架一座坡度适中的桥,让学生无障碍地走在上面,享受成功的喜悦,这也能让语文教师享受成功的喜悦。
语文是一门人文性学科,情感特点十分突出,教材所选多为文质兼美的诗文,因此,当探究文本时,学生的情感便显出清晰的差异。对同一篇《江南的冬景》,有的学生从“微雨寒村”中引出了对自己童年悠闲生活的美好回忆,有的学生则想到了年幼时的贫穷与凄惶;有学生因《我的邻居胡蜂》,而爱上这种小生灵,有的却由于小时候被蜇的阴影,学完本文依然又怕又恨……无论怎样,学生的个人体验需得到保护,不能因为郁达夫觉得江南的冬景有“一种明朗的情调”,或是教参中说江南的冬天是可爱的,便指责学生的体验不对;也不能因为苇岸对胡蜂充满敬畏与关爱,就否决学生无论如何爱不起来的情感。
情感没有对错,文学鉴赏本就是一件基于不同读者阅读背景的见仁见智的事,学生对此产生不同情感是正常的,只有尊重了学生的情感,才是尊重了学生本人,也只有浸润着学生个性情感的课堂,才可以产生荡漾的激情。好教师只会做顺应学生自然情感的引导,而不会强行扭下“未熟的瓜”。
如讲《我的邻居胡蜂》一课时,有学生很讨厌胡蜂,这一情感引起了一部分学生的共鸣,所以,在学习第三、四自然段时,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提出两个问题让学生讨论,一是胡蜂为“我”带来了什么,二是文中为什么要插入作者“试图写一篇关于昆虫的童话”这一内容。前者是为了得到结果之一:引发“我”对生命的新思考;后者是为了说明胡蜂从不主动攻击人类。由此再引导学生细细追忆童年被蜇的经历:到底是谁先惹的谁?于是很多学生开始反思自己,改变了对胡蜂的情感,若学完课文后还是有个别学生无法释怀,对此教师不必强求:他们在今后的人生路上,会有越来越多的阅历积累,教会思索,教会向善,其余的就交给时间吧。
学生不仅是有个性情感的人,也是具有独特思想的个体。从文本中获得的自悟,是学生原始的感悟,教师的责任是引导和启发,决不可用群体阅读的结果来制约个体阅读的思想,也不能以教师或作者的身份来人为拔高学生的领悟,更不能凭借参考答案来控制学生的思维方向,如此种种强制行为,只会导致学生因丧失思考力而迷失自己。因此,珍惜学生的独特顿悟,以此为本,“导而弗牵”(孔子语) 方是正确的教学方式。
《劝学(节选)》是一篇论述学习的散文,荀子阐释了学习的目的、方法和态度,而学习,正是高中生在他们有限的人生经历中做得最多的事,他们对此也有自己的见解。很多教师设计本文教学目标时,第一点通常是“了解荀子关于学习意义、方法和态度的论述”。而笔者从自己学生的情况出发,加了一句“推动学生的积极思考。”于是引爆了学生思维。从开门见山的第一个问题“本文的中心论点”起,学生便质疑不断:学不可以已?不是每门学科的知识都这样吧?我们的学习范围不就是越来越窄的吗?现在文理分科,上大学分专业,其他的就都“可以已”了。第二段开始的两个比喻句,也引起学生的诘责:青和冰的比喻固然是事实,但生活中也有完全相反的事例啊:用植物种子栽种,常是一代不如一代;后代皇帝都比不过开国皇帝,这不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吗。第三段更是由于一个学生提出的管理学问题,引发了大家的思考:既然君子“善假于物”就能弥补不足,那我只要善于结交能人,不比什么都自己学更简单也更强大吗?
不可否定,其中有吹毛求疵的地方,也有有失公允的部分,但作为一名高中学生,当他们打开了自己的智慧之门后,理性的答案就不再遥远了。何况,他们的争论都建立在对课文深入了解之后,只要教师在总结时注意提炼精髓,就比只单纯要求学生了解荀子的观点更深刻了。
有一则寓言,说太阳与北风争论谁的威力大,他们议定以脱掉行人衣裳为标准,结果北风使劲猛刮行人,行人便添衣更多,而太阳轻松地照着行人,温度越高,行人脱衣越快。可见,在处理人际关系的问题上,平和的行为方式比强横的方式更为有效。在教学中,和谐的关系需要师生双方共同努力,尤其是教师,作为教育的主导者、服务者,一举一动都牵扯着学生的学习感受,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学习效果,而且该作用可能是终身的。构建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给予学生一个惬意的学习软环境,让他们变难受、忍受为享受,是每一个教师的责任和义务。珍惜每一个学生的精神世界吧,它给予教师的又岂止是语文教学的启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