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 马莉莉
曾几何时,我们的语文教学走向了单调乏味,走向了枯燥无趣,以致于学生讨厌、害怕甚至渐渐远离语文。究其原因,不在于学生,而在于教师自己。回顾我们以往传统的语文教学,课堂上一位老师、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本教科书,老师写学生记,完全忽视学生生命的存在。教师用死记硬背、机械训练、保守固执关起了语文乐园的大门,让学生对这座知识宝库望而却步。
那么,怎样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使语文教学焕发出生命活力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尝试。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要想使学生上好课,就得千方百计点燃学生心灵上的兴趣之火。”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才有动力和追求。学生的学习过程也伴随着浓厚的个人情绪,觉得有趣,就学的积极主动,反之,就消极被动。有的人看来语文无非就是字、词、句、段落大意、中心思想等知识点的死记硬背,毫无乐趣可言,从而导致教的失去了激情,学的产生了恐惧,师生双方根本无法有效地开展互动,整个语文课堂呈现死气沉沉的局面,像一泓激不起涟漪的死水。而高效的语文课堂则使人产生如沐春风的感觉,在师生内心产生一种巨大的动力,老师教得有劲,学生学得卖力,大家都乐在其中。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想方设法运用各种形式和手段,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学《九寨沟》一课,我设计如下情境:先让学生交流课前预习所得,简要介绍九寨沟的方位及名字的由来。随后直接播放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让学生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这时伴随着优美的旋律和教师声情并茂的讲述,课件展示出九寨沟的美妙风光:高耸的雪峰、斑斓的湖泊、茂密的森林、飞泻的瀑布、机灵的金丝猴、奔跑的羚羊、敏捷的小熊猫……让学生仿佛置身于充满诗情画意的人间仙境。这时,让几个学生敞开心扉说说刚才的所见所感。这样借助动画情境导入新课。融直观性、多变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为学生营造一个图文并茂、动静相融的教学场景,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阅读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
放飞学生思维,注重师生合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摆出一副“师道尊严”的面孔,要用赏识的眼光看待学生,用春风般的话语叩开学生的心扉,启迪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让传统意义的“双向互动”不断注入新的活力和激情。在备课中,要充分考虑到教师仅仅是一个引导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只有认识到这一点,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才会变得自然、亲切、顺畅、有效。譬如,教《琵琶行》时,我们可以创设情境,听一段优美的琵琶曲,看一组精心设计的琵琶女与白居易泪眼相对的多媒体影像,然后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体会诗的主旨意蕴和诗人的情感态度。在此基础上,可以围绕诗中描写乐曲旋律变化的段落,设计一系列跟主旨有关的问题,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展开抽丝剥茧般的讨论。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循循善诱,不断提示,归纳总结,和学生配合的自然天成,这样通过师生的“双向互动”,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
人文,也就是对人的教化,这是个比“思想性”宽广得多,比“非智力因素”确切得多的概念,包括真的探索、美的追求、善的向往、以达到心灵的净化、情感的升华、人格的完善,为人性的自由全面的发展拓开了广阔的天地。
理想的语文课堂,是一首歌。每一首歌,都有它的旋律和节奏。语文课堂中,师生的情感是流动的,变化的,起伏的,曲折的,它就像一首歌的旋律。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壤上。”可以想象,一堂没有情感的语文课是什么样的。情感是作者作文的灵魂,是教者教文的灵魂,是学者学文的灵魂。所以,理想的语文课堂应该追求文本、作者、教者、学生之间的多向的情感交流。要实现这情感的交流,语文老师必须站在孩子的角度,用一颗童心或年轻的心,去感受,去思考,去寻找文本与生活的联系,寻找走进孩子心灵的方式。从这个角度出发,语文老师是一个乐手,他拨动孩子的心弦,弹奏出课堂美妙的音符,给师生双方以身心的愉悦。
真正的教育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在师生关系上,人与人之间是“我和你”的关系,是灵魂之间的交流,而不是一种改造与被改造、占有与被占有的关系。教育如果只从客观层面去把握人,那把握的只是物化了的“人”。而使人无限地提升到地球上一切其他有生命的存在物之上的,是人具有的“自我”的观念。所以,要想把握单一的不同于其他个的“人”,就必须把握他的“自我”意识,即关注心灵。师生之间地位是平等的,交流是相互的。因此,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心灵,也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会关注心灵。比如课文中的一个个人物都是一个个鲜活的具象,许多的文学形象血肉饱满,他们的心灵就很值得学生去关注。可以做非常有趣而又深入心灵的比较。学会关注心灵,就学会了把握人物,也学会了把握自我。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构建高效语文课堂,激活语文教学的“源头活水”有许多,只要我们努力去研究、去探索、去发现,就能找到语文课堂教学的源头活水,让这股“源头活水”像清泉一样,滋润学生的心田,让我们的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高中)[S].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2]王文彦,蔡明.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6).
[3]王成全(译).多元智能教与学的策略——发现每一个孩子的天赋[M].第一版,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