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作者简介不容忽视

2014-08-15 00:51周学珍
语文天地 2014年35期
关键词:巨人经历笔者

周学珍

讲授一篇新课文,语文老师多多少少都会对作者作一简单介绍,这已经成为教师授课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现今老师在这一环节花费的时间并不少,可是效果却不尽如人意。那么,我们应如何对待这一环节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明确介绍的目标

笔者认为,不能将作者简介简单地等同于相关文学常识的介绍。在语文教学中,记住相关的文学常识是必要的,但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应该是让学生感同身受,把自己带入到当时的情境中,使自己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经历着作者的经历、悲伤着作者的悲伤、快乐着作者的快乐。具体来说,作者简介不应是平面的、文字的、理性的,而应是立体的、情境的、感性的,教师应把作者简介作为一个媒介,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作者、品味文本。当作者的生活引起学生的注意的时候,他们就会自然而然地对作品产生兴趣。

例如,苏东坡因其幽默风趣、才华四溢、率真热情、潇洒旷达很受学生们的喜爱。因而,每当笔者讲到苏东坡的作品时,学生都很期待,上课讨论发言也很热烈,背起诗词一点也不费力。

二、明确介绍的内容

笔者认为,作者介绍的内容不应完全等同于书下注释或教参上的寥寥数行文字,教师应该根据人物的不同来调整介绍的内容。

对于文化名人,如李白、杜甫、苏东坡等,可成体系地讲,或者有重点地讲,即抓住他们身上最有个性的一点大讲特讲,讲得透彻精辟,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可以使学生了解他们各自的成就。此外,还有一点是必不可少的,那就是要有感情地讲。同样的内容,老师投入的感情不同,效果则大相径庭,当老师带着敬仰之情进行讲解时,学生也会热情沸腾。

对于经历坎坷的作者,如李商隐、李清照、曹雪芹等,要重点讲他们的人生经历和情感经历,因为他们的经历本身就具有打动人心、催人泪下的独特魅力。除了调动学生的感情外,那些经历还有助于学生理解作者笔下或朦胧、或婉约、或深刻的文学作品。

最后,笔者还要提及一下,依据文体的不同,作者简介的内容也应有所不同。如人物传记和部分小说,老师可以略讲甚至不讲,因为此类作品的作家简介与文本分析关系不大。而散文与诗歌的作者介绍,老师则要重点讲授,因为这类作品重在抒发作者内心深处真实而丰富的情感,而了解作者的基本情况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感情。

三、优化介绍的形式

曾经听过一位老师讲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开头他用了不少时间介绍苏轼的生平经历,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在白板上一边画人物一边展开介绍。他画的人物谈不上栩栩如生,但特别有古人的神韵,似乎那不是一个个符号化的名字,而是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无论是学生还是听课老师都对这种形式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与肯定。

笔者认为,这位老师的课有两个地方值得肯定:第一,合理分配时间。这一课总体而言由四部分构成,分别是背景介绍、文本赏析、课堂总结和拓展延伸。这四部分所花时间比较均衡,每个部分大约都是10 分钟。第二,他用绘画的方式介绍人物,这种方法别出心裁,让人耳目一新。可能有的老师认为这种漫画的方法比较幼稚,其实不然,大学期间也曾有教授在教授《红楼梦》时在黑板上画过“宝钗扑蝶”和“黛玉葬花”。当年的画面虽已成为过去,但它带来的深刻印象依然时常浮现在那些学生的脑海中,从不曾消逝,它已成为大学美妙生活的一个剪影。

由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在进行作者介绍时,时间分配值得注意。目前,许多老师在作者简介方面舍不得花时间,一般不超过2 分钟,有的甚至直接让学生看书下注释。偶尔有些老师在这方面多花了时间,也会受到专家学者的批评。专家们认为花时间进行作者介绍是喧宾夺主,剥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应着重于对文本的分析,其余都是次要的。笔者向来认为课堂时间的安排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的展开也没有定论,一切都应依据实际情况,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讲还是不讲,讲多还是讲少,一切以学生为中心,学生需要的、感兴趣的、对他们有帮助的教师要讲,还要充分地讲、透彻地讲。总之,老师不能被一些不成文的条条框框束缚而丧失对授课时间的自我判断。笔者上大学的时候,教授唐代文学的老师在讲授时代背景时就花了一个月,这种讲解对学生理解唐代文人及其作品的帮助很大,笔者至今对这部分作品依然很感兴趣。

在介绍作者时,所用方法也值得关注。很多年前曾听过某老师的一课《幽径悲剧》。《幽径悲剧》的作者是北京大学教授、作家和学者季羡林,他的生平对于中国当代90 后的学生来说是比较陌生的,因此,学生理解课文所抒发的思想感情比较困难。为了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作家的思想感情,这位老师以他特有的浑厚凝重的嗓音配以幻灯片向学生深沉而不乏激情地朗诵作者的生平经历,这样的朗诵一下子触动了学生的心灵,拉近了学生与作者的距离,也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在后来的文本分析中,学生纷纷站起来,设身处地地分析作者因愚氓灭美而产生的震惊、害怕和无比痛心的思想情感,表现出对这篇散文的深厚兴趣。此外,在学习中,学生们也受到了感染和熏陶,增强了爱美、护美的意识,提升了自己的审美素养和思想品质。

前文两位老师,一个是采用画画的方式,一个是运用朗诵的方式,无论采用何种方式,他们都致力于最大程度地让学生走近作者、走近文本。经过两位老师的启发,笔者认为在进行作者介绍时,还可以为学生圈出关键词,建立知识体系。

例如,在讲授《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时,不少老师对于孟子的简介都是一笔带过,这种讲法使学生在学习课文时根本无法真正理解孟子所要阐述的到底是什么思想。对此,老师应该重视作者介绍,教师可利用“孔孟之道”、“仁政”、“民本思想”“经典名言”等几个关键词帮助学生有条理地建立起有关孟子的知识体系。此外,对于熟悉的作者,可让学生就这位作者谈谈自己的独到看法,不一定全面,但要有自身的感悟分析。教师还可以联系现实,让作者由平面变立体,由静态变动态。总之,方法是多样的、灵活的、因人而异的,希望有更多的老师能够思考最适合文本的方法。

牛顿说:“如果说我所看的比笛卡尔更远一点,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肩上的缘故。”无数的文人墨客就是一个个巨人,希望老师们能够多了解这些巨人,多向学生介绍这些巨人,让学生以巨人为知心朋友,感受与巨人心灵的情感共震,以巨人为人生目标,积极进取,提高人文素养。笔者渴望看到中学语文老师更有激情地向学生介绍文学作品的作者,渴望看到学生课余时分手捧大家作品继续着课堂上的语文之路。总之,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作者简介真的不容忽视。

猜你喜欢
巨人经历笔者
很多事你只能独自经历
老师,别走……
我经历的四个“首次”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国内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回忆我的打铁经历
直立的石巨人
性能相差达32%
一次奇妙的就餐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