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预习成为习惯——关于小学生语文预习情况的调查

2014-08-15 00:51严建红
语文天地 2014年21期
关键词:课前预习词语习惯

严建红

预习是重要的学习方法,也是良好的学习习惯。真正有质量的预习不仅能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能使学生在语言表达、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提高。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将使学生终身受益。

一、调查缘起

古语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习,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教师讲课前学生先行自学的一个阶段。这个阶段最能体现新课标所倡导的自主学习的精神。预习的好处是能有效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培养独立获取知识的习惯,同时也为老师上课做好准备。正如叶圣陶所说:“学生通过预习,自己阅读课文,动了天君(指大脑),得到理解,当讨论的时候,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的结果正相吻合,便有独创成功的快感;或者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结果不相吻合,就作比量短长的思索;并且预习的时候绝不会没有困惑,困惑而没法解决,到讨论的时候就集中了追求解决的注意力。这种快感、思索与注意力,足以鼓动阅读的兴趣,增进阅读的效果,有很高的价值。”可见预习的作用非同一般。

我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从五个方面,对本校三至六年级的学生做了预习情况调查。

二、调查内容

1.学生对预习的认识和态度

问题:你认为课前预习有必要吗?

有必要占95%,没必要占1.2%,说不清占3.8%,可见学生普遍都能认识到预习的重要性,并且也能参与到课前的预习中。

问题:上新课之前,你会预习课文吗?

总会预习51%,有时会41%,不预习8%,总会预习、有时会预习的人数占到了92%,与课前有没有必要预习数据基本一致,但仍有部分学生不预习。

2.学生预习的主动性

问题:你之所以预习,原因是什么?

老师布置的任务,我必须完成的34%,为了课堂更好地学习,我必须完成的60%,为了培养自己的自学能力的4%,不知道的2%。可以看出,很多学生是为完成老师的任务而进行预习,这对培养良好的预习习惯而言,是不利因素。

问题:老师没有布置或忘记布置预习时,你会怎么做?

能自己主动预习的55.6%,向老师询问预习作业的30.1%,不预习的14.3%,可以看出,能够自觉进行预习的仅占55.6%,有将近一半的学生属于被动预习或不预习。

3.学生预习的独立性

问题:预习中你使用过课课通之类的教学参考书籍吗?

正常使用的34.2%,不使用的19.8%,有时会使用的46%。

问题:使用课课通之类的参考书籍是为了什么?

为了课堂上回答老师的问题的35.1%,仅作参考,我也会有自己的一些想法的47.6%,做作业时,能把作业做正确的17.3%。

4.学生预习的有效性

问题:你在预习中常做的事情是什么?

自学生字词的24%,读通、读熟课文的46%,了解课文大意的25.7%,查阅资料的14.7%,质疑问难的2.9%,根据课后问题尝试探究的3.8%。

5.学生预习中的问题意识、探究意识

陶行知说:“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的使命不只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我们语文教学需要关注学生学的状况,要以学定教。

经过调查,学生课前预习中的问题意识、探究意识不强,在“你在预习中常做的事情”的调查中质疑问难的仅有2.9%,根据课文后的问题尝试探究的仅有3.8%。

三、调查分析

1.影响学生预习习惯养成的因素

预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在平时的教学中,尽管对学生的课前预习每天都做要求,收效却不是很大,学生没有真正把预习作为自身学习的需要,其中原因很多。

学生方面,小学生对预习缺乏全面的认识,加上生活上养成的“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依赖习惯影响,不善思考、不求甚解,缺乏学习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在预习时存在随意性。我在班上做过随机调查:全班49 人中,能完成“读三遍课文”这样简单的预习作业的学生只有18 人,仅占全班人数的37%。大多数同学即使预习了,基本上也就是完成词语部分,而对有思考价值的、需要动脑思索探究的问题,则搁置起来,完全等着课堂上老师来分析讲解。

老师方面,基于上述的情况,学生对课前预习的消极态度,使得许多老师被动迁就,对“课前预习”的深度、难度和要求大打折扣,觉得是费力不讨好的事情,在繁忙的教学中也只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在内心有一种“干脆上课时自己把该讲的都讲了,省心、省事”的想法,所以只布置一些浅显的像注音、词语这样的作业,久而久之,在作业方式上缺乏研究,针对性不够;再加上缺乏检查指导,在事后对预习作业的质量不够重视,督促落实也不到位,使预习流于形式。

家长方面,课前预习作业是留给学生的,但许多情况下要在家庭中完成。不少家长知道孩子有预习作业,但对于这样的“软作业”重视不够,只要看到孩子在桌前看书,也就不过问了。疏于督导,使孩子的预习浮光掠影,更有甚者既不读也不思,只是做做样子。

客观环境方面,学生预习效果不佳,也有一定的客观原因。学生课外作业过多,当完成了一样样书面作业以后,已经有点力不从心,便把有一定弹性要求的课前预习作业,当成了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重要的软任务;另外,网络、游戏、电视和小学生爱玩的天性,都挤占了学生预习的时间,使得预习可有可无,有时间就预习,没时间就不预习。

2.培养学生养成预习习惯的方法

“养成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需要坚持不懈的精神。常言道:“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好习惯需要下真功夫,需要我们用心培养。

教给方法,进行有效预习。学生开始不会预习,这是很正常的现象,需要教师的指导。虽然预习一般是在课外进行的,但是由于学生开始时没有掌握预习的方法,所以教师就应该不拘泥于形式,把预习拿到课堂上来,上几次预习指导课。三年级的习惯篇《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在预习课上,教师可以就一篇要学的课文为例,带着学生一起预习,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等到学生基本掌握预习的方法之后,就可以布置预习作业了。

教给批注符号。预习课文不只是读读、想想,同样要注意多动笔。预习时,在课文一些重点地方写写画画,圈圈点点是很有必要的。例如,学会运用字典词典,给不认识字标上拼音,给不理解的词写上注释,含义深刻的句子画上线,重点的字词加圈加点,有疑难的地方打个问号等。这样的过程,就是读书的过程,这是一个“读、思、记”的组合过程,可促进理解,增强记忆,使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阅读习惯。

指导预习步骤。第一步:初读感知。将课文读通顺,圈出文中的生字,并划出词语,同时自学生字词语。字词预习的要求是在预习本上给生字注音,运用字典、词典这些“无声的老师”帮助学习,或运用一定的方法理解词语,扫除语言文字的障碍,牢固地掌握这些字词的读音、意思和用法。同时了解课文大概内容,能说出这篇课文写了什么事,主要人或事是什么,按什么顺序写,为理解课文作好铺垫。第二步:再读理解。弄清文章结构层次,查找有关资料等,来了解作者和作者的写作思路。找出一些与中心密切相关的句子、段落。具体要求是摘抄课文中的描写精彩的句子,或含义深刻的句子并多朗读。第三步:细读深究。带着问题细读课文,理解句子深刻含义;抓住关键词语,用圈划批注的方法深入领会课文的中心思想,体会文章的写作特点。具体要求是在所摘抄的句子上圈出关键词语,进行批注,写出自己的理解。同时还有哪些疑问或对课文后的思考题已经进行了思考都记录下来。

注重评价,形成良好的习惯。要关注差异,不同年级学生预习要求不一样,同一个班级学生也有差异,要求也不一样。因此我们在抓紧预习底线不放松的情况下,可以分层要求,层层递进,不断鼓励学生战胜自我。要唤起自主学习意识,教师要创设条件,唤醒学生,让他们认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积极参与预习,而课堂上通过创设自由、民主、安全的氛围,激发学生大胆质疑,自由发表看法,教师再给予积极评价,激励学生,提前预习,甚至超前预习。教师一定要树立学生是学习主体的意识,学生自己有能力完成的预习任务,绝不包办代替。要注重评价,学生预习后,教师一定要有检查。对学生的预习作业,教师及时进行检查、反馈并给予一定评价。激励性的鼓励,会让学生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感,主动参与,使课前预习任务得以更好完成。教育引导学生不要迷信课课通,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个性解读。很多预习工作是在课外或家里完成的,对一些不能很好地完成预习作业的学生,注重与家长、班干部的联系,发挥群体教育功能,共同配合督促。

总之,要搞清楚影响预习的四个方面的因素,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方案,教给学生方法,养成良好习惯,实现有效预习,为高效课堂教学奠定基础。

猜你喜欢
课前预习词语习惯
容易混淆的词语
上课好习惯
找词语
小学数学课前预习式微课的应用策略
当你不喜欢,你就不习惯
你总要习惯一个人
好习惯
用好导学案将课前预习进行到底
浅议语文教学的课前预习
做好课前预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