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娟
知识如同浩瀚的海洋,课堂则是一片波光粼粼的湖面。如果说优美的导语是船桨,点开了波光粼粼的湖面,那么巧妙的结语则是一片霞光洒满湖面,给这片特殊的湖面添上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把人带入美妙的意境。
因此,设计好精美的结语十分必要。我在语文教学中将写作中的几种收尾方法,灵活地运用于语文课的收尾,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文章结尾处呼应开头,即首尾照应是文章写作中最常用的一种结尾方法,我们把这种方法称为照应开头法。成功地运用照应开头法,可产生水天一色、自然天成的境界。
如:鲁迅的《故乡》,文章开头写故乡萧瑟的景象和主人公悲凉的心境相融合,文章的结尾借助渐渐远离故乡的“我”的朦胧之感,幻化出一个神奇的境界。在教学本文时,我以描写刚进入故乡时的情景,创设意境,导入课文。收尾时,要求学生将着朦胧之景和开头萧瑟之景进行对比,讨论这样写的作用和产生的良好效果。学生欣然答道:开头的萧瑟之景与结尾色彩明丽之景形成对比,一暗一明,有力地衬托了“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含蓄地点明了本文的主旨。
照应开头法,能使文章首尾圆合,浑然一体。达到珠联璧合的艺术效果,唤起学生心理的美感,获得美好的艺术享受。
所谓“意外”就是出乎意料的意思,这种方法常常是在文章即将结束时,陡然出现一个转折,出乎读者意料,随之戛然而止,从而使读者震惊,进而回味想象。成功地运用意外结局法,其作用是不容低估的。1.使平淡无奇的作品陡然平步青云、异峰突起。2.留下巨大的思维空间,点燃读者思维的火花。3.正是由于结尾这样一百八十度的急转,才能震撼读者,引起共鸣。
如教学叶圣陶的《多收了三五斗》,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收尾:如果这些多收的稻谷在这儿没有卖出,或运送到其他地方去卖,或运回家里去,结果会怎样?这一问题激起了学生思考的兴趣,教者要求学生课后自发讨论,以便下节课研讨。之后,有的学生说:某某家夫妻吵架了,丈夫被妻子扭了耳朵,问他是不是过日子的人,不卖难道留自家吃?有的学生说,某某被地主逼租后跳河自杀了……
这种收尾方法可以给学生留下巨大的思维空间,体会到课文的意味深长,由此得到美好的艺术享受,同时,不仅使文章的主题思想深刻隽永,而且使课堂的艺术感染力增强。
卒章显志法,就是在文章结尾时才把主题思想明确地表现出来,或者是在文章即将煞尾时才将写作意旨交代清楚,所以人们把这种结尾方法也称之为篇末点题法。要运用好这一方法,必须注意以下几点:1.“志”要鲜明有力,不可含糊其辞。2.“志”的显现必须以前文为基础,因事见理,有感而发,自然贴切,切中前文内容。不可泛泛而谈,无病呻吟。3.显现“志”的语言要精练、概括。卒章显志既要给人“画龙点睛”的艺术享受,那么表现这“睛”的一“点”之笔就必须高度凝练概括,言简意赅,切不可拖沓啰嗦。
如教学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在收尾时我这样说道,文章因楼生情,借题发挥,其主旨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种精神在今天仍值得称赞,试联系当今的社会,谈谈哪些人具有这种先忧后乐的精神。学生很快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运用卒章显志法收尾,可以增强作品的深刻性、感染力和结构美,给读者以“画龙点睛”的享受。
读完一篇文章,有的结尾往往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欲罢不能。一句话,一段景或者一个细节,都能使读者反复回味,产生丰富的联想。我们把能使读者再三回味、反复赏析的结尾方法叫做启发联想法。运用启发联想法,要在结尾处设置一些空镜头,设置一些悬疑或朦胧的细节,留待读者去品味、去联想、去开发。
如教学《七颗钻石》,在结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小姑娘的爱心感动了神仙,地球上有水了,试发挥想象写一段文字,描述一下这时候地球上的人、景、物的情态。有的学生写道:小姑娘的爱心感动了神仙,人间普降了春雨,地球湿润了,如同一个巨大的水晶球。山青了、水秀了、树茂了、鸟鸣了,人们载歌载舞,其乐无穷。
启发联想法的突出作用是充分调动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从而参与作品的再创作,这类结尾的共同特点是言已尽而意无穷,蕴涵丰富的弦外之音,学生在感受和理解作品思想内容的基础上,根据作品结尾的启示,自由的联想丰富作品结尾没有言明的意思、形象,从而获得艺术创作的享受,同时也丰富充实了文章的思想内容。
总之,“编筐编篓、难在收口”,足见文章结尾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因为文章结尾与全篇文章结构有着密切联系,甚至直接关系到文章主题思想的发挥,换言之,处理好语文课的收尾不但能使学生受到启迪和教育,而且能使学生获得美的艺术享受,从而使语文课堂结构严谨,浑然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