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政群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课堂提问艺术水平高低直接关系着教学质量的优劣,教师只有设计和运用有效的提问,课堂教学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才能使课堂教学更具吸引力和无穷魅力。基于此,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就小学语文教学的提问艺术做如下几方面的探究。
要打造一节优质的小学语文课,单靠老师即兴提出一两个简单的问题,显然是难以奏效的。因此,教师要合理地设计问题,结合教学目标、文本特点、学生的思维特点,生活体验、思维能力等,从全局出发,整篇谋划,设计出由易到难,环环相扣,突出递进性、系统性的问题。具有这种特性的提问才能逐步将学生引入更深层次的思考,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教学的有效性。
比如苏教版课文《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告诉我们做人要严格要求自己,时时处处都应该遵守社会公德。教学时,我们应重点让学生读好人物之间的对话,感受汤姆的心理变化,从而理解汤姆为什么必须把钓到的大鲈鱼放掉,理解课文所表达的思想主题。结合学生对课文的认知理解,我设计了这样的一组问题:1.这是怎样的一条鱼?2.为什么必须把这条鱼放掉呢?3.最后有没有放掉这条鱼?第一个问题提出的目的是让学生体会汤姆对这条大鲈鱼的不舍。第二个问题是让学生在阅读和思考的过程中,更加关注父子各自的理由,并让学生通过讨论最后统一认识:公园有明确的规定,这条鱼必须放掉!第三个问题的设计,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汤姆的行为是值得学习的,从而产生以汤姆为榜样,自觉地遵守社会公德的信念。
三个问题的设计贯穿了课文的主线,帮助了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同时,通过师生间、生生间的对话交流,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引领学生在对问题的思考中,一步步走向教学目标。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注意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兴趣是千差万别的,浓厚的兴趣可以提升学习的效果,如果兴趣不高,学习效果就可想而知了。因此,我们教师要深入解读文本,善于抓住其中的突破口,结合学生的心理状态设置相应的问题障碍,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和兴趣,使学生在对问题的思考和解决中,自然而然地锻炼思维能力。
比如,在执教《晚上的“太阳”》这篇课文时,我首先设置了这样的疑问:同学们,我们都知道太阳是白天才会出现的,这篇课文题目为什么是晚上的“太阳”呢?太阳又为什么加了引号呢?你们有人见过晚上的太阳吗?读读课题,你们会产生哪些疑问呢?学生们提出了几个较有价值的问题。接下来,我让学生听老师朗读课文,一边听,一边思索,看能否在课文中寻找到问题的答案,这样,学生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都被激发出来,他们个个听得全神贯注,一系列问题在听后都得到了解决。
教学中,如果我们提出的问题答案明确,直来直去,就会使学生失去思考的兴趣,难以提升教学的有效性,因此,我们教师要注意设计一些具有灵活性、启发性、引申性的问题,结合课文内容进行适当的拓展训练,从而激活、锻炼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比如教学《小露珠》这篇课文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在小露珠要走的时候,那些植物姐妹对它非常留恋,那么,这些植物姐妹们是如何同可爱的小露珠告别的呢?假如你们每位同学都是其中的一种植物,你想和小露珠说些什么呢?这样的问题给了学生们无穷的想象空间,引起了他们的极大兴趣。在此基础上,我还给学生设计了对话式的情境,让学生补充,将自己想说的话写上去,训练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也使他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小露珠无怨无悔地奉献自己的美好品格。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懂得“须教有疑”的道理。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加重要,教师要深入解读文本,认真挖掘设疑资料,从貌似无疑之处找出疑问,多提出几个为什么,从而引导学生去深入、全面地思考问题,这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大有裨益。
比如,在课文《第一次抱母亲》的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课文的题目是“第一次抱母亲”熟读之后,你认为第一次“抱”说的对不对?课文的最后写到:“我忽然看见,有两行泪水从母亲的眼角流下来……”你是怎么理解的?问题引起了学生们的浓厚兴趣,经过认真细致的阅读教材,他们找出了答案,看出其实儿子抱了母亲两次,第一次是在护士为母亲换床单的时候,“使劲一抱”,第二次则是儿子抱母亲入睡。而第二次是课文重点描述的环节。对于第二个问题,我让学生结合课文展开想象加以回答,有的回答是欣慰的泪水,有的回答是幸福的、高兴的泪水,还有的回答是感动的泪水,我则一步步引导学生最后深深地领会到母亲泪水所包含的全部情感——那是欣慰的、激动的、幸福的、苦中有甜的泪水。
提问不是教师的专利,评价一堂课是否高效,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标准。如果在教学活动中,总是由教师的一连串问题牵着学生走,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那么将会严重束缚学生的思维,学生也体验不到自主探索和发现的乐趣,语文学习将会变得枯燥而乏味,这与新课改理念是相违背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紧扣文本,深入思考,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够增强师生间与生生间的有效互动,促进课堂的动态生成。因此,课堂上,学生围绕学习内容自主提问,唤起思维灵感,是深入感悟文本内涵,促进自身个性发展的体现。教师要能够抓住契机,巧妙引导,让一个个自主提问成为展现课堂精彩生成的瞬间。
如学习寓言《狐狸和葡萄》,当读到“这些萄萄肯定是酸的,不好吃”这句话时,学生普遍觉得应该用无奈的语气读,这时有学生提问:“狐狸这么说话,它的心理应该很复杂,是不是还有些不屑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有的学生表示赞同,有的还表达出狐狸“可惜”的心理,对学生的观点我不急着表态,而是引导学生再读课文,说说依据。不一会儿,学生便纷纷说:“狐狸是因为吃不到葡萄而这么说的,它表里不一!”“吃不到就说酸,狐狸的话更酸!”“没勇气承认自己的无能,可悲啊!”一时间,学生说得有理有据,更可以看出学生对文本深层次的理解。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问是一个重要环节,也是一门教学艺术,设计合理、科学、系统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在知识的殿堂中像探宝者一样不断获得惊喜,感受到思考的快乐,收获的愉悦。我们有理由这样认为,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所提出的问题是否起到了提升教学有效性,实现教学目标的作用,是否让学生对语文教学产生了兴趣,提升了语文的综合能力,已成为评价一位小学语文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