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智慧引领学生走进文本

2014-08-15 00:51崔爱华
语文天地 2014年15期
关键词:高尔基文本教材

崔爱华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凭借文本的语言,培养感受语言、理解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从而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学习做人。作为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使学生阅读文本时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历其事,使他们能够产生不读不快、欲罢不能之感。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该如何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呢?

一、教师要对文本进行全面深刻的认识

教师与文本的对话,是阅读的基础。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教师首先要准确把握和理解教材,驾驭教材,这是教学的基础。而文本,则是最基本的语文资源。是孩子学习最重要的教学资料。语文课堂目标的落实主要是依靠文本解决,只有正确的理解和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才能定准目标,课堂才能充满活力和灵气。如我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高尔基和他的儿子》,通过对教材的阅读理解,知道高尔基和他10 岁的儿子之间发生的“赏花栽花”以及“写信教子”两件小事,反映了高尔基父子之间的亲情和高尔基育子先育心的拳拳爱心。我在课前与学生交流谈话,有意询问他们父母是怎样对待他们的,他们又是怎样爱父母的。课中引导学生整体入情入境,声情并茂地朗读,让学生体会儿子对父亲的爱,把学生引入文章所描绘的特定情境中。课的最后一个环节,让学生明白,父亲对儿子爱的表达,让儿子懂得“给”永远比“拿”快乐。因为教师对文章烂熟于心,课中的阅读指导得心应手,学生对文章道理的理解也水到渠成。

二、引导学生准确、深入地解读文本

新课标要求,对于文本,教师要摒弃繁琐的分析,处理好学生、教师和文本之间的关系,引领学生扎扎实实读好文本。教师要善于引导,要引导得法。学生有感受才能“情动而辞发”,才能出彩。

学生的感受缘于对文章的充分理解。在教学《黄果树瀑布》和《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时,从第一课时扫清障碍,要求把文章读正确,读通顺到第二课时读出文章描绘的形,读出作者表达的情。教师根据朗读材料的差异,在两课的阅读中分别交给学生两种读书方法:一个是写景状物的文章,叫他们边读边想象情境的方法;一个是写人写事的文章,抓住人物语言、神态、动作以及人物的心理活动身临其境地去读。由于不同方法的阅读,不同层次的阅读导引很恰当,学生在读中质疑,读中释疑。对于文本,学生的感悟有了依托,课堂上学生处处涌动着激情,充满着灵性。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加强引导,让学生解读文本,让文本进入学生心里,让学生与文本进行直接的语言交流、情感交流、思想交流。

三、激发情感、找准结合点

为了让学生走进文本,有的老师不厌其烦地让学生阅读课文,并且花样繁多,师生读的兴趣盎然。可是有些课文由于与学生生活时空的距离,学生很难在一节课中深入体会作者表达的意图,这就需要教师提前充分阅读文本,借助一定的资料,如时代背景,相关情节等辅助阅读指导。如在教学《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文本,我进行了三个层次的阅读指导。第一层次,课前读。教师根据自己对文本的阅读布置学生查阅相关的内容,阅读展示收集的资料及文本,文本与学生生活的时空距离缩小,让学生初步感知文章的意图;第二层次,课内读。课内师生一同研读文本,反复朗读,抓住文章前后照应的内容,多读熟读,让学生从静态的文本中感受到一个时代的意义;第三层次,课外读。开拓课文意境,寻求相关题材阅读,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机敏、巧妙的阅读让人难忘。真正达到了“书入我心,我心入书”的境界。就这样把握好教材,让学生在文本中不断地领悟到不一样的感觉。

总之,面对文本解读中的价值冲突,需要我们对课堂中的生成有更充分的预见,对文本的主体价值有更准确的把握,发现学生在文本解读中生成的积极情感,肯定学生在阅读中生成的创造机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用心感悟文本,才能实现文本的个性化解读,才能“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猜你喜欢
高尔基文本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扑在书上的高尔基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嗜书如命的高尔基
高尔基的苦难童年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