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翻译中异化与归化的辩证思考

2014-08-15 00:51杨兆维
中国校外教育 2014年29期
关键词:译语源语译法

◆杨兆维

(沈阳医学院)

异化和归化是美国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提出来的。直译和意译所关注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在语言层面处理形式和意义,而异化和归化则突破了语言因素的局限,将视野扩展到语言、文化和美学等因素。直译和意译主要是局限于语言层面的价值取向,异化和归化则是立足于文化大语境下的价值取向。归化是指在翻译中采用透明、流畅的风格,最大限度地淡化原文的陌生感的翻译策略。它应尽可能地使源语文本所反映的世界接近目的语文化读者的世界,从而达到源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之间的“文化对等”。异化是指偏离本土主流价值观,保留原文的语言和文化差异;或指在一定程度上保留原文的异域性,故意打破目标语言常规的翻译。它主张在译文中保留源语文化,丰富目的语文化和目的语的语言表达方式。

一、归化翻译法

采用归化方法就是尽可能不去打扰读者,而让作者向读者靠拢。归化翻译法的目的在于向读者传递原作的基本精神和语义内容,不在于语言形式或个别细节的一一再现。它的优点在于其流利通顺的语言易为读者所接受,译文不会对读者造成理解上的障碍,其缺点则是译作往往仅停留在内容、情节或主要精神意旨方面,而无法进入沉淀在语言内核的文化本质深处。

有时译者在译语中无法再现源语形象,完全抛弃源语形象又太可惜,这时一种较好的办法是:用译语读者所熟悉的形象来代表源语形象,用译语读者要遵从的约定俗成的表达方式。这种形象替换的归化法的优点在于它可以使译文达到与原文相同或相近的表达效果,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因不能再现源语想象而造成的损失。

直译就是译文既与原文内容一致,又与原文形式相同的翻译方法。直译可以对号入座,字字翻译,但很多时候必须在句子某些成分上作些调整或变动,才能使翻译出的“成品”成为既“忠实”又“流畅”的“再创作作品”。意译就是译文与原文内容保持一致,不拘泥于原文形式的翻译方法。意译包括用词的选择、句子的重新调整、隐含意思的恰当表达等。

二、异化翻译法

读者对语言总是心存期待的,希望能在译文中欣赏到新颖生动的语言,腻烦陈词滥调,不甘平淡无味,较好的异化翻译从某种意义上能够满足读者这种对新鲜、刺激文字的期待,有利于吸收外语中的新元素,它们一旦被社会接受,即约定俗成,即加入到传统语言文化中成为新的成员,其结果必然丰富表达方式,促进语言的接近和交流,增强语言的生命力,使得读者能够不出国门就从译者的译本中领略到异国风情,欣赏到异国文化特色。因此,异化翻译法现如今正被愈来愈多的读者视为主要的翻译方法。

异化译法绝不是“一对一”的死译,而这句译文恰恰陷入了“字字对译”的死胡同。特别是把mingle直译为“混合”,让读者感到困惑,因为谁也搞不清楚这几个人的眼泪是如何“混合”的。其实,说谁与谁mingle their tears,只不过是“一起哭”的意思,并非真指眼泪“混合”在一起。因此,相比之下,张谷若的译文较为妥当:结果是,一会儿米考伯先生也受不住了,和她和我,眼泪对流了起来。

三、归化法的应用及其原因

鸦片战争之后,西方文化大量涌入中国。林纾在翻译小仲马的《巴黎茶花女遗事》取得了巨大成功之后,他又翻译了不下180种西方文学著作。他的翻译大都采用文言文。运用归化的翻译方法,虽大有读者,却也出了不少笑话。如他把莎士比亚的戏剧译成记叙古文。胡适斥责他为“莎士比亚的大罪人”。五四运动之后,随着鲁迅“宁信而不顺”翻译主张的提出,似乎有些异化译法兴起之势。但毋庸讳言,它也带来了“硬译”的负作用。这导致了三四十年代朱生豪、傅东华等翻译家对归化法的重新提倡。

新中国成立后,几位极有影响力的作家、翻译家如茅盾、钱钟书等人着重强调“艺术创造性的翻译”,“翻译所求不在形似而在神似”观点的引领之下,文学翻译多强调“化境”式的写作和创作,自然是归化法倍受青睐了。

然而在这百十年间为何归化法如此盛行呢?我们不妨试做分析:归化是译者向目的语读者靠拢的方法。

四、把握异化与归化的“度”

翻译作品既不可过于“崇洋媚外”,一味以异化翻译为主,也不可“夜郎自大”,给洋人统统穿上“长袍马褂”。无论是异化还是归化翻译法都不是万能的,在翻译过程中从一而终使用一种翻译方法,就会走上极端。

译者在运用异化翻译法的时候,不能超越译语语言文化的规范限度,也不能超过读者的认知能力。

归化手法的采用固然能解决异化翻译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使译文达到连贯易懂,语句通顺,表达地道的境界,但实践中不注意适度,就会出现“归化过头”,“添油加醋”或“偷工减料”“偷梁换柱”的现象。

五、异化与归化的辩证统一

翻译是一个充满无奈的过程,“异化”和“归化”是处于一种矛盾对立,辩证统一的状态,顾此失彼、厚此薄彼的做法都不能圆满地完成翻译任务,正如鲁迅所说,凡是翻译,必须兼顾着两面,力求其易解和保存原作的丰姿,异化归化做到并用互补,在实际翻译中全面权衡,多方考虑,才会使译文有较高的水平,实现真正文化交流的目的。

归化译法虽然完整地再现了原文的内涵,也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又使读者一目了然,但却使读者失去了一次了解西方文化的大好机会,不符合“损失最低原理”。而异化译法则形神兼顾,不仅非常完美地传递了原文的内容、信息与文化,而且实现了翻译传播文化的光辉使命。

[1]Venuti,Lawrence.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A History of Translation[M].Lonkon/NewYork:Routledge,1995.

[2]孙致礼.新编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3]秦洪武.翻译中的句法异化与归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5):368-373.

[4]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2.

猜你喜欢
译语源语译法
四川冷门绝学系列之九 《西番译语》:清代四川编纂的双语词典
倒译法在韩汉翻译中的应用探究
释义理论指导下的口译教学新模式探究
关于卡特福德翻译理论的思考
英语翻译中悖论的发现与理解
源语概念对英语专业学生隐喻词汇习得的影响研究
乙种本《西番译语》藏汉对译音义关系辨析
关于量词的日中机器翻译规则的研究
浅谈“说”的翻译技巧
“快”字的不同译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