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木斯大学 毕鹏 孙旗芳
为了响应国家号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真正实现省内城镇化,黑龙江省在最近几年十分重视就业增长与经济增长这两个重要指标的发展情况,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两个问题一直呈现出很多的相关性,在城镇化过程中也有明显体现。
提及就业增长,首先解决的是什么是就业的问题,就业一般是指法定年龄内的有劳动能力和劳动愿望的人们所从事的为获取报酬或经营收入进行的活动。而就业增长,一般是指在原有基础上从事劳动的人的数量的增长。就业增长表明了一个地区人口的就业增长能力,是衡量地区经济发展与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
经济增长一般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出水平在一个较长的时间跨度内,持续的增长。目前通常以地区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GDP)来衡量产出水平,而地区的生产总值与前期实现的增长或者不变价的国内生产总值通常作为经济增长的反映。
以GYR表示t时期的经济增长率,ΔYt表示Yt与Yt-1之差,经济增长率通常可以表示为:
GYR=ΔYt/Yt
因此,经济增长率可以作为经济发展水平在一定时期的变化程度的动态指标。如果在波动稳定的情况下经济增长率不断提高,则说明该地区或国家的经济状况良好,因此,经济增长率还可以作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活力性指标。
所谓城镇化,一般是指综合配套设施在农乡格局中获得进一步提高,同时每个个体人员各司其职,以实现现代化进程提高的过程。目前在我国,城镇化一般是指农村人口持续不断地转向城镇,城镇的数量和规模通过第二、三产业向城镇的聚焦而不断增加扩大的一个过程。由此可见,城镇化进程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而实现的其农村人口居住地点向城镇的迁移和农村劳动力从事职业向城镇二、三产业转移的能力。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城镇化的过程也是各个国家在实现工业化、现代化过程中所经历社会变迁中的展现。
2012年黑龙江省出台了城镇化的“十二五”规划,具体有:到2015年城镇人口达到2350万人,全省实现构建出“一心、两翼、一带、两轴”为主体的城镇化发展格局,哈尔滨市建构大都市圈,全市构建三级圈层,“一带两轴”打造全新大庆,副中心区推动齐齐哈尔向西南扩展,牡海宁和绥东穆同城化为牡丹江地区增加新发展活力,佳木斯增加对俄贸易实现国际带动,“一核多心,点轴发展”为鸡西发展构建新格局。
城镇化的过程中,由于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转移,无形中增加了巨大的待就业人数,但同时,由于第二、三产业的向城镇聚焦,也增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进而实现就业增加。因此,城镇化过程中就业将会出现新的格局。另外,随着就业的增加以及人口格局的改变,经济也必将在原有基础上增加。就业增加与经济增加在城镇化进程中显示出相关性。
在城镇化过程中,黑龙江省不断提出创新产业结构,增加经济增长的新策略。随着二、三产业向城镇的聚焦,黑龙江省完成了多项经济增长的跨越式发展。然而,在看到经济增长的同时,可以发现,经济增长对就业增长的带动并没有实现预期目标。一般认为有以下原因:
首先,二、三产业的城镇聚焦带来的就业无法满足转移人口的要求。以黑龙江大庆为例,在最近几年,黑龙江省针对大庆的城镇化发展推出了“一带两轴”的发展模式,即依托滨洲铁路及城市主干道路,打造滨洲铁路沿线中心城市发展带,依托通让铁路及城市主干道路,打造西部石化产业拓展轴,依托大广高速公路、东干线,打造东部加工制造产业拓展轴。在此过程中,铁路以及石油产业的发展可以为大庆城镇化过程中新增的城镇人口提供大量的就业,但是根据实际情况,每年大庆市涌向城镇的农村人口大约有30多万,而根据“一带两轴”的发展,每年可以提供的就业人口最多20万,而且每年可增加的就业量在持续减少。因此,经济发展的同时,无法使人口就业得到相应的增加。
其次,带动经济增长的产业结构已经基本定型,经济可以在新产业格局下实现稳步增长,而调整后产业结构的稳定也使得其对就业空缺的需求相对减少,但是在此过程中,涌向城镇的待业人口却在增加。如此情况,经济增长对就业增长的拉动力会逐渐减弱。
在我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一直有着非一致性,根据上面一点的分析,在黑龙江省的城镇化进程中出现了经济增长对就业增长的带动呈现下降趋势,由此,黑龙江省的城镇化进程中的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也难逃非一致性的命运。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非一致性在黑龙江省的城镇化进程中主要表现为经济保持快速增长的同时就业率持续下降。
对于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非一致性的研究,很多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观点,比如胡鞍钢提出了技术进步论,技术的进步导致了大量的劳动人口在就业岗位中被释放出来,这就使得待业人口增加,就业降低;而克拉克则提出了第三产业发展滞后论,即第三产业发展尚不成熟,因此其对就业的拉动很低,影响很小。王艾青还提出了过度劳动论,过度劳动在各行各业普遍存在,每个劳动者的过度劳动组合在一起,就为待业人口的就业增加了新的难度。
以上的分析都有可取性,但是对于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在黑龙江省城镇化过程中所呈现的非一致性,这些原因都不够全面。
首先,在黑龙江省城镇化过程中,技术的进步对于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非一致性有一定的影响。虽然黑龙江省在城镇化过程中引进了很多的项目以刺激经济和就业的增长,但是在新科技的带动下,很多项目对于劳动力的需求很低。笔者发现一般越是先进的科技、先进的设备,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就越大,在第三次科技革命之后,以及随后信息时代的到来,经济的增长已经主要依靠在高新技术上,但是,问题的另一面是人口就业面对高新技术显得越来越脆弱。高新技术下的产业需要的不再是普通的劳动者,而是有更多知识和能力的人才。可对于刚刚在城镇化进程中涌向城镇的劳动者来说,他们的知识和能力很难达到高新技术的要求,他们也只能提供较为简单的劳动。因此,劳动供应与劳动需求层次的不对等必然会导致就业增加的滞后与缓慢。因此,在今天黑龙江省城镇化过程中,高新技术的引进让人们看到了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就业的艰难前行。
其次,产业结构的变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就业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在城镇化的过程中,黑龙江省适时地调整了产业布局,将经济发展的重心由过去的主要依靠第一产业拉动转向第二、第三产业。人们都知道,第一产业属于重工业产业,它对劳动力的需求是十分庞大的。而第二、第三产业则更多的是轻工业和文化产业。在城镇化过程中这种转型是十分有必要的,它有利于发展的良性进行。但是,第二、第三产业对于劳动力的需求明显低于第一产业,这也使得大量在第一产业就业的人口变为待业人员,加之新人口的涌入,双重作用下就业增加显得更为困难。在产业格局变动中,新的产业格局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必然会为经济的增加作出贡献。截然相反的影响也必然导致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非一致性。
再次,就黑龙江省而言,在最近几十年,黑龙江省的经济发展始终呈现良好趋势,城镇化的改革为黑龙江省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在国家政策的指引下,黑龙江省城镇化获得了来自国家的更多的支持,资金和技术的到位拉动了经济的大步向前。但是在过去几年,黑龙江省已经为就业的增加提供了多种政策扶植,因此,在较短时间里再次解决更多的就业人口,对于黑龙江省,或者其他任何省都有一定的难度。
通过以上对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相关性分析,可以对黑龙江省城镇化过程中的发展提出几点建议,以促进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在黑龙江省的协调发展。
根据上面的分析,产业结构的变动促进了经济的增长,但是却为就业增加带来了难度。因此,在城镇化过程中,政府合理地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是十分有必要的,但是在调整的同时,也应该注意到就业问题的解决。比如,在产业调整过程中合理地保留一些劳动需求大的产业,以减少待业人口的大幅度增加,给劳动力市场适当的缓冲,进而合理调整就业。
城镇化水平的真正提高可以为就业带来更多的机会。因此,黑龙江省应稳步实现城镇化,实现真正的城镇化,在此过程中,必然会有更多的就业机会以拉动就业增长。
特色发展是城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由于城镇化过程中增加的待就业人口一般为本地人,他们对于本土特色有更多的了解,根据本土特色,发展城镇化可以充分利用当地人口的优势。这也有利于经济增长和就业增长的协调进行。
就业增长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在黑龙江省的城镇化过程中有更为明显的体现,尤其是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不协调性。因此,黑龙江省应注意分析不协调的原因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做到就业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城镇化。
[1] 丁从明,陈仲常.经济增长为什么没有带来就业增加?[J].南方经济,2010(01).
[2] 陈桢.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经济学家,2008 (2).
[3] 陆进.加强城镇化建设对就业增长的拉动作用[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