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河州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与对策

2014-08-15 00:48刘庆云
云南农业 2014年4期
关键词:红河州加工业基地

刘庆云

(红河州农业局,云南 蒙自 661100)

农产品加工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柱,是联系农业和市场的纽带,更是农产品保值增值的桥梁。近年来,红河州农产品加工业取得了较快发展,形成了一批具有规模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为促进红河州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物质保障。随着人们对农产品数量和质量需求的不断提高,国际农产品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尤其是省第九次党代会作出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重大部署以来,红河州农产品加工业面临着新的形势和问题,大力发展红河州农产品加工业,对于解决“三农”问题,推动全州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现状

1.1 特色农产品产业种植基地已成规模

1.1.1 定位准确。近年来,红河州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这一目标,确立了“强化基础、优化布局、突出特色、打造品牌、培植龙头、提高效益”的战略思路,建立了农工贸一体化的经营机制和龙头企业与农民一体化的利益机制。为促进农业产业升级换代,提高农村经济整体素质和综合效益,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发展特色经济,把结构调整贯穿农业发展的全过程,以粮、烟、糖、果、菜、茶、畜等为重点的区域经济特色和农产品产业特色初步形成,具有红河州特色的生物医药、生物化工、绿色食品等产业发展迅速,形成了农产品一定的规模总量和市场优势,产量和市场占有率稳步提升。

1.1.2 独具特色的农产品种植基地规模大、品种多、产值高。2012年底,全州特色农业为主的规模化种植面积突破73.33万hm2,其中,石榴、脐橙、杨梅、香蕉、枇杷等为主的特色水果种植面积达8.67万hm2。具有果品多样性和果实早熟、晚熟补淡优势的水果生产,无论面积、产量、产值多年保持全省第一。全州粮食种植面积34.67万hm2,总产170万t,是享誉省内外的“云恢290”、“红优系列”、“滇屯502”优质稻米的主要生产地。蔬菜9.67万hm2,产量197.8万t,是全省重要的冬早蔬菜和夏秋蔬菜生产基地。以桤木等为主的速生丰产林及以草果为主的林下资源20万hm2多,核桃13.33万hm2,橡胶8万hm2。以茶叶、甘蔗、木薯等为主的经济作物12万hm2,其中茶叶总产 9100t、甘蔗 135万 t,甘蔗产量居全省第五。畜牧产业中畜禽规模养殖场达1622个,肉类总产达68.1万t,禽蛋产量达7.2万t,奶产量达3.6万t,水产品产量6.8万t,畜牧产值居全省第二位。目前,全州产业化经营组织发展到263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达2787个,带动农户65万户。全年完成农业总产值260.8亿元,增长7.3%。农业增加值达到155.4亿元,增长6.9%,其中,畜牧产值113.67亿元,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42.22%。

1.1.3 以生物药材为主的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潜力巨大。2012年底,全州生物产业原料基地种植面积完成75.62万hm2,比2007年增加27.05万hm2,增长55.7%。其中,生物药原料基地种植面积5.14万hm2,实现产量9.4万t、总产值36.1亿元。极具特色的灯盏花种植面积达866.67hm2,是全国唯一灯盏花规范化种植(GAP)认证基地、全国最大的灯盏花原料药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规范化规模化产业化种植基地、云南省特有天然药物之一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铁皮石斛348.47hm2,有组培企业达12家,年组培规模达到1800万瓶,是全省最大的铁皮石斛种苗组培和销售基地;生物化工原料种植发展迅速,万寿菊、除虫菊种植面积分别达5455.73hm2、2000hm2;酿酒专用型葡萄种植面积有100.33hm2,是云南省红葡萄酒、水晶干白、葡萄烈酒、葡萄果汁的唯一生产基地。按照全省生物产业统计显示,红河州生物产业总产值达441.45亿元,增长105.5%。其中,完成工业产值237.72亿元,比2007年增加140.49亿元,增长144.4%;实现销售收入284.26亿元,比2007年增加189.48亿元,增长200%,实现税收102.52亿元。

1.2 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基础扎实

1.2.1 以加工农产品为主的重点龙头企业队伍壮大、发展后劲足。2012年底,以加工农产品为主的重点龙头企业发展到104户,其中销售收入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15个,占14%;销售收入2000万元以上的龙头企业37个,占36%。规模以上加工企业已成为红河州农产品加工业中的骨干企业,在2012年红河州利税总额排名前30户的工业企业中就有红河千山生物有限公司、云南云河药业有限公司、红河云牛乳业有限责任公司入选,分别为6510万元、6027万元、4727万元。红河州和源公司,是一家以农产品种植、加工、销售、家畜养殖销售为一体的新型特色农产品加工企业,3年来累计销售收入15.96亿元,实现利润1.59亿元,上缴税金402万元。红河唐人生物公司,前身是一家有色金属采选冶炼企业,现已发展成为环保茶叶提取物以及茶叶健康食品精深加工的专业企业,公司以生物资源开发、研制和利用为主,发展前景看好,同时也是个旧市政府资源枯竭城市经济转型重点龙头扶持企业。

1.2.2 企业带动农户面广线长,“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初步形成,群众得到实惠。“公司+基地+农户”“公司+专业合作组织+农户”等农户与企业的利益联结机制多种形式并存发展。加工企业为农户提供了稳定的市场收购和技术服务,在调整优化农产品结构,增加农民收入上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如红河千山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多年来为农户免费提供种子和生物农药半价优惠,并在基地中全面实施滴灌技术推广,使“公司+科技+农户”的利益联结产业链更为紧密,1000hm2的订单基地提供了稳定的原料保障。2012年,该公司完成药材采收3200t,为农民创收5900万元,实现农民增收3600万元,实现销售收入1.1亿元。以大红屯公司、卧龙米业、蒙自粮油购销公司为代表的稻谷加工企业为农民提供技术服务建立示范及订单基地4333.33hm2;红河州和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有标准化自营基地756.67hm2,订单基地100.67hm2;云南高原葡萄酒有限公司有自营基地40hm2、订单基地200hm2;云南科维生物产业有限公司拥有木薯订单基地6000hm2;开远博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有万寿菊订单基地2333.33hm2。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带动了基地建设,区域化和规模化生产格局逐步形成。

1.2.3 特色农产品加工行业种类较多,加工领域不断扩展。在全州涉农的263个农产品加工企业中,跨越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生物药业等多个行业,其中以农副食品加工业居多,占总数的50%。特色农产品加工重点龙头企业104个,占总数的40%。2012年底,全州263个企业实现总产值23.53亿元,同比增长17%。其次是生物医药业、饮料制品业、食品加工业分别占总数的25.95%、10.49%、5.24%。2012年生产大米10.85万t,蔬菜制品 19.4万 t,肉类 1.2万 t,乳制品 1.7万 t,蔗糖 6.0万t,淀粉 4.5万t,饮料酒 1704.4万 L,白酒1072.7万L,葡萄酒631.7万L,初制茶5835t,精制茶1798t,生物药及制品 754.8t,天然橡胶 5682t。

1.2.4 特色农产品标准化和品牌建设发展快速推进。通过标准化生产技术的推广,品牌的培育、保护和开发,农业标准化建设和品牌培育得到快速发展。制定了蒙自甜石榴、泸西高原梨、金平香蕉、泸西灯盏花等11项农业企业类地方标准和20项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标准,初步形成红河州农业标准化体系。积极发展“云红”、“红源”等香蕉良种,加大“红优系列”、“红单系列”、“云恢 290”、“滇屯 502”等优质杂交水稻、杂交玉米良种的推广力度,建立了84个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全州“三品一标”累计认证达174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115个,绿色食品54个,地理标志6个。13个县市共推进23.07万hm2农产品完成无公害整体认证;有121户企业共6.04万hm2基地,通过了农业部无公害和绿色食品生产质量认证。完成蔬菜、水果出口基地备案3733.3hm2,16户企业进行了农产品出口备案,2.33万hm2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通过省级验收。目前红河州拥有省内外知名品牌共计40多个。

2 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差距

2.1 对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定位不高,认识不够

一是受传统农业思想意识影响,“重种养轻加工”的思想普遍存在,缺乏用工业经济的理念经营现代农业的意识,目前仍然对农业产业化的认识还停留在“种养什么”、“种养多少”层面上,而对“加工多少、增值多少、农民获得实惠多少”等问题关心或研究不深,许多地方往往将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农业产业调整混在一起,思维精力集中在种养规模上,忽略了龙头企业建设和加工增值环节。二是对工业体系中农产品加工业产业链认识不足。很多干部一说工业,对化工、矿山金属、建筑等行业很熟,对农产品规模种植、基地建设、产业带布局和农产品精深加工及市场分析、销售渠道开拓等产业一体化的认识不到位,创新理念和动力缺失。三是对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在工业经济结构中的潜在发展趋势认识不足,汇源、双汇、王老吉、加多宝等知名品牌给农产品加工带来了巨大影响和市场效益,而更多的生物医药、生物化工、保健品、植物精华提取、食品加工等高科技产品将为农产品加工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和市场。对此,发达地区已经走得很远,而红河州虽有产业支撑基础,但要形成产业加工、创建品牌还有巨大差距。总之,红河州第二产业中农业产业工业化程度普遍偏低,多数农产品加工以初级产品多,深度开发不够,市场竞争力不强。

2.2 特色农产品加工业龙头企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不强

2.2.1 特色农产品加工业龙头企业规模小、品牌不响。一是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层次低,带动力弱,产业化程度低。如橡胶、茶叶产业深加工,缺乏较大龙头企业的带动,产业链短、附加值低、资源利用率不高,丰富的资源优势形不成经济优势。二是特色农产品市场发育程度低,营销网络和市场信息化网络建设滞后,制约了特色农产品加工业的形成和发展。三是缺乏一批市场公认的知名品牌产品。由于品牌意识不强,科技含量不高,相当多的产业(产品)难以培育成知名品牌。虽然红河州有红河千山生物有限公司、云南云河药业有限公司、红河云牛乳业有限责任公司,却没有像河南双汇、内蒙伊利、成都希望、长春大成、山东鲁花这样的全国知名农产品加工企业。在市场上叫得响、深入人心的农产品品牌数量严重不足,虽然有灯盏花、龙血竭、云南红、“云恢290”等品牌,但全州还没有像东北大米、新疆棉花、寿光蔬菜、福建铁观音茶这样有鲜明地方特色和较大市场规模的知名农产品品牌。

2.2.2 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原料品多量少,机制不全。红河州特色农产品品种多、质量好、特色较为明显,但大规模成片种植基地建设滞后。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缺乏足够的原料支撑,致使农产品加工业难以形成规模生产和品牌效应,难以做大做强。产品结构不合理,农产品加工多为资源型初级加工,精深加工产品不多,产品附加值不高,产品之间形成完整产业链的不多。而实践中,多数加工企业只是对生产原料采取直接、简单的收购方式,在执行订单中常发生原料低价运行时企业压级压价,高价运行时农户存在惜售心理,在企业和农户之间还没有真正形成紧密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机制。农产品加工业对农业的拉动作用不强,农民得不到农产品在加工、流通、销售等环节中增值所带来的利润,全州农产品加工业缺少能够带动地区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实现产业经济良性循环的领军企业。

2.3 特色农产品加工业扶持力度不够

特色农产品加工业龙头企业发展周期较长,离不开政策的引导和支持。从发展环境看,仍存在多头管理及服务意识不强、办事效率不高等问题;从资金投入看,政府对农业、农村的投入虽逐年增强,但增向多为新农合、农保等社会民生方向,每年的财政支农支出都增长20%以上,但从产业培植和农产品加工业扶持上,基本上难以增加投入。此外,多数县市没有设立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对产业培植和农产品加工业的引导和扶持不够。由于红河州很多农业龙头企业规模不大,获得国家相关政策的扶持就少,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普遍存在融资难、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特别是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流动资金季节性需求矛盾非常突出,成为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的最大障碍。

2.4 特色农产品加工业人才总量不足,专业人才偏少

目前,红河州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不断整合资源、开发新产品,使特色农产品从资源优势走向市场优势,特色农产品加工业人才、企业家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但从企业的现状看,首先是加工企业人才总量不足,规模以上企业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偏少,专业技术人才数量不多,创新能力不强,所生产产品科技含量低、产品附加值低。其次,企业的家族式管理明显,企业领导人员文化水平和现代管理能力参差不齐,企业的现代化程度不高,具有一定现代管理能力的人难以进入管理层,加之对特色农产品加工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机制不活,制约着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发展。

2.5 市场体系不够完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滞后

一是市场主体不明确。农民分散、弱小的生产经营方式限制了产品的交易方式,多呈无组织或小经营户分散状态进入市场,使其在市场上总是处于被动地位,缺乏市场竞争力和自我保护能力,难以抗衡各利益集团对农民权益的侵蚀和不正当竞争,甚至出现了掺杂使假、压级压价、欺行霸市等现象,干扰了市场的公平竞争。二是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滞后。近年来很多地方成立了这样那样的合作协会组织,认为农村合作组织就是专业技术协会,而没有将其作为一种以农民为主要构成的新型经济实体,合作组织技术服务型的较多,而实体型的较少,这不仅给农业产业规模种植养殖业的发展壮大带来一定的影响,而且给发展特色产业加工业产品原料供给带来很大影响。

3 对策和建议

3.1 进一步提高对推进红河州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发展重要性的认识

特色农产品加工业是以围绕农业自身的比较优势资源,市场需求为导向,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和发展潜力的长效产业,在工业结构中占有稳定的发展优势、扩值空间和比值,对一、二、三产业的联结拉动有着特殊地位。加大红河州特色农产品开发,对于促进县域经济增长点或支柱的形成,实现工业强州、农民致富、财政增收、区域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红河州农业资源丰富,发展特色农业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和区位优势,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可以加快一、二产业的融合,用工业的理念谋划农业,使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从而实现农业产业得到跨越式发展,既解决了农产品的出路,增加农民收入,又促进农民就业等一系列问题。更重要的是,农产品加工业的兴起,对于健全红河州工业体系、丰富工业结构、促进贸工农结合、城乡统筹、新型工业化的推进都具有现实意义。

3.2 继续优化区域布局,做强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

一是抓好规划指导。围绕各地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品),按照比较优势和市场需求的原则,搞好区域布局,形成板块基地,形成优势产业带,把优势产业带做大做强。二是抓规模。抓好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通过示范基地建设,引导千家万户向优势特色产业带集中,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推进,实现大规模、大基地发展,由分散生产形成专业化生产、区域化布局、产业化经营。三是加大集约经营。积极探索按照“依法、有偿、自愿”的原则,规范承包地转包、租赁、入股行为,加快土地流转步伐。扶持发展壮大新型合作经济组织,鼓励和支持规模化种植和养殖以及“庄园式”和家庭农场式种植和养殖,切实在节约集约经营上走出新路子,以壮大经营主体,丰富经营形式,做强做大经营规模,为工业化发展奠定强有力的产业基础。

3.3 全力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

一是积极探索扶持和促进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新机制和新办法,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建立稳定的投入增长机制,对农业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农业产业化重点工程和科技转化的领域,采取贷款贴息、补助的形式,为农产品加工业的基础设施和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持。二是实施农产品产地初深加工项目补助,坚持完善制度、阳光操作,强化服务、加强督导,确保初深加工设施当年建设、当年使用、当年见效。并按财政部制定印发的《2013年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实施指导意见》和《2013年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设施技术方案》,研究制定红河州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的实施方案。三是落实激励机制。鼓励企业争创龙头企业,真正贯彻落实好州委、州政府已出台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扶持政策,对获得国家、省、州龙头企业称号,国家、省、州名牌产品或驰名商标,通过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认证的加工企业,以及建立带动原料基地建设和初深加工集聚的企业,切实给予表彰奖励。四是创建特色农产品加工园区,积极招商引资。首先,各级政府要重视特色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要积极推进对加工园区的道路管网基础设施的建设,按照食品生产、卫生要求,配套完善水、电、气、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建立园区利益共享机制,调动社会各界建设园区的积极性,促进产业集群合理分工与合作,推动上下游产业链间的配套和协调发展,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其次,制定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围绕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的重点和方向,依托区位、资源、劳动力等优势,策划一批农产品重点加工招商引资项目,引进国内外农产品加工知名企业和知名品牌。通过多种招商方式和途径,积极宣传、扩大招商引资成果,努力形成倍增效应。五是增强特色农产品加工业的科技支撑。要把农产品加工业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放到重要位置,设置社会科技发展奖励机制,鼓励社会积极开展技术攻关和技术创新,推动农产品加工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一要积极引导企业引进、消化、吸收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不断提高特色农产品加工业的科技含量。二要提高特色农产品加工企业自身的科技创新能力,解决农产品加工过程中的重大技术创新、技术改造、技术组装等系列问题。三要鼓励技术发明,促进新技术、新工艺的研发推广。如综合利用农产品原料,对植物的根、茎、叶的充分利用等,既可提高经济效益,又能有效解决环境污染。

3.4 打造农产品加工业龙头企业集群

农产品加工企业的规模要与原料基地加工相适应,实行“大中小”结合,坚持大、中、小农产品加工企业共同发展,重点扶持一批大中型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实行产加销一体的产业化经营,促进其不断发展壮大,成为农业参与国内外竞争的新型主体。一是建立和完善利益分配和风险保障机制,增强企业抗风险能力和发展后劲,引导、鼓励农户和企业通过契约制、股份合同制等方式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共同体,推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二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以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为出发点,从体制改造、机制健全、组织完善等方面引导企业努力提高管理水平,推进企业管理信息化,推广先进的质量管理方法,建立面向竞争、面向客户的企业管理模式。三是增强企业管理品牌意识,促进企业实现由商品生产经营向品牌生产经营的转变,尽快形成一批驰名商标,并做好原产地域、名牌产品的申报和保护工作,提高名牌产品市场占有率,促进特色农产品加工业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四是大力培育企业集团,积极鼓励有竞争力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利用资金、技术、品牌、市场等优势,通过联合、兼并、资产重组等途径,提高企业规模化经营、专业化生产和网络销售的水平,促进企业由初加工向精深加工方向发展。支持企业通过吸纳员工入股、外来参股、中外合资入股等方式改变单一的结构,构建开发型、多元化的混合所有制企业,不断增强企业的发展活力,进一步加强与周边地区、东部沿海地区的合作与交流,大力开拓国内外农产品市场,扩大优质农产品出口。五是积极扶持做大做强一批基础好、生产规模大、有发展前景的加工龙头企业,使之成为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集贸、工、农一体化的企业集团,充分发挥企业集团的龙头作用和示范效应。

猜你喜欢
红河州加工业基地
流翔高钙为党建示范基地锦上添花
农产品加工业经济运行发展现状
创享空间
新时代红河州法治政府建设研究
与Arburg(阿博格)携手共进塑料加工业的数字化未来
农产品加工业稳中向好
说谎和开玩笑
我的基地我的连
红河州地区女性感染人乳头瘤病毒亚型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