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职业技术学院人文传播系 季绍斌
高等职业教育的宗旨就是培养生产、管理、服务一线所需的高等应用型人才。发展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的主要内涵之一。在全国一千多所高职院校中,几乎每所高职院校都开设商务英语专业,然而囿于该专业对口服务企业的规模往往不大,因此学生在毕业前下企业锻炼,只能在小范围内开展且实习的岗位局限性很大。有鉴于此,本文借用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商贸类专业学生的暑期社会实践和生产顶岗实习,进一步诠释校企合作拓展商务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渠道以及校企合作存在的潜在问题,并提供建设性的解决方案。
我国普通高校的传统教育模式大都重理论轻实践,因而培养的人才难以适应当今社会以实践人才为主的需求。根据知名社会调查机构麦可思研究院的跟踪调查,2013年人称“史上最难就业季”,我国高校本科毕业生就业签约率仅为38%,而高职生却在同时期签约率高达90%以上,从一侧面反映了社会对传统教育模式的否定,而对于高职教育采用的“技能+学历”教育模式的认可。这其中校企合作是高职办学成功的一项重要指标。在今年的6月3日全国政协在北京召开“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专题协商会上,政协主席和中央政治局常委俞正声指出:“……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努力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可见中央领导对于职业教育中的校企合作格外重视。《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明确规定,“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以笔者所在单位温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该院根据区域经济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与当地行业协会和民营企业开展深度合作,探索和建立以行业和民营企业为依托、以互惠共赢为基础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到目前为止,与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开展深度合作的行业协会达12个,深度合作民营企业超过300家并形成6个体现工学结合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学院商务英语和国际商务等商贸类专业的部分学生下企业顶岗实习和为期一个月的暑期社会实践与签约单位温州市亚航国际货运代理有限公司合作培养商贸类专业学生为期已达一个学年。到目前为止,被该公司直接录用的温州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占到全部实习学生人数的60%,而其中一些学生通过在该公司的实习后开始创业并取得不错的业绩。
校企合作给予学校和企业“双赢”的报道不少。如王振洪(2014)认为通过校企合作学校和企业可形成利益共同体。但同时也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问题。封丽静(2014)就指出了校企合作中存在着不可回避的矛盾。事实上,企业作为市场经济活动的主体,以盈利为其主要追求的目标无可厚非,学校作为教育机构是不能直接参与赢利性企业的商业活动也是显而易见的。但在企业技术革新和新产品开发和计算机软件等应用技术方面离不开专业院校的智力支持,高职院当然也需要与合作企业共同开发产品,让企业作为学院科研依托的场所。这种合作关系是不会自发形成的。需要一个磨合的过程。这个过程的长短主要是依靠学院和企业共同的需求点来决定的。一般而言,如果企业需要高校合作的项目越多,校企合作顺利开展的可能性就越高,反之,企业就会越不主动。
另外,中国是个传统的“人情”社会,一些企业虽然不愿积极参与高校的校企合作来助推高职教育的改革活动,但是一些外在的因素(如人情关系、政府主管部门的介入等)会使得企业重新评估与高校合作的利弊。事实上,有不少的企业将参与职业教育活动视为直接或间接的利益损失。另一方面,学校的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课堂教学等方面与企业的真实需求并不相符。因此造成了毕业生所学知识和校内培训获得的技能与真实企业的要求还有不少的差距,从而导致校企合作只是停留在表层而无法触及诸如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标准、实训基地建设、课程开发、实践教学体系、人才培养与评价等方面深层次合作。更无从谈及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体制机制建立。
尤其是商务英语校企合作项目遇到的最大挑战就是争取国外客户的资源。以学院商务英语专业开展的校企合作为例,合作企业温州市亚航国际货运代理公司管理层在初始阶段展现出被动的姿态“应付”合作。从表面上看,企业认为接受在校生会给企业增加管理成本,比如企业需要指定内部人员负责学生的日常工作指导、尤其是一对一的专业销售指导需要耗费企业专业人员一定的精力和占用相当的时间,此外一般外贸企业本身规模不大,活动场地有限,在某个时段突然增加数十位实习生让企业感觉不适,办公用品的费用也会随之增加,当然企业还得照顾学生的食宿,这给企业也增加不少的经济负担。从深层次观察,可以发现企业担心实习生会泄露商机,导致企业固定客户的流失。对商贸类企业而言,争取到更多的客户就意味着更多的利润。企业是不会放心让没有商场“实战”的学生与企业老客户直接商讨或洽签合同,以免发生“意外”,同时企业也怀疑学生是否有能力争取到新客源。在制定的企业需求人才调查表中,企业在各选项中,选勾次数最多是高职生的业务和专业能力最需要加强。以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与温州市亚航国际货运代理公司合作为例,当初企业就向学院反映学生在与客户沟通时欠缺用语技巧和专业知识,如国际物流知识、商务谈判技巧和客户有效沟通等方式。针对以上问题,学院经过与合作企业深入沟通最终打消了企业的抵触心理,后来通过几个“对接”的模式使得企业欣然接受我校的学生同时,学生本人在企业越发备受关注,学校、企业、学生三方通过校企合作自然联动,形成了产学研一体化的合作效果。
企业与学校合作是基于可从学校得到智力和技术的支持为出发点,而学校与企业合作是基于学校可把校内教师和学生安排在企业锻炼和实习以获取生产一线最新动态为出发点。为此,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与合作协议办学的温州市亚航国际货运代理公司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无缝对接和顶层设计。
为了促使校企合作落实到位、使之长效化,学院和合作企业达成一致协议,让对口教师轮流下企业,让企业专业人员到学校开讲座,校内学生下企业锻炼由校内指导教师和企业专业人员共同负责,教师和学生在企业锻炼期间的薪水和企业员工在校内讲座费和课时费互免,教师在企业期间仍然享受在校的工资待遇,同理企业专业人员在校期间待遇由企业自行承担,这样就免除了校企双方相互负担对方人员财政的后顾之忧。使得学校、学生、教师、企业四方自由联动,互不牵涉经济问题。目前温职院商务英语专业教师有两人在固定时间到温州市亚航国际货运代理公司兼职,来自该校12位商务英语和国际商务专业在校生在该公司接受暑期社会实践和毕业顶岗实习,每位学生在公司指定的专业人员和兼职教师指导下完成事先安排的工作任务,把办公室变成教学和实习车间,把学生的岗位实习和职业能力相对接、把实训环境和生产环境相对接、把企业生产实况和校内教学相对接,因此校企合作中校企双方都能愉快合作。
3.2.1 学生的社会能力培养与企业文化的对接
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高级人才是否成功的标志之一就是学生的社会能力是否经过校企合作“洗礼”后有了本质性的提高。企业对高职学生的一些不良行为习惯是有看法的。比如挑工种、不愿做一些事务性的工作、待人接物不诚恳,没耐心等都是被企业诟病的问题。要想根本性地扭转这一局面,就可通过校企合作让学生亲身体会企业物质文化、企业行为文化、企业制度和企业创业精神,所有这些都有助于学生社会能力的提升。从而达到减少企业培养新员工所要付出的成本,也从根本上转变学生的工作态度,从一个全日制学生慢慢过渡到“职业人”和“社会人”的角色,通过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与企业文化的对接,最终实现了就业的无缝接轨。
3.2.2 专业课程的设置与企业岗位对接
传统的专业课程设置是按照教学大纲来制定的,所以某些课程内容已经过时且不适合于企业的需求。要衡量专业课程设置是否合理得要考虑与现实的企业岗位是否对接。以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为例,以前商务英语专业学生比较注重商务英语会话和商务英语写作及翻译。到了企业后,发现国际货运单证就比较突出,而这方面的知识课堂内没有及时讲授,所以造成不少学生困惑。后来通过调查,发现培养学生的电话用语、商务电子邮件的撰写以及物流知识等都是合作企业所需要的知识。通过校企合作让学生得到了最有说服力的现场培训,不仅让学生满意,而且企业也欢迎这些熟练掌握企业需要专业知识的学生加入他们的团队。这样就可以有效地实现高职院校开设的专业课程为地方经济服务的宗旨。
3.2.3 校内专业教师与企业专业人员的对接
校企合作另一重要的参与者,即校内教师和企业专业人员的对接也很重要。来自企业的专业人员可承担合作院校的实践教学任务,与校内教师共同开发校本实践教材,负责学生在校内外的技能训练;而专业课教师到合作企业顶岗锻炼,寻找与企业合作的科研项目,解决了高职院“双师型”教师队伍实质性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构筑起校企教学研究团队和技术创新团队,从而真正意义上提高了高职教育为企业生产服务的社会功能。
毋庸置疑,目前由政府出面统筹协调校企合作、联合办学、制定人才规划的作用还不凸显。由于缺乏相应的法规和政策来持续推动并发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现代教育理念,致使未能真正建立起校企合作的长期运行机制、体制和模式。一些有意向的企业和学校的合作基本上停留在自愿和不确定的合作关系上。所以不宜把校企合看成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临时措施,相反,只要坚定地认为校企合作是解决我国高校教育与生产企业相互脱节的问题所必须纳入的教育行为规范后,相信今后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必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1]王振洪.校企利益共同体的价值取向及其实现路径[J].中国高教研究,2014(2).
[2]封丽静.新时期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