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利用生物实验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014-08-15 00:51朱云燕
中国校外教育 2014年17期
关键词:小白鼠蝗虫叶片

◆朱云燕

(山东省滨州市阳信县鹁李中学)

生物学与实验紧密相联,同时生物学实验课也是最受学生欢迎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只照本宣科,应根据教学实际需要,因地制宜地设计实验教学过程,让学生积极参与,引导学生积极观察实验现象,在实验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充分利用实验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兴趣。

一、利用实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良好的情境导入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优质高效的课堂,首先需要的就是教师给学生设置良好的教学情境,引入对内容的学习。在平常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一些新颖、简单、独特的活动,提出有思考性的问题,调动学生思维,让学生有探索新知的渴望。

生物教学中常常会遇到一些抽象的知识,如果只是照本宣科,学生提不起兴趣,巧妙地设计一些活动则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学习七年级下册“呼吸的气体变化”这一节时,课前让几个同学演示实验——往澄清的石灰水内吹起气。学生们会发现澄清的石灰水慢慢变浑浊了。这时提出了以下问题:“澄清的石灰水为什么会变浑浊”“产生的是一种什么气体?它是从哪来的”……

我给同学们充足的自由学习时间,同学们就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开始讨论、探究起来,他们探讨的范围非常广泛,涉及了物理、化学、人体生理等许多方面的知识,得出了许多有意义的结论。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通过实验活动引入课题,使同学们在游戏中轻松地进行探究性学习,摆脱以往生硬灌输的教学模式,化难为易,在快乐和欢笑声中完成学习任务。

二、利用实验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学习科学探究的过程是枯燥的。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巧妙设计实验问题,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深厚兴趣中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以“光合作用产生氧”的实验为例,教师首先创设这样一个问题情境:

将一盆生长旺盛的绿色植物和一只小白鼠同放在一个密闭的玻璃罩内,在阳光的照射下,植物和小白鼠都能正常地生活着;在黑暗的条件下,小白鼠很快死亡。这是什么原因呢?

同学们根据以上的问题,作出如下假设:绿色植物在阳光下进行光合作用,能产生氧气,供给小白鼠呼吸,小白鼠才得以正常生活。怎样用实验来证明光合作用产生氧气?教师可以先向学生介绍实验原理、材料、装置等,同学们设计实验方案。大部分同学以金鱼藻为实验材料,用排水法收集金鱼藻在阳光下产生的气体,当快要熄灭的木条遇到这种气体时,迅速地燃烧起来。同学们分析这种现象,因为氧气具有能使快要熄灭的物质迅速燃烧的特性,从而得出结论:绿色植物在阳光下产生氧气,验证了最初的假设。

在实验的探索和操作中让学生了解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交流等。初中的生物实验大多都体现了这样的过程。把这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程序内化为学生的思维习惯。在生物学教学过程中,有些实验问题本身就体现了一个非常好的实验设计构思。因此,引导学生对这类生物学实验问题进行练习,通过对实验问题的解答,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三、利用创新改进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生物教学中,针对一些受实验条件限制难以完成的实验,我们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围绕实验材料的选择、实验手段等进行改进。有些实验运用简单易得材料,巧妙设计实验方案,同样能够取得较好的实验效果。这样既开足了实验课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例如,探究陆生叶片气孔多少实验。课本上没有详细的实验方案,但是我们又要学习和认识叶片上气孔的位置、数量、分布特点。利用同学们司空见惯的叶片和水槽就能进行实验操作。先将新鲜的叶(如菠菜叶)浸泡在水中,用嘴对着叶柄向叶片内用力吹气,观察叶片上、下表皮上冒出的气泡量的多少,从而得出分布在叶片上下表皮上气孔数量的不同。有的同学是将新鲜叶正面和背面向上分别浸泡在温度为70℃的温水中,观察从不同叶片上分别冒出的气泡量的多少,也能得出分布在叶片上下表皮上气孔数量的不同。实验极其简单,材料易得,感性直观,方法多样,每个学生都可以独立完成。

通过操作得到的实验现象非常明显,有的同学还设计了其他方案。同学们通过动手操作,不仅深刻理解了气孔的分布位置,而且能总结概括出气孔的作用,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大大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利用探究情境培养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

实验教学注重对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以及思维能力的培养。我们常说教师要有“授之以渔”的方法,为学生的终身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生物教学活动中,教师如何才能充分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呢?我们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巧妙创设课堂探究情境,激活学生的兴奋细胞,使学生在整个探究过程中处于积极状态,从而达到愉快学习的效果。

在“探究蝗虫的形态结构特点——气门”这一教学环节中,有的老师通过播放视频资料,或者按照课本上的实验步骤,把现象直接告诉学生。学生没有经过积极思考,被动接受知识,课堂死气沉沉。针对这一现象,我把学生分成四人一组,每组分发两只蝗虫,鼓励同学们说:“请大家自己设计一些小实验,探究蝗虫气门的位置及功能,看谁最聪明,能够得出别人不知道的结论。”同学们一听,立刻来了兴致,他们利用各种方法,按照自己的方式研究起来。

有的小组将两只蝗虫用塑料袋包裹;有的小组把蝗虫全部浸泡在水中,但这些的现象都不是很明显。这时有个同学发言说:“我们设计的不是对照实验,我们应该重新考虑实验的变量才行。”听了这个同学的话各小组恍然大悟,想到将一只蝗虫的头部插入水中,将另一只蝗虫的胸部和腹部插入水中,结果观察到的现象很明显。学生们为自己的实验成功而欢呼,我也欣慰地露出了笑容。在这次探究过程中,每个探究小组的同学都齐心协力,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积极动脑动手,没有人云亦云,从自己小组的实验操作中分析原因,学会合作交流。教师起到的只是抛砖引玉的作用。

在实验教学中,通过形式多样的方法优化了教学过程,让学生积极动手,主动参与,拉近学生与抽象知识的距离,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对抽象理论知识的陌生感。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勤于动脑、乐于探究逐渐成为学生的思维习惯,课堂也真正充满生机和活力。

猜你喜欢
小白鼠蝗虫叶片
你真的认识蝗虫吗
十只快乐的小白鼠
十只快乐的小白鼠
两种喷涂方法在TRT叶片上的对比应用及研究
都2020年了,人类为啥还拿蝗虫没辙?
小白鼠观察记
我们是遍布全球的微塑料实验的小白鼠
人多势众的蝗虫
丹参叶片在快速生长期对短期UV-B辐射的敏感性
蝗虫