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中黄曲霉毒素B1 的检测方法

2014-08-15 00:55:35依桂华刘加娟杨金凤徐俊文
现代畜牧科技 2014年4期
关键词:层析黄曲霉薄层

依桂华 崔 迪 刘加娟 杨金凤 徐俊文

(1.黑龙江省大庆市绿色农产品监测中心163316,2.黑龙江省大庆市粮食质量检验监测站163316)

青刈饲料是指人工播种的专供家畜饲用的青饲作物。这类饲料在贮存时要防止潮湿或霜冻。我国常用的青刈饲料作物有青刈玉米、雀麦、青刈高粱、燕麦、黑豆、蚕豆、饲用甘蓝和甜菜等。玉米是我国继大米之后的第二大粮食作物,但是霉菌毒素对玉米的污染远远严重于对大米的污染。从玉米中黄曲霉毒素的检出率高达83.9%。动物食用了黄曲霉毒素污染的玉米同样会受到危害,并且黄曲霉毒素会在动物体内富集,最终危害人类的健康。

黄曲霉毒素是生长在食物及饲料中的黄曲霉和寄生曲霉代谢的一组化学结构类似的产物,难溶于水易溶于油、甲醇、丙酮和氯仿等有机物,是一组具有致癌、致畸、致突变性的毒性极强的化合物,其毒性随种类或结构的不同而存在着较大的差异。黄曲霉毒素B1被公认为是目前致癌力最强的天然物质,并且分布很广,对世界范围内的绝大多数食品原料和制成品均有不同程度的危害。黄曲霉毒素的检测方法,最初以薄层层析法为主,发展到高效液相色谱法、微柱法、酶联免疫吸附法等多种方法普遍应用,其进展与新的化学检测手段和新仪器的出现密不可分。这些新方法、新手段的快速应用,为黄曲霉毒素的检测提供了更广泛的选择余地,适应了不同的检测目的和要求。本文介绍了食品中黄曲霉毒素B1的检测方法,为进一步加强食品中黄曲霉毒素B1的控制提供参考。

1 薄层层析法(TLC法)

薄层层析法(TLC法)是20世纪60年代建立起来的检测黄曲霉毒素的经典方法(GB/T5009),也是我国测定食品及饲料中黄曲霉毒素的国家标准方法之一。其原理是样品中黄曲霉毒素经有机溶剂提取、净化、浓缩并经薄层色谱分离后,在波长365纳米的紫外光下可产生蓝色荧光,根据其在薄层板上显示的荧光强度来测定黄曲霉毒素含量。薄层层析法有单向展开和双向展开法。双向展开法能进一步去除样品中的杂质,提高了灵敏度,省略了柱层析等净化步骤。但薄层层析法测定黄曲霉毒素的专一性不够,因此经常引起测量误差,为确定是否含有黄曲霉毒素还经常需要其他试验进行确证。

2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法)

高效液相色谱法是20世纪80年代发展起来的检测黄曲霉毒素的方法,主要是用荧光检测器检测,这一检测方法将化学分析与领先的计算机技术相结合,使自动化程度得到极大提高,在实验空间、人力和仪器都保持不变的情况下,能检测更多的样品。其原理是根据衍生后的黄曲霉毒素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的分配量不同,从而达到分离的目的,分离后的黄曲霉毒素能发射特征性荧光,被荧光检测器捕获后得到检测。该方法既可采用正相色谱也可采用反相色谱。正相色谱中固定相一般使用硅胶柱,流动相使用以50%水饱和的三氯甲烷:环己烷:乙腈:乙醇。反相色谱固定相为C18,流动相为乙酸:乙腈:异丙醇:水(1∶5∶5∶39)。样品中黄曲霉毒素B1经提取、柱层析、洗脱、浓缩、薄层分离后,在波长365纳米紫外灯光下产生蓝色荧光,根据其在薄层上显东荧光的最低检出量来测定含量。该方法分辨率很高,分析时间较短,分析结果也比较准确,最低检出限可达到1.0微克/千克。

3 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

ELISA法测定黄曲霉毒素时主要采用间接竞争酶联免疫吸附法,原理是将黄曲霉毒素的特异性抗体包被于聚苯乙烯微量反应板的孔穴中,再加入待测样品及酶标已知抗原,两者与特异性抗体进行免疫竞争反应,然后加入酶底物显色,利用酶标仪根据显色反应颜色的深浅进行定量。该方法测定结果准确可靠,操作简便,所涉及仪器及试剂比较少,回收率高,实验步骤也比较简单,是目前国内外较为先进的黄曲霉毒素检测方法。但抗体寿命短且需要低温保存,测定时假阳性率比较高,适合于大量样品的筛查。

4 结语

黄曲霉毒素被世界卫生组织划定为1类致癌物,毒性比砒霜大68倍,仅次于肉毒素,是目前霉菌中毒性最强的毒素。农业生产中,黄曲霉毒素超标的玉米不少见,如果全部销毁,将对种植者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因此,加强食物、饲料中黄曲霉毒素B1的检测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与安全。

猜你喜欢
层析黄曲霉薄层
IAC-HPLC-ESI-MS/MS法测定不同产地柏子仁中4种黄曲霉毒素
中成药(2021年5期)2021-07-21 08:38:40
犬细小病毒量子点免疫层析试纸条的研制
鸡黄曲霉毒素中毒的临床表现、实验室诊断与防治
维药芹菜根的薄层鉴别
SiN_x:H膜沉积压强与扩散薄层电阻的匹配性研究
A族链球菌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条的制备及应用
参芪苓口服液的薄层色谱鉴别
新型B族链球菌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条的临床应用评价
芪参清幽胶囊的薄层鉴别研究
家兔黄曲霉毒素中毒的治疗与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