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洋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国际学校,天津 300457)
“幸福”作为人类永恒的追求,作为对人类生命状态的一种极高肯定,讨论者甚众。但是,与教师这一特定人群所关联的幸福研究,特别是以教师工作中的幸福为主的研究却为数不多。
据调查,导致教师不幸福的几大因素依次为:学生较难管理、工作繁琐机械、工资收入低、对管理与制度不满意、个人发展机会有限、没有成就感、人际关系不和谐、不热爱教师工作。[1]同时,一些由教师职业特殊性所导致的不良生活方式也严重影响着教师的生活质量,使教师的幸福感降低。比如缺少和家人的交流或者抱以应付的态度交流,普遍不及时吃早餐或者胡乱塞几口,很少参加体育锻炼等。由此可见,教师幸福感与教师工作相关,但并不完全由工作幸福感组成。
内尔·诺丁斯教授认为幸福来自人类生活的三大领域——私人生活领域、公共生活领域和职业领域,并认为私人生活领域是幸福的主要生发之所。[2]我们认为三大领域中私人生活领域和公共生活领域主要与生活相关,而职业领域主要与工作相关。研究教师的幸福,应该以教师作为完整的人的存在为前提进行全面考察。教师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其幸福感的影响因素也应该包括生活和工作两个方面,提升教师幸福感应该解决好教师工作与生活的关系。
教师职业角色生活化,是指教师用生活化的态度对待自己的职业角色,将教育教学视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把教师职业看作是一种生活方式。在教师幸福研究领域提倡的“让生活方式成为教师的职业观”“让阅读成为教师的生活方式”“让研究成为教师生活常态”等都是教师职业角色生活化的表现。
教师职业角色生活化对幸福的影响不是单纯发生于工作领域,而是通过与教师生活发生相互作用,共同影响教师的幸福感。研究教师职业角色生活化与幸福的关系,不能将教师的工作与生活混为一谈,不能将工作强加入生活之中,更不能否认工作的意义单纯追求生活的幸福。在教师职业角色生活化的背景下研究教师幸福,是要将教师的职业角色与生活相融合,从而使教师作为“人”的本质得到更大的尊重,帮助教师超越工作的任务感而形成愉悦感,超越生活的被压迫感而形成自在感,进而生成对人生感到满意的幸福状态。
教师职业角色生活化表现在教师工作与生活的许多方面,本文从教师的日常工作、人际交往、生活观念三方面进行讨论。
1.教师职业角色生活化在教师日常工作中的表现
在教师的日常工作中,职业角色生活化表现为时间规划、学习、思考与反思的生活化。
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教师要在学期初制定本学期工作计划,内容细化到每周甚至每日、每节课的工作任务。考试前的复习阶段,许多教师会制定复习计划。班主任教师要制定班级管理的年度目标、学期目标和每月目标等。新教师还要在入职时进行为期三到五年的成长规划,并在其中进行每年、每学期的规划。时间规划已经成为教师的一种生活方式,合理、有效的时间规划能够帮助教师管理自己的时间,让工作有序开展,使目标得以逐步实现,并使工作成果得到及时的评估,增加幸福感;而不合理的时间规划则会浪费教师的时间、增加教师的无效劳动,降低幸福感。
教师的备课工作首先是对所要传授的知识的再学习,学习是教师的每日必修课。此外,教师的教学工作要求知识不断更新和扩展,教师不仅要及时更新学科知识,还要不断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论,借鉴先进的实践经验,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因此学习一直以来都是教师生活方式的重要方面。教师感兴趣的、对实践有帮助的、容易达成目标的学习能够使教师享受求知的快乐,收获成就感,增加幸福感;教师不感兴趣的、对实践帮助不大的、容易造成困难的学习则使教师产生抵触心理,自信心受到打击,降低幸福感。
教师所呈现的每一节课都需要通过思考进行设计;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需要通过思考找到解决办法;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需要在反思中扬长避短,不断改善;教学研究需要通过思考与反思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行批判、建构与创新……这些需要决定了教师必须将思考和反思作为重要的生活方式。教师感兴趣的、具备有效方法的、得出有用结论的、被尊重和认可的思考与反思能够使教师增强自信、体验交流的快乐,可以增强幸福感;教师不感兴趣的、无从下手的、劳而无功的、不被尊重或被否定的思考与反思容易打击教师独立解决问题、坚持个人意见、自由表达观点的信心,使教师消极被动地对待问题,降低幸福感。
时间规划、学习、思考与反思都是人们的生活方式,而在教师这一职业群体的工作和生活中,细致的时间规划、不断学习、勤于思考和善于反思体现尤为明显。它们伴随教师职业生涯的始终,共同影响着教师的幸福感。
2.教师职业角色生活化在教师人际交往中的表现
刘铁芳认为:“当社会对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教育中的知识压力越来越大时,我们更应该关注教育活动中人与人的相处的问题,以创造不仅利于学生同样利于教师生命质量的卓有意义的教育情景,以减缓师生各自所面临的压力,给师生生命在教育情景中的张扬创造和谐的空间。”[3]
在学校内部,教师需要与不同年龄、不同性别、教授不同学科、来自不同地域的同事进行交流与合作,班主任需要与搭班教师进行密切的协作,科任教师需要与各班班主任进行沟通与配合,教师和学校管理者需要互相理解与支持,教学人员需要与教辅人员沟通与合作……教师在校内应该拥有发达的交际网络,保证沟通畅通无阻,各项工作顺利进行。
学校与家庭之间的沟通范围较广,涉及生活的各个领域,小到学习用具的购买,大到对国家教育政策的意见,公开的如学校的升学率、平均分、校园活动安排,私密的如学生的悄悄话甚至学生父母之间的吵架等大小事情都可能成为家校沟通的内容。家校沟通的时间也不固定,除了工作时间之内的家校互动,在私人时间产生的沟通需要同样不胜枚举。
由于教师承担着育人的职能,社会对教师个人生活的关注度较高,并且教师的个人生活常常成为社会评价教师的标准,比如学生关注教师的衣食用品、生活习惯,家长关注教师的家庭是否幸福、子女是否成功等。家长更信任子女教育成功的教师,未婚、无子女教师则被认为经验不够;生活有品位的教师更被学生和家长喜爱,生活习惯不佳、生活质量差的教师容易受到学生和家长的质疑。
人际交往已经成为教师工作、生活不可或缺的内容,对教师的幸福感会产生重要的影响。过程轻松顺畅、结果积极的人际交往能够增强教师的幸福感,过程艰难痛苦、结果消极的人际交往会降低教师的幸福感。
3.教师职业角色生活化在教师生活观念中的表现
教师追求高雅、知性、积极的休闲方式。教师多喜欢读书、品茶、音乐、电影、书法、绘画、下棋、旅行、养生等高雅、知性的休闲方式,不喜欢粗俗、消极的休闲方式。这既是我国知识分子注重自身修养的文化传统使然,也是教师“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职业要求在生活中的投影。另外,每年的寒暑两假也保证了教师具有较长的可自由支配时间,具备沉淀浮躁、修身养性的机会。教师群体对休闲方式的良好选择能够帮助教师拥有阳光、向上的生活心态,增强教师的幸福感。
教师重视精神生活,不容易痴迷物质享受。教师群体相比于其他职业群体更加重视精神生活的丰富,而不盲目、过分地追求物质享乐。这种可贵的职业品格是由教师的职业道德传统、职业性质、薪酬待遇等多种因素共同决定的。在全球化不断推进的当下,教师的这种职业品格能够使教师在纷乱的物质世界中保持清醒的头脑,用知识分子特有的独立品格坚守精神家园,享受精神生活的富足所带来的幸福。
教师追求年轻心态,乐于接受新事物。教师群体每日与青少年相伴,能够感受年轻心灵的纯真美好、朝气蓬勃,受到青少年积极向上心态的感染,保持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与接纳能力,享受充满新鲜感的幸福生活。
教师的这些生活观念提升了教师的幸福感,彰显着教师职业的独特魅力。但是同时,教师的精神世界有时也面临着低俗、功利、浮躁、守旧、盲从等不良社会风气的侵袭,对精神家园的艰难守护使教师感到矛盾、痛苦,幸福感也随之降低。
教师职业角色生活化不是一种趋势,而是一个事实。幸福既是一种状态,也是一种追求。在教师职业角色生活化的背景下,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的努力提升幸福感:
1.改善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享受事业成功的幸福。学习、使用、积累高效工作方法,保证工作质量,避免时间浪费,减轻身体疲劳与心理压力。养护身体,坚持发展与更新知识技能,立足长远,厚积薄发,避免过度透支,实现自我的可持续发展。以超越自我为目标,保持自信,随时收获成就感,避免盲目攀比。保持开放心态,学习沟通技巧,使良好的人际关系成为工作的助推器。
2.追求生活情趣,利用“幸福特权”,享受阳光生活的幸福。工作中,以创造的心态完成任务,将高雅、知性、积极的生活情趣融入到教育教学之中,引领学生开启幸福人生。生活中,享受寒暑假的“幸福特权”,利用假日调整自己、改善生活质量。
3.积极寻找感知幸福的途径,保持良好身心状态,享受神清气爽的幸福。认识自己,学习一些心理学知识,了解并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重视身体健康,保持良好身体状况。从传统文化中、从异域文化中、从社会生活中汲取幸福养料,传播正能量,改善小环境。
4.做一个理想主义者,做一个独立思考者,享受精神优越的幸福。承认教育功利性,直面责任与义务,不逃避,不抱怨。做一个理想主义者,寻找主动与被动的结合点,享受对理想的憧憬,享受追寻理想的过程。敢于追求梦想,敢于表现真实的自己,敢于创新。开阔眼界,增长见闻,与时俱进,放眼全球,避免随波逐流,力争引领潮流、开创未来。
[1]杨骞.天津滨海新区中小学教师幸福感调查研究[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3(3).
[2][美]内尔·诺丁斯,龙宝新.幸福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3]刘铁芳.守望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