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红
(山东省胶州市中云小学,山东 胶州 266300)
语言交际能力是21世纪人才必备的能力,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新课程标准指出口语交际的教学总目标是:“具有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小学阶段是一个人发展语言的黄金期,对学生进行口语交际的训练只靠每周一节的口语交际课是远远不够的,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依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利用教材优势,抓住课堂这一主阵地,面向全体学生设计多种形式的训练方法,贯穿语文教学的全过程。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教师在识字教学过程中,要把识字与发展学生思维、发展语言相结合,教师要指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自学,向别人介绍自己自学的方法和结果,训练学生的听说能力。小学生对谜语有浓厚的兴趣,我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引导学生抓住汉字的字形特点进行联想,开动脑筋用编字谜的方法来学习,如俩人正过独木桥(丛);一口咬掉牛尾巴(告);小牛真勇敢,自过独木桥(生);二木不成林(相)等。在编字谜的过程中,学生有自己的理解,有独立的见解,有独特的想象,让他们把自编谜语的这一过程与同学进行交流讨论,互相促进。在识字教学过程中,我经常进行“一字开花”的游戏,来丰富学生的词汇,为更好地进行口语交际的训练打好基础。如教“处”,先让学生组词:处处、到处、远处等,然后启发学生用这些词语说话。如,处——远处——远处有一座小山。还可以鼓励学生根据生字说出有关诗句,如学“明”一字时,有的学生会背“床前明月光”,有的学生会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教师应引导:“能不能背出整首诗词?你知道作者是谁吗?意思明白吗?”我们要鼓励学生灵活运用汉字的基础知识,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用多种方法分析记忆字形以求掌握汉字的音、形、义。这不仅是一个识字的过程,还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使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创新性得到了发展。
学生口语交际的训练,除了在系统安排的口语交际课上进行认真练习外,还要自然融合在阅读教学中。
如学习《花瓣飘香》一文,人物对话是本课的主体。在学习最后一自然段:“第二天一早,我从集市上买了两盆带着露水的月季花,一盆送给了小女孩,另一盆放在我母亲的阳台上。”我设计这样的练习:“我”把一盆带有露水的月季花送给小女孩,会说些什么?小女孩又会怎么说?“我”把一盆带有露水的月季花放在母亲的阳台上,母亲会怎样问?“我”又会怎样回答?让学生根据题意充分展开想象,仿照课文对话形式进行对话练习,从而训练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在质疑解疑中启发思维,为训练语言打开通路。如学习《司马光》一课时,我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学生提出了许多问题:他们不会把缸里的水抽出来吗?他们为什么不一起用力推倒大缸呢?他们可以拿一根竹竿伸到缸里救人吗……再如学习《三袋麦子》一文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小猪、小牛、小猴的做法你最赞成谁的?为什么?围绕这个问题我让学生展开讨论,然后进行小小辩论会,有的学生赞成小猴的做法,因为他聪明能干,能把一袋麦子变成好多麦子;有的学生赞同小牛的做法,因为小牛知道节俭;当然也有赞同小猪做法的,理由是小猪本来就贪吃,再说过年了就应该吃好吃的……众说纷纭,饶有趣味。但这也需要教师及时引导,最终让学生感悟本文的内涵:只有播种才有收获。这种训练,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锻炼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语文教材中的许多课文有很大的开放度,以课文内容为基础进行拓展,会生发出许多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如在进行《姥姥的剪纸》最后一个自然段教学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说话训练: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只要忆及那清清爽爽的剪纸声,我的心境与梦境就会变得有声有色。我仿佛听到了__________,又仿佛看到了____________。这一处说话练习的设计,出现了许多精彩的发言:有的说听到了姥姥爽朗的笑声;有的说看到了姥姥慈祥的脸庞;有的说听到了邻居们啧啧感叹和对姥姥的感谢。此时的学生,抓住“有声有色”,体会姥姥的剪纸深入我心,深入我梦,体会出“我”对美好的童年生活的回忆,心境和梦境也随作者而飞扬,深深的思念之情也随作者在心中流荡。经同学们的讨论,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进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口语交际训练。
在阅读教学中,我还常常指导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开展讨论和合作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宽松的小天地里畅所欲言,发表见解。或者让学生当小老师,对学生汇报的学习内容进行评价。在这种双向互动的语言实践中进行口语交际,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说话准确、简练、有条理的能力。
习作教学中,减少习作指导课上的指导时间,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重视对学生的说文训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写作能力,而且能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例如,四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七”口语交际和习作要求是“我敬佩的一个人”,我们可以在口语交际课上让学生自由表达,引导学生明确说的是一个人而不是两个,选择谁来说更合适,实际上也就是为习作课指导选材作了铺垫,让学生无拘无束地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自由地表达出来。这样,习作课上就可以减弱指导的环节,把节约下来的时间放在习作课的重心——评议上,可以说点评是指导的一种升华,使更多的学生在这个环节能够获得有针对性的指导,完善修改,在评议中提升了学生的习作水平。
在习作教学中,我注意培养学生积累语言、搜集素材的习惯。学生构思好了写作内容,我先让他们说一说,做到先说后写,说写结合。此时,教师要注意做好示范、引导的作用。在评价学生口语表达时要具有针对性,教师语言要力求准确,以引导学生使用规范语言进行口语交际。特别是在学生习作写完以后的讲评环节,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听、评别人的作文,听别人的意见,说自己的想法观点。在这互听、互评、互助、互励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写作能力与口语表达能力同时得到提高。
我们以往的习作课,一般指导的时间为8~12分钟,写的时间为15~20分钟,评价只有5~8分钟。其结果是教师指导超时,学生写的时间短,很多学生不能当堂成文。如果让学生当堂成文就没有评议的时间,或者评议的效果不理想,因此往往忽略了评议这一重点环节。其实评议最能解决学生习作中存在的问题。对此,我改进了习作教学环节,我的习作课上基本可以保证20~25分钟的写,甚至更长的时间,80%~90%的孩子可以当堂成文。而且,评议时间达到8~12分钟,重点在评议中解决实际问题,确保了评议的效果,切实提升了学生的习作能力。
例如,三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三”口语交际和习作的题目是“说说我自己”。我在执教口语交际时,引导学生如何选材,鼓励学生围绕外貌、穿着、性格、爱好、优缺点等方面讲真实的自己。这样,口语交际时学生在听、说、评一系列活动的基础上,接下来的习作课就基本不用指导了,习作课伊始简单导入、指出习作的关键问题、选择最能反映自己特点的某一方面后,就让学生写作,写的时间达到25分钟,基本上都能当堂成文。教师在与学生互动的10多分钟评议过程中就指导了习作的优缺点,引导学生修改,增加了当面指导的人数,通过点评提升了学生的习作质量。
总之,教师要把培养和训练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放在首位,要设法给学生增加口语交际的实践机会,让每个学生都能在任何一个机会中得到锻炼,得到提高。只有这样,我们的学生才会能说会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