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冠群
(太原旅游职业学院外语系,山西 太原 030032)
我国上下五千年文化博大精深,经济全球化和改革开放政策使我国走向世界。把中国古代建筑佛教寺庙蕴藏的旅游文化准确生动地介绍给讲英语的各国游客,外语工作者应该重视语言所负载的文化底蕴。因此,对佛教寺庙导游词中专业术语恰当准确的翻译值得所有旅游英语学习者和爱好者的不断研究、学习与推敲商榷。我省地上文化遗产丰富,被誉为我国古代建筑之宝库。因而,恰当准确地对导游词专业术语翻译对传播我省旅游文化,提升我省旅游产业,宣传“晋善晋美”的山西具有重大意义。
旅游景点导游词的主要目的是引导游客观光旅游,帮助游客有重点有条理深层次地了解功能信息和背景信息;提高旅游兴致;其文本是以信息功能为主。根据翻译目的论(skopostheorie),决定导游词英译目的的接受者为英语国家游客。[1]313对于中国佛教寺庙景区而言,外国游客主要构成为海外讲英语国家,其思维方式、文化内涵以及审美观与中国游客差别甚大。旅游景点导游词的主要目的是引导游客观光旅游,帮助游客有重点有条理深层次地了解功能信息和背景信息;提高旅游兴致;其文本是以信息功能为主。因此,游客对导游词英译文本的期待和交际要求决定了导游词英译要遵循如下原则:
导游对于景区导游词该种信息功能文本,应将语义翻译和交际为目的的翻译相结合。交际翻译给导游充分的解说自由,能够自行安排句法语法,遣词造句比较随意;同时在讲解景区景点的同时,应忠实于原语言导游词的表达效果。因而,导游词的翻译应采取交际翻译结合语义翻译,主要采用交际翻译,语义翻译辅之。导游在景区讲解过程中应注重信息传递效果,根据英语游客的审美习惯和文化心理,讲解游客易于理解和乐于接受的内容。在导游词英译过程中,导游应该适度采取改译、增补译法以及意译等途径,使导游词在特殊语境中通俗易懂并使游客欣然接受。
佛教寺庙中供奉着众多佛像。按照修行的等级和修成正果的排列地位从高到底依次为:佛、菩萨、罗汉以及护法天神。对于不谙佛教、中国文化以及复杂的起源于古印度的梵语,英语国家游客只会一头雾水,因此翻译过程中应该摈弃单纯的拼音翻译法和单纯的梵语专业翻译法,而应该根据功能信息文本的特点,以目的语言为归属,用增译法删减等翻译技巧调整对佛像称谓的翻译。例如:据佛教天台宗所说,释迦牟尼有三身,即法身毗卢遮那佛;报身佛卢舍那佛,应身佛(又称化身佛)为释迦牟尼,法身佛塑在大殿正中,其他两尊位于左右两侧。一般译为:
三身佛 Triple body of Buddha
毗庐舍那佛Vairocana Buddha Mahavairocana法身(body of essence)
卢舍那佛 Locana Buddha报身(body of compete enjoyment)
释迦牟尼佛 Sakyamuni Buddha/Gautama Buddha应身 (body of transformation)
又如:有些寺院供奉着三世佛(又称三方佛),指的是东中西三个世界的佛,正宗为娑婆世界的(即人类现在居住的“秽土”,娑婆为“堪忍”之意)释迦牟尼;左侧供奉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佛,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端坐右侧。[2]对于英语国家游客我们可以采取增译的方式对这些生僻的佛教术语略微解释,使语境符合英语国家游客的理解习惯,增强译文的可读性以及通俗性。如:Three famous Buddhist figures are worshipped in the hall,who are in control of three different worlds in terms of space and time.左边供奉着Amitabha,导游应进一步解释为“the supreme ruler of Western Paradise”。针对游客水平层次,如果游客对于佛教背景文化有浓厚兴趣可以进一步增译出:According to Buddhist sutras,this world is characterized by aroma and beautiful scenery.右边供奉着“the Bhaisajya-guru”,意译为:“founder of the so-called Eastern Pure Glazed World”。同样,根据游客兴趣要求,需要时可以增译出:It is said the world people living were free of all kinds of illnesses.佛堂正中供奉主塑像为Sakyamuni,增补译为:“the ruler of the present world of Saha(娑婆)”。Saha is an imperfect world where people suffer from illness,death and all kinds of hardship.
根据信息文本的功能,导游词英译的作者或者导游可以灵活安排翻译版本及语言组织,针对英语国家高层次游客可以有针对性的加以解释浅层次的佛教背景知识,采用增译法。如果游客为普通游客,则稍加描述即可,以免影响游客游览娱乐的兴趣,增加讲解难度。
在佛教寺庙中,地位仅次于佛的是菩萨,菩萨指自觉、觉他者。[3]54我们翻译采取梵语的专业翻译:Boddhisattva后边可以加注拼音翻译Pusa,便于英语游客在我国游览的背景下的理解。寺院中常见的菩萨有:
Four Great Bodhisattva:四大菩萨They represent the four major characters of Bodhisattva:
1.Manjusri- Bodhisattva of Universal Wisdom(文殊菩萨)
2.Samantabhadra– Bodhisattva of Great Virtue(普贤菩萨)
3.Ksitigarbha- Earth Treasury King(Bodhisattva of Great Vow)(“大愿菩萨”)
4.Avalokitesvara- Guan Shr Yin(Bodhisattva of Great Mercy)(“大慈大悲观世音”)
地位仅次于菩萨的便是修行果位排在后边的罗汉,全称英译为:Arhat即自觉者,自我超脱不受生死轮回之苦。小乘佛教里将罗汉作为修行的最高果位。我们可以对外国游客解释为The Arhat is a rank name of the Buddhist Hierarchy.
翻译目的决定翻译的策略。异化倾向于源语言文化为导向;而归化将译语文化作为导向。英语导游应该倾向于异化手段传达文化特质而不能一味归化去适应英语游客却忽略中国特色。在翻译中可以采取音译与音译的异化手段,或者改译、意译、解释法的归化手段;导游应根据不同的现场效果和游客背景穿行于归化异化之间。
中国汉地佛寺的建筑布局遵循如下布局方式:入口处一般称为“山门”或者“三门”;山门内左右分别为钟楼、鼓楼,天王殿位居正中,大雄宝殿和藏经楼依次排列其后,中轴线左右两侧分列僧房与斋堂,总体俯瞰呈现方形结构,以“伽蓝”七堂为主要布局: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本寺主佛堂—法堂—僧堂—厨库浴室西净(厕所)等一系列为中轴线排列。[4]此布局翻译为:Most temples are characterized by a group of architecture facing the south.While main buildings usually consist of a main gate,a hall of Heavenly Kings,a Hall of Grand Buddha,depositary of Buddhist Sutras,the abbots’room,etc.All the buildings are situated along a central axis in symmetry and flanked by side halls.[5]230由于寺院大多隐匿于山林之中,因此佛教寺院大门被称作“山门”,现已成演化为专有名词。但因有三种解脱之说(空门(中)、无相门(东)、无作门(西),故寺庙入口又称三门。无论如何该词如何来源,我们认为应翻译为:main gate,而非有些译本的:mountain gate。后者翻译会让外国游客有摸不着头脑的感觉。
进入山门后,游客面对的是天王殿。天王殿,又称弥勒殿,是佛教寺院内第一重殿,殿内正中供奉弥勒佛塑像,左右供奉四大天王塑像,背面供奉韦陀塑像。两宋之后,中国佛教出现净土宗禅宗双修的局面,因此天王殿开始出现在我国大部分寺庙里。根据以往翻译版本,有的翻译为Heavenly Gods Hall;有的翻译为:Heavenly Guardians Hall;或Heavenly Kings Hall。我们认为第一种翻译方式容易使外国游客联想该国游客心理认为的神,翻译过于笼统。而天王为护法天神,不宜译为“guardians”。因此,天王殿译为:“The Hall of Heavenly Kings”较为妥当。佛教传入中国后,中国民间传说人物也融入其中。常见的寺庙陈列的护法天神有:四大天王、金刚、韦驮、伽蓝神关羽等。其中,关于韦驮的翻译,有版本为:Veda。查询相关资料,我们认为veda常用来指印度上古时期的一些文献总称。在印度历来被认为圣典,是知识和哲学宗的起源,其本意是:“知,知识”。韦驮译为:Skanda专业性较强。而四大天王任务为各持一方天下,他们分别掌管风调雨顺,护国安民。因此,寺庙供奉天王的目的可以翻译为“to wish good weather and harvest”。
佛寺主要殿堂为大雄宝殿,释迦牟尼为主塑像,而释迦牟尼的德号为“大雄”,此殿得名大雄宝殿。此布局应翻译为:This statue is dedicated to Sakyamuni who was honored as“Grand Buddha”.此前,我们见过关于“大雄宝殿”的“Precious Hall of Great Hero”的翻译方式;或者梵语“Mahavira Hall”的翻译。前者的翻译会让外国游客产生歧义与佛教相去甚远;后者语言则起源于佛教发源地印度,梵语对于英语国家游客晦涩难懂发音复杂。因此我们认为“大雄宝殿”翻译为The Hall of Grand Buddha较为妥帖。
综上所述,由于不同的语言在语法词汇、惯用语、表达方式等方面有相同之处,也有相异之处。从德国翻译目的论来看,导游词翻译过程中将原导游词的预期信息功能为出发点;而导游应以带团过程中的各种语境,选择最佳语言处理方式。即译者的翻译根据译文读者所预期的功能目的决定翻译方式,此谓“目的法则”。与此同时,该理论指导我们翻译要适用于译文环境的可读性的原则,即“连贯法则”。翻译应注重译文版本和原文转化之间的语际连贯,即“忠实原则”。而所有原则必须围绕服务于目的原则。[6]51所以英语导游在进行景区讲解时就必须考虑到游客的接受能力和文化背景;及时灵活调整讲解内容。作为英语工作者,我们要在导游词的有限篇幅内,使游客轻松了解原本知之甚少的中国佛教寺庙;除了必备的英语翻译的基本功,还要了解旅游文化中的佛教基本常识。翻译过程中,我们要考虑游客对佛教了解的程度;使寺庙中专业的佛像和主要殿堂的翻译既要准确又要通俗易懂,尽量采取英语中已有的佛教专有名词以及梵语称呼主要佛像并其后辅之必要注释;使导游词在译入语语境中符合游客的语言习惯,增强导游效果。
[1]陈刚.旅游翻译与涉外导游[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
[2]明慧.中国佛寺建筑一般布局[N/OL].(2007-08-23).佛教在线网.http://www.fjnet.com/whys/whysnr/200708/t20070823_52022.htm
[3]李书吉.导游基础知识[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9:54-55.
[4]李书吉.中国的宗教[N/OL].(2010-08-20).http://wenku.baidu.com/view/7b4b9eec4afe04a1b071de0d.htm
[5]国家旅游局.Touring China-Selected Tour commentaries:Volume I[M].China Travel&Tourism Press,2000.
[6]廖亦斌,时建侠.寺庙旅游景点说明牌汉译英策略初探[M].时代文学(下半月),20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