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辉
真正的阅读,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实践证明,以读为主的教学策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少一些琐碎的分析,多一些对文章的整体把握,多一些对语言文字感情色彩的感悟,才能为学生创造性地学习语文、运用语文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指导学生走进文本,领悟感情,是有感情朗读课文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文眼就是文章中最有表现力、最能帮助读者理解整篇文章主题思想或脉络层次的关键词句,它是整篇文章的中心和灵魂。指导学生抓住文眼,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重点,还能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文本主题思想,较好地领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比如,《槐乡五月》这篇课文生动地描绘了槐乡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是槐乡孩子的季节,表达了作者对美丽迷人的槐乡五月和热情好客的槐乡孩子的喜爱。这篇课文紧紧围绕着一个“香”字来写。从这个“香”字中,首先,我们能感受到槐花的多。山山洼洼,坡坡岗岗,到处都是白茫茫的一片。其次,我们还能悟出槐花的美。每到五月槐花开放的时候,槐乡连风打的旋儿都香气扑鼻,整个槐乡都浸在香海中了。能发出那么迷人的香气的花,那该有多美啊!再次,“香”还能表现出槐花饭、槐花新密的香甜诱人。最后,面对这样香的美食,槐乡孩子却并不独自享用,而是快乐地与他人分享,这种香就从植物天然的香、食物的香,上升到了槐乡孩子热情好客、勤劳能干的人性上的“香”。
好的文章,作者的思想感情总是贯穿渗透于文章的字里行间。有许多课文,作者巧妙地把自己的赞美、歌颂、痛恨、厌恶、向往、憧憬寓于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在教学时,如果注意引导学生走进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就能很好地领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比如,《莫高窟》这篇课文描写了莫高窟的彩塑、壁画和藏经洞的神奇瑰丽,表达了作者对莫高窟的喜爱和对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赞美。这篇文章的开头“敦煌莫高窟是祖国西北的一颗明珠。”结尾“莫高窟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这里的每一尊彩塑、每一幅壁画,都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直接表达了作者的这种感情。通过对精妙绝伦的彩塑、宏伟瑰丽的壁画和价值连城的藏经洞的学习,再结合这一课的开头和结尾,学生对莫高窟的喜爱之情就会更深,对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赞美之情就会油然而生。
作者为了使文章的形象鲜明、主题突出,使文章的结构严谨、层次分明,使语言具有节奏感和旋律美,常用反复的手法。反复是指一句或一组语句,在文中较有规律地反复出现。作者的思想感情随着其多次出现,逐渐强烈,文章的中心也随着它的多次出现愈发鲜明。
比如,《安塞腰鼓》一文通过写安塞腰鼓强健的舞姿、沉重的响声、震撼人心的力量来赞美黄土高原人粗犷、豪迈、开放的性格。文中“好一个安塞腰鼓”出现多次,作者的感情在“好一个安塞腰鼓”中不断升华,从赞叹强健的舞姿到赞叹沉重的响声,再到赞叹毛腾腾的后生和赞叹黄土高原,学生通过“好一个安塞腰鼓”的朗读,就能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
俗话说“红花需要绿叶衬”,许多课文,作者都运用对比描写表现人物品质。如果走进文本的对比,我们就能领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比如,《蚁国英雄》这篇课文写了一群蚂蚁在大火的围攻下,利用集体的力量聪明地扭成一团,在外层蚂蚁的舍身保护下逃出火海的故事,赞扬了动物们在生死攸关的时刻表现出的可贵的合作与献身精神。要让学生体会这篇文章表达的情感,应该引导学生抓住对比。首先是体会火势大、情况急,“顺着风势走着的火舌活像一串红色的项链,火神肆虐的热浪已夹杂着蚂蚁被焚烧而发出的焦臭气味”等语句体现火势的大和当时情况的危急。其次是体会外层蚁国英雄们至死也不松动分毫,肝胆俱裂也不放弃自己的岗位的品质。通过火势大、情况急和外层蚁国英雄们至死不松动的对比,蚂蚁的舍己献身的精神便跃然纸上。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只有引导学生领悟感情,让学生走进文本,咬文嚼字,静心会文,圈点勾画,渐入佳境地享受语文,深刻有效地体验感悟,才能真正做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