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治平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如何才能更好地引导和促进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让学生在课堂中体验成功的喜悦,获得进取的力量,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评价语言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课堂中,教师如能巧妙地运用评价语言,会有助于和谐课堂的生成,会唤醒学生的潜能,从而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和谐发展。
心理学家认为:学习是学生不断尝试错误的过程。因此,课堂上的学生就不可避免地会有不安全感,从而产生焦虑情绪,影响学习效率。而宽容则是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保护伞”,离开了宽容,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也就失去了生存的精神家园。因此教师要用宽容之心来营造一种宽松、民主的气氛,努力消除学生的紧张和焦虑情绪。
有经验的老师在对待回答不出或回答错误的学生时,无一例外地都采取了宽容的态度。评价时,总是不愠不恼,及时引导,小心翼翼地呵护着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如有一位老师在教《雷雨》时,问了这么一个问题: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怀念是不是真的?有一位学生根据课文中写到的家具的摆设、旧照片、关窗的习惯等就认为周朴园的怀念出自真心,便认为周是一个有情有义的人。这位教师在评价时,并没有完全否定他的答案,说:“这位同学对周朴园的认识有一定的道理,难能可贵的是他还找到了根据,能自圆其说,但我们认清一个人不能光看其表面,所谓知人知面不知心,建议这位同学看看周在认出鲁侍萍的表现等情节再思考一下。”这样既照顾了学生的自尊心,又指出了其改进的方向,这种富有宽容心而又不失原则的评价,必然能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亲近感,从而在心中漾起情感的涟漪,所谓“亲其师,信其道”不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吗?
如果我们在课堂上对某些学生的赞美之词成了口头禅,不经意间便脱口而出,必会使学生觉得老师太假,这样一来,反而极大地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所以教师在评价时还需真诚,也就是你所表达的一切都是从心灵深处流溢出来的,自然、真切、和谐,没有矫揉造作、故作姿态、弯弯绕绕。只有充满真诚的教学,才能给人以温暖的感觉,才能有感染力与亲和力。鉴于此,笔者认为应做到以下两点:
其一,评价要情真意切。有研究表明,人面部表情传递信息的功能远远大于语言本身。当你脱口而出这些口头禅时,你的面部表情很有可能就把你给出卖了,所以,在评价时,一定要注重语调、表情、言语的相互配合,让学生通过这样的细节从心里感受到教师的评价是诚心诚意的,而不是虚伪的应付之辞。只有用发自肺腑的赞美和与之相应的情绪才能真正激发起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能从心灵深处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其二,评价要点明缘由。也就是说,教师在对学生的回答或某些行为作出肯定时要做到言之有物。精彩在哪,好在何处,教师要说出个所以然来。有位教师上的是苏轼的《赤壁赋》。有一位学生这样来解释课文里月亮的“徘徊”:“这是从侧面写了作者的心理,他觉得月亮对游人含情脉脉,不忍离去,因而对冰清玉洁的月亮产生了留恋之情。”教师则趁机评价道:“这位同学在解答时把情和景交融在一起,很好。‘徘徊’一词真一字千钧,体现了苏轼语言的精炼生动,可见这位同学已真正走进了作者的心里并与之产生了共鸣。”这样的评价语言赞美中真诚,学生能不被这样的老师吸引吗?
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教师要教给学生以学习的方法,也即所谓“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有在知识的海洋中扬帆远航的能力。而教师对某个问题的指点也完全可以渗透到课堂的评价语言中去。好的评价语言,不仅仅具有激励作用,它应更能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对问题的思考、把所学知识转化为能力等活动中去。
我们古人在谈到良好的教育时会提到一个词——“春风化雨”,而“春风化雨总关情”,我们的课堂教学面对的是一个个有丰富情感和个性的人,同时课堂也是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情感经验的交流、合作和碰撞的过程,在课堂上,如果我们能用宽容、真诚和有效的指点来装点我们的评价语言,我们一定可以收到学生充满真情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