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素洁
(杭州市余杭区文广新局,浙江 杭州 311100)
余杭区城乡一体化图书馆服务网络体系建设启动较早,从2000年开始,余杭区就紧紧围绕群众文化需求和城乡发展需要,将公共文化服务延伸到了村(社区),开展文化示范村(社区)的建设,其中重要一项就是村级图书室的标准化建设。而在2006年,余杭区坚持“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原则,启动图书馆分馆的建设。截至目前,已形成了一张广覆盖、高效能的全区图书馆服务网络,为人民群众提供了方便、快捷、公益、均等的公共文化服务,助力了余杭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
2013年,余杭区成功创建“浙江省首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城乡一体化三级图书馆服务网络在创建过程中得到进一步提升。目前,余杭区19个镇(街道)实现分馆全覆盖,312个村(社区)图书室盘活运转,19个镇(街道)分馆和30个村(社区)加入杭州市“一证通”图书借阅体系。乔司街道三角村等8家农家书屋获得浙江省首批“星级农家书屋”称号。截止2013年8月,余杭区分馆面积达5720平方米,区、镇(街道)两级藏书达到160.5万册,全区人均占有藏书1.4册、人均年增新书1.5册、人均到馆次数1.7次。
余杭区城乡一体化图书馆服务网络作为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发挥了总馆、分馆、村(社区)图书室(农家书屋)的辐射作用,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传播先进文化、提升乡风做出了积极贡献,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
《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要求,基层公共图书馆建设应当走总分馆制的建设道路。余杭区城乡一体化图书馆服务网络以区图书馆作为总馆,将图书分馆、村(社区)图书室(农家书屋)纳入在内,整合“东海文化明珠”工程、“一证通”基层服务点工程、送文化下乡“百千万”工程、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党员远程教育、文化礼堂建设等资源,成为与社会需求相适应、多层次多方位的图书馆服务体系。
城乡一体化图书馆服务网络体系建设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系统工程。在建设之中,余杭区以“政府主导、资源共享、社会参与、稳步推进”为指导思想,以“成熟一个,发展一个”为原则,开展建设工作。2006年,余杭区选取塘栖、余杭两个人口相对集中、群众文化需求旺盛的镇作为分馆试点。2007年,余杭区图书馆出台《余杭区公共图书馆资源共享服务网络建设方案》(以下简称《建设方案》)及《余杭区公共图书馆资源共享服务网络考核办法(试行)》(以下简称《考核办法》)。《建设方案》从实施依据、可行性分析、建设目标、实施办法、实施步骤、保障措施六大方面对实行镇乡(街道)、村(社区)三级图书服务网络进行了分析论证。《考核办法》从考核条件、考核标准、考核结果、考核办法四大方面对考核方式进行了明确。2008年,《考核办法》予以正式实施,分馆建设全面铺开。在《考核办法》实施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对购书经费、读者接待量、文献借阅量等相关考核指标进行修订完善,以趋更加合理、规范。2012年-2013年,区文广新局加大考核力度,出台《余杭区公共图书馆镇、街道分馆考核实施细则》,从办馆条件、管理工作、业务建设、读者服务、服务成果五大方面对分馆进行细化考评,全面衡量分馆的管理和社会效益。同时,考核结果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三个层次,根据考核结果以以奖代补的形式,补助分馆的管理运行经费。2013年,区文广新局将图书分馆建设工作首次纳入到镇(街道)文化体育工作年度考核总分之中。
这一系列制度的出台为分馆建设和运作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为基层群众文化建设注入了新动力。同时,随着制度的出台和时间的推移,分馆建设工作得到了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有效调动了文体服务中心的积极性,使余杭区图书馆事业开拓了新局面。
总馆是城乡一体化图书馆服务网络建设的技术、业务核心所在。余杭区积极发挥区图书馆总馆的业务统筹、技术支持、资源共享作用。对各分馆实行统一采购、统一编目、统一配送,对各分馆、公共电子阅览室、农家书屋实行统一标牌。对纳入“一证通”的分馆、农家书屋实行通借通还,资源共享。同时,总馆还不定期地将精彩的讲座、展览、故事会等读书活动以及文献资源送至基层群众身边,扩大分馆和农家书屋的影响力。如市民素质大讲堂、“美丽洲”故事会、“文化进万家——万册图书下乡”等文化品牌活动进入到分馆与农家书屋。丰富的形式与载体拉近了图书馆与基层百姓的距离,为图书馆聚集人气、提升文化服务阵地的良好形象,弘扬真善美的文化主旋律起到积极作用。
2.3.1 办馆条件有保障。分馆配置从阵地建设、经费保证、馆藏资源等方面出发,对图书室面积、电子阅览室配置、购书经费、活动经费、藏书数量、报刊杂志数量以及人文软环境布置等方面制定具体标准。每个分馆做到至少配备2名工作人员,周开放时间49小时以上,法定假日、双休日正常开放,晚上开放不少于8个小时。农家书屋至少配备一名专(兼)职管理员,周开放35小时以上。
2.3.2 业务建设有要求。以镇(街道)服务人口数作为建设衡量标准,以3万人口为基线,划分成大乡镇(街道)和小乡镇(街道),对分馆藏书数量、读者接待人次、文献借阅册次等重要业务统计数据实行区分考核。如要求人口3万以上镇、街道藏书15000册以上,人口3万以下镇、街道藏书10000册以上。此外,在购书经费上,分成一般镇(街道)与西部山区。一般镇(街道)购书经费不少于1.5万元,西部山区镇不少于8000元(购书经费不含订报刊杂志费用),同时保证每年2次以上的活动经费。农家书屋的藏书量达到2000册以上。
2.3.3 读者服务有保障。对分馆借书证办证数量制定量化标准,要求累计办证达到当年常住人口总数的1%以上,并比上年递增10%。开放时间、借阅制度、公共电子阅览室等管理制度上墙公布。在软件服务上,要求全面提升公益服务能力和水平,向读者提供健康向上、积极免费、可持续的人文服务。除了提供常规性的借阅外,积极拓展服务的纵深性,如每个镇、街道图书分馆每年要以主办单位身份开展2次以上20人以上的读书活动,引导群众多读书,读好书。同时,将分馆对农家书屋的辅导培训也列入考核,以更好地保证农家书屋的管理规范、正常开放。
2.3.4 服务成果有体现。在人员配备、开放时间、经费等保证的情况下,在规范管理下,分馆阵地建设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成为了百姓学文求知的乐园。崇闲街道分馆周开放时间达到66小时,其中晚上开放18小时,2012年图书外借42320册次,接待读者3万余人次。塘栖镇分馆周开放51小时,其中晚上开放12小时,2013年图书外借36472册次,接待读者5.1万余人次,去图书馆借书、阅读已经成为当地群众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为了盘活全区图书馆资源,共享优秀文献,带动提升镇(街道)分馆的图书借阅率,2011年,余杭区创新工作思路,对全区19个镇(街道)分馆实行图书文献物流配送。由邮政公司承担图书的流转配送工作,总馆每季度负责对分馆进行500册图书的流转,分馆负责对下属农家书屋、“一证通”基层服务点的流转。总馆从时间上、质量保障上提出了要求,从而形成了一套高效率、细操作的运作模式。
为保障物流工作的规范管理,2011年,区图书馆制定了《余杭区公共图书馆文献流转管理办法》、《余杭区公共图书馆文献流转操作事项》,对总分馆在物流中的职责进行了明确。为规范管理,还统一制订文献流转配送登记单、文献流转季度报表、文献流转调拨单等一系列统一表单。
物流配送方便了工作人员的管理,减少了读者借阅等待的时间,也节省了开支。经过3年多的运作,物流配送方式已趋向成熟,2013年,余杭区累计为镇(街道)分馆、文献流转、流通点物流配送图书近10万册。
目前余杭区已建成功能健全、资源丰富的全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服务体系,实现了城乡覆盖、上下联动、共建共享。在分馆建设中,充分将共享工程有效结合,着力打造功能完善的公共电子阅览室。将镇(街道)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纳入分馆的考核,在考核中对电子阅览室计算机的数量、管理方式、使用效果等作出了明确的要求。目前,全区实现分馆、中心村公共电子阅览室的全覆盖,已备案的电子阅览室达到55个。
近年来,数字图书馆得到了迅猛发展,网络、手机、平板电脑等成为人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载体。同时,数字图书馆因其跨时空、开放性、共享性等特征,越来越受到广大用户的青睐。2013年,余杭区图书馆购买正保、惠科、超星等数据库4个供读者免费使用,开通余杭手机数字图书馆,内有100多万册图书免费下载。联通全省图书馆业务虚拟网,为此,自购及与省市共享数据库达到47个。为打破城乡数字资源使用壁垒,2013年购买易瑞数字资源馆外访问平台,通过此软件,数字资源在分馆、农家书屋都能畅通使用。此外,区图书馆还致力于建设太炎读书网等。数字图书馆文献的多样性、层次性弥补了纸质馆藏的不足,缩小了我区不同地区分馆、农家书屋文献资源藏量的差别,促进了图书馆的共同进步和繁荣。同时,保证了城乡居民公平使用文献资源的权利,实现图书馆为老百姓服务的多元化功能。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当前最为困难的是如何推进村级公共文化建设。村和社区处于我国公共服务体系的“最后一公里”,公共文化服务能否到达百姓身边,图书馆能否发挥作用使之效益最大化,真正实现文化惠民,关键在村和社区。近年来,余杭区一直坚持不懈地在探索、尝试,力争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打通图书馆“最后一公里”。
余杭区在每个镇(街道)中选取1个人口较为集中、文化设施基础较好、文化需求强烈村作为文化中心村。将中心村农家书屋开通图书“一证通”与建立公共电子阅览室作为必备条件,纳入到总馆的统一管理体系之中。中心村与区图书馆总馆、镇(街道)分馆进行通借通还,保持文献流转的畅通。公共电子阅览室实行登记备案,安装省统一的联创管理系统,统一标牌、统一制度。
村干部、宣传文化员身兼数职,疲于应付各项工作是村基层面临的现实,管理人员不足一直以来是农家书屋难以持续开放的症结所在。为切实破解这一问题,将农家书屋工程落到实处,解决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最后一公里的“肠梗阻”,余杭区近年来积极探索农家书屋志愿者管理模式,图书馆志愿者队伍补充了农家书屋管理人员的不足,同时为有志人士奉献社会提供了舞台。
余杭区图书馆相继制定出台了《余杭区农家书屋志愿者队伍管理办法》、《余杭区农家书屋志愿者管理制度》、《余杭区农家书屋志愿者章程》,对志愿者的招募要求、管理方式、激励制度等做了明确要求。制作了统一的农家书屋志愿者标牌、徽章,向社会招募热心公益事业的志愿者,组建了一支图书馆志愿者管理队伍,对乔司街道三角村、崇闲街道龙旋村开展试点管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比如,乔司街道三角村活跃着一支由70余名志愿者组成的农家书屋管理队伍。他们除了开展日常的图书整理、借还等工作外,还担任为外来务工者子女上课、开展阅读推广等其他工作,受到了当地百姓及外来务工者的热烈欢迎。
在余杭,社会力量办文化一直比较活跃。近年来,余杭区的图书馆事业也得到社会力量的大力支持,涌现出个人兴办图书馆的良好局面。2012年,志愿者孙石林个人出资30余万元在余杭街道开办竹影书屋,7000余册图书向社会免费开放,并招聘一名图书管理员规范管理,保持了书屋的良好运行。位于仁和街道云会村的中南山少儿图书馆,开办20余载,在老人庞汝勋坚持不懈的呵护下,源源不断地为村里的孩子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对于这两家图书馆,余杭区给予充分的关心和扶持,并进行资金上的补助,保持其蓬勃生机。
在城乡一体化图书馆服务网络建设背景下,如何建设一支强有力的人才队伍是当务之急。图书分馆、农家书屋管理人员招聘门槛较低,一般为当地聘用人员,总体业务水平不高。为改变现状,我区通过强化培训提升管理人员素质。全年举办多次全区性的分馆、农家书屋人员业务培训班。每年区图书馆派业务人员深入基层,开展各类辅导。特别针对镇(街道)分馆管理员,区图书馆制定了《余杭区镇(街道)分馆管理员培训办法》,要求分馆管理员必须到总馆进行理论培训和实务操作的学习,学习考核合格后发放上岗证书。余杭区着力于打造一支专业、创新、高效的图书馆事业人才队伍,使公共文化服务更加惠民、更加亲民,使老百姓享受更加优越的文化服务。
在余杭区城乡一体化图书馆服务网络体系建设中,余杭区遇到的困难、阻力、瓶颈并不少,但在区文广新局的高度重视下,在镇(街道)当地政府及文体服务中心的积极配合和支持下,19个分馆有效管理、充分运行,农家书屋日益繁荣,为当地百姓提供了丰富的精神文化食粮,为带动社会新风正气作出了积极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