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传统戏曲发展的危机与前景——以扬州清曲为例

2014-08-15 00:42周思月
扬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中国戏曲剧种扬州

周思月

(扬州大学,江苏扬州 225000)

中国传统戏曲与古希腊悲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戏剧,历史悠久,底蕴深厚。20世纪80年代以后,西方文化的引入对中国传统文化造成强烈的冲击,影视、广播、网络文化席卷国内市场,中国古老的戏曲艺术首当其冲,一时间戏曲发展陷入低谷。

扬州清曲是曲艺艺术的一种。曲艺不同于戏曲,戏曲是“以歌舞演故事”,曲艺是“以口语说唱故事”。曲艺的艺术形式相对简单:由一人或几人演唱,辅以小型乐队伴奏,不像戏曲是角色扮演式表演;曲艺表演中一人多角、跳出跳入、一人一台大戏,因为是以口头语言进行说唱,所以表演方式多以第三人称的叙述为主。以扬州清曲为例考察中国戏曲发展前景是鉴于以下几方面考虑:第一,不能否认,不论是京剧、昆曲、越剧等耳熟能详的剧种还是地方小戏如淮剧、吕剧等,都不能代表所有戏曲,但是每一种戏曲又能或多或少地反映戏曲发展的一些规律和特征;第二,戏曲和曲艺有很多贯通之处,尤其是在发展状况方面呈现相似性,有异曲同工之象,异中求同,以曲艺为例研究戏曲即便不能算是科学严谨,亦有可取之处;第三,扬州清曲对扬剧影响巨大,尤其对扬剧唱腔曲调影响最为显著,扬剧唱腔曲调十分丰富,有来自扬州清曲、扬州花鼓、扬州香火等三个方面的一百多种曲牌,其中扬州清曲占主导地位;第四,笔者在假期中曾做过相关调查,请教了扬州清曲著名演员包伟老师,包伟老师从艺术家的角度就传统戏曲发展前景提出很多看法,对笔者观点的形成亦有影响。

一、传统戏曲发展的前景

改革开放30年是中国戏曲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重要历史时期,关于“中国戏曲历史命运”的理论命题成为讨论和关注的热点,对于传统戏剧是否进入衰老期,能否保持青春活力的问题,看法上是存在分歧的。

持消极观点的很多人表示中国传统戏曲发展前途堪忧,有人把戏曲称为“夕阳艺术”,认为中国的戏曲已经日薄西山,前途渺茫;有人提出必须开始正视和解释“戏曲正在逐渐衰亡”的状况。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新兴艺术正在或即将取代传统的戏曲艺术,有人预言:“只要中国继续开放,封闭形的观念和形式落后的戏曲就不可能获得现实发展的任何可能性;只要中国的现代青年的审美意识不断提高,他们就不能再回归到如他们祖辈那样的痴迷的戏曲观众座位上。”因此,断言要改变戏曲的衰落,是“不切实际的梦呓”,而“梦呓尽管也会散发出五彩的泡沫,但它逃不过历史无情的规律”。

持积极态度的人也纷纷撰文发表看法,从不同角度研究、论述中国传统戏曲的发展规律,并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探索传统戏曲的出路。何玉人在《中国戏曲到底能走多远》一文最后引一位剧作家的话——人类在,戏剧在,并肯定“这话充满真理”;蓝凡在《中国戏曲向何处去——为<死与美>戏曲观念号脉》一文说:“有一点是肯定的,不管中国戏曲在今后如何摆脱当前的困境,朝何方向发展,它终将在中国文化的生态环境中得到调适而站稳其应有的地位。”朱为总在《对21世纪中国戏曲走向的思考》一文最后也表现了对中国戏曲前景的信心:“我始终对戏曲艺术的发展前景抱有一份期待与信心。因为,凝聚着数千年民族文化精髓的各类优秀传统艺术,或许已难以找寻往日曾有独领风骚的辉煌,但其深深扎根在民族、民间血脉中的生命力,仍将绵延不绝,这就是它的希望所在。”

笔者认为,中国传统戏曲自成熟至今已有近千年历史,朝代更迭,社会发展,戏曲始终没有消亡,这并不是偶然的,“存在即合理”,中国传统戏曲深深植根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土壤,蕴含着深厚的民族精神和民族传统,作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伴随历史始终,并不断为人类展现其精彩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力量。

二、传统戏曲发展的危机与转机

尽管如此,我们不能否认自上世纪80年代至今,传统戏曲发展确实呈现出衰落的趋势,说其是“危机”亦不为过,其表现也是多方面的。

(一)传统戏曲发展的危机

1.剧种数目减少

据统计,上世纪50年代,中国戏曲剧种总数为368个,到80年代减为317个,而到了2005年锐减到267个,其中仅有约60-80个剧种还保持着经常性的演出和较稳定的观众群,而其他的上百个剧种甚至仅剩下一个专业剧团。

2.演员队伍萎缩,大演员紧缺

由于很多剧团演出少,收入低,很多演员为了生计不得不改行转业,演员人数越来越少,导致演员断层,“老的上不去马,少的提不起枪”,有的演员“演少的还老,演老的还少”。

拥有杰出的大演员是一个剧种繁荣发展的必备条件,然而现在全国大多数剧种剧团都缺乏大演员、名演员,扬州清曲在演员方面的危机也很突出。清曲的鼎盛时期是在乾隆年间,当时仅扬州一地就有许多有成就的名家,“他们之中,有‘善为新声’的清曲音乐改革家黎殿臣,有人称‘飞琵琶’的清曲伴奏家陈景贤,有‘以两象箸敲瓦碟作声’的清曲乐器改革家郑玉本,有编撰‘小唱’曲词的郑板桥、邹必显,至于‘歌喉清丽’的歌唱名工更不胜枚举。”[1]1895“晚清时代,扬州出现过不少著名的清曲艺人,有黎子云、裴福康和钟麻子,其中钟麻子便是一个秀才,现在流行的清曲节目除了一部分原来就流行民间的之外,有很大一部分是钟麻子编写的。”[1]1605《扬州画舫录》也记载了十几位清曲艺术家。而目前,只有扬州广陵文化局尚有六七位老清曲艺术家,扬州曲艺团有七八位青年清曲艺术家,没有专业的剧团组织,没有定时演出,有的艺术家专业并不是清曲,而是扬剧。

3.传统剧目失传,经典剧目缺乏

在上个世纪的社会变迁中,很多传统剧目失传。扬州清曲很多传统曲牌多变体、曲调多变调,已经无人能够演绎,成为空洞的案头文学。传统戏曲很大一部分工作是传承,同时必须创造经典剧目,这恰恰是很多剧种所不具有的。

4.观众数量减少,年龄增大

戏曲衰落最突出的表现便是观众越来越少。一方面,科技信息发达的今天,娱乐形式多元化,年轻人更加喜欢时尚的娱乐形式,对传统戏曲不感兴趣;另一方面,传统戏曲传达的一些封建时代的思想和价值观,与现代价值观相悖,也导致观众减少,一些剧团出现“大演大赔,小演小赔,不演不赔”的状况,恶性循环,演员没有热情,剧目质量下降,加快了失去观众的速度。另一个表现是有的剧种主要观众群平均年龄已接近退休年纪,都是些“白胡老头尖尖脚”,或称为“烟杆队伍”,由于生老病死的自然消亡,“一年少一摊”。在100位扬州大学生中(包括扬州人和非扬州人),没有一人看过扬州清曲表演,并且91%的人表示对扬州清曲没有想要了解的兴趣。而每周的扬剧演出,观众85%以上都是退休的或无业中老年人。

(二)传统戏曲发展的转机

以上四个方面都显示出传统戏曲如今发展的多重“危机”,然而危机并不等于消亡,相反,我们可以在危机中找寻转机,变转机为生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元代杂剧蓬勃发展,然而到了明清时期,出现新的审美需求,元杂剧辉煌之势不再,但是几经历史的淘洗,完整的元杂剧虽然退出了现实舞台,但是其剧本文学和相当一部分舞台艺术因素被后代戏曲吸收传承,在戏曲史上是无可替代的存在。同样,传统戏曲不会只是“夕阳艺术”,不会成为文化史上的“活化石”。

第一,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审美和娱乐需求越来越多元化,传统戏曲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因其丰厚的思想文化内涵和大量经典力作,将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继续满足人们的审美和艺术追求。

第二,任何一个国家都需要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根,而中国传统戏曲是世界上独树一帜的戏剧艺术,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蕴含深厚的文化底蕴,集中地体现了我国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是维系中华民族情感的精神纽带。国家的发展繁荣,必然会更加重视文化建设,客观上讲,社会的需要也决定了传统戏曲存在的价值和必要。

第三,中国传统戏曲中具有丰富的思想文化、社会风俗等内涵,许多经典巨作和典型形象深入人心,具有无可企及的历史价值。

三、传统戏曲发展的建议

传统戏曲自身的价值和人类的需求共同决定了其不会灭亡的命运,但传统戏曲如今的衰落说明某些方面已经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因此必须“变”,“变”是戏曲发展的必然。李渔强调戏曲的发展实际上是“变古调为今调”,“变则新,不变则腐;变则活,不变则板”[2]。中国传统戏曲需要涅槃,实现传统戏曲的现代化,让戏曲继续焕发活力。

(一)遵循自身的发展规律,保持民族特色

文艺与社会的发展不是同步的,它有自身的发展规律,艺术始终在辩证发展着,其过程是辩证的,不是简单的“进化”,任何一个艺术种类的出现都有其自身的形成、发展过程,实现传统戏曲现代化的进程必须研究并遵循戏曲艺术自身的发展规律。“现代戏曲只有遵循了戏曲艺术的自身规律,在戏曲的总体意蕴风格里进行多样化创造,戏曲才能生存发展,才能以它不可替代的古典风格而在现代人的审美情趣中占有一席之地。”[3]

在戏曲改革和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必须保持中国戏曲独特的艺术特质,越是充分反映民族审美心理,越是具有民族艺术风格的艺术形态,越是能走出地域的限制,取得世界的意义。中国戏曲区别于西方戏剧也得益于其独一无二的民族特色,鲁迅说:“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为世界的,即为别国所注意,打出世界上去,即于中国的活动有利。”(《致陈烟桥》)

(二)全面改革戏曲,居安思危,居危思变

戏曲发展的首要任务便是剧种和剧目的保护传承和推陈出新。一方面,剧种多少是衡量戏曲是否繁荣的重要因素,每一剧种都有其独特的艺术和审美魅力,要大力拯救濒危的古老剧种,扶持正在成长的剧种,并不断发掘潜伏的新生剧种。就剧目而言,则应致力于经典剧目的创造,如果每个剧种都能创造出《天鹅湖》一类垂范千古的经典名剧,时代如何发展,也不至于成为“夕阳艺术”。另一方面剧目创新要与时俱进,蕴含时代精神,古代观众欣赏戏曲因为戏曲是生活的三棱镜,扎根于群众生活,他们通过戏曲看的是生活,而如今的很多剧团演的依然是老剧本,表现和传达的依旧是老风俗、老思想,年轻人不理解不喜欢是必然的。此外,很多戏曲高雅有余而通俗不足,观众欣赏吃力,因此要改革,使其“通俗化”,但是通俗不等于媚俗、庸俗、低俗,积极适应观众的审美需求,但不能完全由其引导,雅俗共赏的戏曲才是真正有生命力的艺术。目前扬州清曲演员为了让更多非本地人听懂清曲唱词,选择人们熟悉的诗词歌赋填入曲调之中,观众易于理解且容易产生共鸣,如此便可专心体味其高雅的艺术魅力。

其次要对构成戏曲的各个要素加以革新。中国戏曲是一种独特的戏剧,它“以歌舞演故事”,综合了表演、音乐、舞蹈、美术等诸多艺术因素,要想戏曲重新焕发活力,需要综合发展各个独立的艺术样式,积极运用先进的传媒、舞美等技术,建立专业的戏曲舞台美术队伍,既继承传统,又创造、丰富、增添戏曲乐队,改革乐器,使音乐、舞蹈紧密配合人物、环境,增强舞台表现力,更加充分地演绎剧本。近年在扬州很多大型晚会、文艺演出的舞台上都可以欣赏到扬州清曲的表演,新的舞台带给清曲新的活力。

再次,要着力于人才队伍的培养和建设。戏曲的舞台生命力很大一部分取决于演员的表演力,没有演员表演,再好的剧目也是枉然。因此,要想辉煌传统戏曲,人才建设是重中之重,既要精心培养已有演员,努力打造名演员和大演员,又要发展后备人才,为演员队伍注入新鲜的血液,避免后继无人。扬州曲艺团为了能够培养更多的专业演员,通过文化艺术学校定期招生,制定详细的人才培养计划。

最后,建立和完善剧团运行管理机制。现代社会各行各业都有独特的运行机制,坚强的领导、科学的运行机制可以为剧团提供有力的人力物力保障,新世纪很多剧种不断对剧团进行调整和改革,大大提高了剧团的综合竞争力和生存力。

(三)国家积极引导支持,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许多剧种之所以衰亡或正在衰亡,一个重要原因是资金缺乏,无论是戏曲还是剧团都需要大量资金维持运转。扬州曲艺团近年有了政府的资金支持,才可以定期演出,政府将曲艺团纳入管理范围,保障了艺术家的生活,让艺术家无生计之忧,专心从事戏曲创作和演出工作。同时,国家和政府领导人的喜好对文学、艺术等发展也起到风向标的作用,中国古代各个时期很多文学和艺术的繁荣都得益于领导人的推崇,领导人重视了,社会各界也会更加重视,对其发展自然有推动作用。包伟老师就认为国家首先应对传统戏曲的发展传承负责,因为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一个民族要想永久屹立于世界大国行列,传统文化的建设决不能放松,而国家的扶持对戏曲和任何艺术的发展都至关重要。

良好的社会氛围同样影响着戏曲艺术的发展,在学校教育中普及传统戏曲艺术文化,引导青少年从小接触、了解、欣赏戏曲,长此以往,传统戏曲普及于人们日常生活中,戏曲将成为更多人选择的娱乐形式。

四、小结

从表面看,中国传统戏曲发展目前确实处于低迷阶段,但将之放置于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当前的低谷并不是唯一的。华夏大地上几百种的古老剧种并不具有相同的艺术生命力,有一些剧种随着社会发展也许会被历史淘汰,但是个体不代表全部,现象也不等于本质。正如舞台之于戏曲固然重要,却不是全部,戏曲失去观众并不代表失去了生命力,当历史拉开距离,人们开始用历史哲学和艺术哲学的眼光来审视传统戏曲的审美价值,而不是用现实的直接功利观来要求它的社会职能的时候,传统戏曲在当代人眼中已经黯淡下去的光彩将会重新焕发出来。况且科技发达对戏曲并不完全是冲击,先进的现代传媒技术将带来戏曲传播的多元化。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中国传统戏曲在多元艺术中有特殊的魅力,是不可或缺并将一直存在的一员。作为艺术种类的整个戏曲不会消亡,终将在新的文化生态中找到适当的位置。

[1]韦人.扬州清曲[M].扬州:广陵书社,2006.

[2]李渔.闲情偶寄:卷4[M]//中国戏曲研究院.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七.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

[3]张军.中国戏曲的现代命运[J].艺术广角,1997(6):53-59.

猜你喜欢
中国戏曲剧种扬州
昭往彰来——《中国戏曲志》编纂出版工作纪实
“秧歌”的戏剧化与“剧种”定型
“前海”与当代中国戏曲评论
从心所欲不逾矩——为中国戏曲研究院成立70周年作
《中国戏曲剧种剧种全集》(西藏卷)首出成果
我那水蛇腰的扬州
扬州的夏日
一曲《扬州慢》,尽道《黍离》之悲
中国戏曲为何形成多种声腔
扬州的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