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课本中的人文渗透

2014-08-15 00:49
中学语文 2014年9期
关键词:红狐尼亚人文

鲁 萍

什么是语文?简单的来说,语文就是语言和文字的运用,义务教育中从汉字到词语再到句子最后到简短的写话,这些都是从语言文字运用上对学生的训练,这种教育实际上是帮助学生夯实语文的基础,教会他们运用好语言文字,这仅仅体现出了语文的工具性。但是语文还有更重要的特点——人文性。

其实我国古代就有“人文”这一词语,最早出现在《易经》中的贲卦:“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天下。”这句话的意思是“能够用文明来规范,使人们的行为有所限制,这就是人文。观察天文,从未可以察知季节的变化;观察人文,从而可以用文明的手段对人们进行教化,规范人们的行为,把天下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人文”一词在古代强调的是它的思想性,以及思想对人们的指导。

近年来,随着社会一些道德良知丧失的事件发生,不少学者担忧人文精神的“失落”,这也引起我们教育阵线上同仁的思考。在现行的高中课程科目中,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人文气息更为浓厚,接触社会的面更为广阔,这也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中,把人文渗透在文本中潜移默化传递给学生。再者,高中生年龄在15到19周岁,这个年龄段正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的形成期,因此,不可忽视语文学科中的人文性对学生的重要影响。作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在课堂教学中做过一些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用正能量事迹突破文本

例如:张洁的《我的四季》,作者在文中写到,春天给我们一块不毛之地,夏天会惨遭干旱,洪水,秋天也许只能收获一些干瘪的谷物,冬天寒冷,寂静。作者以四季喻人生,旨在说明人生中总会碰到坎坷,困难,但是我们仍要坚持,乐观,追求执着的人生信念和永不退缩的人生态度。文章内容对于高中生来说很较简单,道理也较浅显,很多学生只是用眼睛阅读,并没有用心去感受作者在字里行间传递的感悟,我在教授时比较看重如何把文本思想植入学生的内心,让文本思想与他们的实际生活、真实心理联系起来,从而指导他们今后的生活。

于是,在文本教授结束后,我挑选了一些感动中国人物事迹在课堂上播放,学生静静坐着,认真观看,一段视频播完,我一回头看到很多的学生满眼泪光,这时,我知道这些人物用他们真实的经历打动了我们的学生,也让他们感受到了他们内心的坚强。视频播放完之后,我请学生把感动中国人物事迹和《我的四季》这篇文章联系起来,谈谈自己的感受。有位同学说的话让我印象很深刻,他说:看了洪战辉的事迹,他很有感触,洪战辉12岁就承担了家庭的重任,12岁正是他人生的春天,上帝只给了他一块贫瘠的土地,但是他用他瘦弱的身体,细瘦的胳膊耕耘着自己的土地,他没有抱怨,没有放弃,坚强地度过他人生的春天。他身上的这种坚毅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说实话,听了他的这番话,我特别的欣慰,因为学生能够把文本中的思想真正的植根于内心,能够引起自己内心的共鸣,这堂课就有了较好的效果。我们知道作者在文本中的思想是虚无的,我们也知道思想、道理不可空谈,所以我们要给学生一个直观的立足点,从这个立足点联系文本中的思想,触动学生的心灵,引起学生的思考,让他们与作者产生共鸣。

二、以文化讲座延伸文本

高中生的年龄还小,人生的道路才开始,他们没有什么阅历,也就不太能理解作者在文本中传达的情感和感悟。例如史铁生《我与地坛》这篇文章,在课前我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找寻作者的生平经历,在课堂上详细地介绍了他瘫痪的经历,以及瘫痪后他与母亲的生活,当我说到他的母亲默默的鼓励他写作,冒着风雨帮他去图书馆借书,学生都能感受到母亲的伟大,但是当我又讲到史铁生瘫痪之后,脾气异常的暴躁,经常对母亲发脾气而母亲默默地承受悄悄地离开时,学生的眼神中又流露出了愤愤不平,于是我设置情境,问学生:如果你考试没考好,你会如何?如果只有你一个人没考好,你又会如何?那你的情绪是不是要发泄呢?这样学生能设身处地的理解作者,这也更深入的涉及到一个的问题——假如我也遇到了一个和史铁生一样难以攻克的人生难题,我怎么办?接着,我让学生在文中找找那些触动你心弦的语句,并且写下你的感受。一节课下来,很多学生都能划下感触深刻的语句并且在旁边写下了心得。可见,适当的材料补充是可以扩宽思维的,能够引领学生的思想自由发挥。第二节课,我请学生谈谈自己感悟,感悟局限于两种,一种:面对坎坷我们不可逃避;一种:面对坎坷我们要坚强。当然学生能领悟文本的思想已经不错,但是这样的感悟我觉得太空泛,对生活没有实际的指导作用。

于是,我选择了于丹教授讲解的《心灵之道》——讲述了人生百年,孰能无憾?听完,布置学生写随笔,讲述自己的生命历程中的缺憾,以及你获得的启示。很多学生在随笔中倾诉了自己的不如意之处,很多是自己的心里不愿说与别人听的秘密,于是这次随笔的布置就是给了他们一个倾诉的机会,倾诉可以淡化他们心里的阴影。孩子们,在随笔中谈到自己的感悟,有的说要做一个心里强大的人,只有心里足够强大,才能克服缺憾。有的孩子说,要尽力去做其他的事来弥补缺憾。有的说,我们不能只追求物质的享受,我们更不能在现有的优越的物质环境中沉沦,应该要有自己的目标,自己的追求。这样,一篇课内文章,不仅完成了新授课的内容,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自己感悟,结合自己的经历懂得了某些个道理。而我们老师是什么,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我们就是传道的人,这个“道”,小的方面就是个人的感悟,对事物的看法;大的方面就是人生道理、人生哲理。所以教师在教授课文时不仅仅是梳理文本内容,更要让学生理解作者在字里行间里渗透出的人文思想并且运用于自己的生活。

三、用扩展阅读丰富文本

苏教版语文课本收录了很多优秀的战争题材的文章,如必修二中收录了《一个人的遭遇》、《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安妮日记》等。课前我预料,以学生目前的理解能力他们可以在文本中感受到作者想要表达的主旨——战争是残酷的,谴责战争,祈祷和平。但是我思考着如何能通过文本的讲授,向学生传达人道主义精神和悲天悯人的情怀。

例如讲授《一个人的遭遇》时,我提出一个问题,寻找关于“眼泪”的细节描写。学生在文中寻找到,第一次在儿子牺牲时,这时“我的眼泪在心里干枯”,第二次领养孤儿——凡尼亚时,“我的眼泪怎么也忍不住”;第三次“夜里醒来,整个枕头总是给泪水浸透了”。学生从说这体现出战争给无辜的索科洛夫带来了巨大的心灵创伤。然后我接着问,战争造成的创伤有没有让索科洛夫的心灵扭曲?学生说没有,从领养凡尼亚这点可以看出索科洛夫是个善良的人,虽然儿子的牺牲让索科洛夫的心坚硬得像石头,但是看到凡尼亚,他的心又变的柔软了。从这个问题上,我让学生从索科洛夫身上看到一个人即使遭受重重磨难仍能保持一颗对人的爱心,而且竭尽所能去疼爱凡尼亚这样一个战争孤儿,这是一种多么可贵的人格。

但是我们生在和平年代,学生远离战争,如何又让学生在当今社会中学会关爱人,尊重生命?这是我思考的一个重点。我给学生看了刘志成的散文《怀念红狐》,文中红狐叼走了“我”家的花母鸡,引起了我强烈的报复心理,于是我抱走了红狐的幼崽,红狐一次又一次地在“我”家附近悲鸣,最终感染了我,于是我放走了红狐幼崽。两篇文章放在一起对比,不同点是:一个是战争时期,一个是和平年代。相同点是:索科洛夫遭受战争心灵受创,但是凡尼亚的出现又引起他心灵深处的同情与关怀;“我”家母鸡被红狐叼走引起“我”内心的报复意识,但是红狐的跪求幼崽的行为引起我内心的怜悯。这样一对比,让学生能够意识到,所有的生命都是平等的,索科洛夫对凡尼亚的同情与关爱,“我”对红狐的同情与怜悯,都是对生命的珍爱,对生命的尊重,无论是领养孤儿还是放走狐崽,实际上都是彰显人性的光辉。

高中语文课本中收录了很多优秀的文章,但是有些文章在时代上就和学生脱节,学生的对文本思想的感悟可能仅仅局限于阅读的时候,不能真正的领悟,更不能应用到实际生活,在这时,我选择用贴近学生生活的文章来补充,补充的意义在于,能让文本中的人文思想延伸到现实生活,能让学生真实地领悟到,也能让学生更好地应用到以后的生活中。

高中语文课堂上要关注人文性,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情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既要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更要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去探究文本所包含的情感与思想等人文性内涵。

猜你喜欢
红狐尼亚人文
小红狐脱险
这才是真正的PS高手
数字金字塔
人文绍兴
海波尼亚的翡翠绿岛
人文社科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谁最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